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油画中画家对人物对象眼神的研究

古典油画中画家对人物对象眼神的研究

古典油画中画家对人物对象眼神的研究摘要油画起源于西方,油画人物肖像在欧洲有着很悠久的历史。

本文以油画人物肖像画发展的过程为主线,截取在这个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人物画及画家,就油画人物中的眼神做深入研究。

从纵向和横向,比较和分析有代表性的画家对眼神的不同表达方式,总结和阐述各自的画风继承和表现手法。

在分析画家在作品中显露的技巧的同时,探究画家更为深层的审美取向及精神动力,深入思考画家和对象,也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使我们在今天解读大师们的作品的时候,不仅仅局限于关注他们的技巧,更应学习他们那种严谨、塌实,又敢于创新的精神。

关键词:油画眼神古典油画摘要 (I)一、不同时期画家对于人物眼神的表现 (1)1.1文艺复兴时期 (1)1.2巴洛克时期 (1)1.3洛可可时期 (2)1.4新古典主义时期 (2)二、人物眼神的表现手法 (2)2.1真实的追求 (2)2.2明暗与阴影 (3)2.3线条的表达 (4)2.4色彩的表达 (4)三、眼睛的神态在肖像画中所起的作用和达到的效果 (5)参考文献 (7)、不同时期画家对于人物眼神的表现早期的绘画对油画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是油画产生的前奏。

本文把早期绘画划分为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洛可可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绘画。

由艺术史可以得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继承了古希腊的再现理论,现代派绘画曾从原始绘画中获取灵感,也曾从中世纪的艺术中吸取平面装饰的经验,可见早期绘画的重要性,使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时期人物绘画中眼睛的表达方式。

(一)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模仿现实,这时的艺术家在人物绘画中处理表情方面,已经有一定的技术造诣和熟练程度。

从现存的绘画作品来看,在人物绘画中,开始注意眼睛的体积和起伏,也就是掌握了有关眼睛结构的知识,并且注意了对眼睛的刻画,虽然还略显的简单,但是有角度的变化,显然不同于古埃及的人物绘画中的表达方式那样无论头部在何种角度,都是刻画正面的眼睛。

人物眼睛的表达方式已经有了明暗表现和变化,左右眼睛也有大小变化,而不是单一的一只正面的眼睛,而且笔触流畅,显得很生动。

这个时期的画家对人物眼睛的表达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和表现技巧。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凡•埃克兄弟的《根特祭坛画》,荷尔拜因的《迈尔像》,多那太罗《格太梅拉达骑马像》,桑德罗•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拉斐尔《大公的圣母》,马萨乔《逐出乐园》等。

(二)巴洛克时期17世纪的巴洛克绘画中在空间中出现的光显示出当时人们对光线认识在深化:光可以不依赖任何物体独立存在。

这种光的出现时视觉的需要,任何空间只要有光的穿越和驻足,立即就会产生生动的效果,对光的运用时绘画强调视觉效果的关键一步。

证明光已经脱离物体成为自在的视觉语言。

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相比,画家不是表达真实生动的形象,而是表现抽象的灵魂,写实是根本不可能的,不允许的,绘画呈现平面化和程式化的特点。

人物没有生动的表情,所以在对眼睛的表达方式上显得简单、刻板,似乎每个人都有一双杏仁大眼,眼神庄重、呆滞,这种方式似乎要使我们联想到一些儿童画的画。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鲁本斯的《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委拉斯开兹的《宫娥》等。

(三)洛可可时期18 世纪初法国的“巴洛克”风格向更为奢靡的“洛可可”风格转变。

“洛可可”艺术在绘画上脱离了学院派的束缚和规范,追求自发性表现与新奇。

形式上表现为浮华造作,色彩艳丽甚至妖媚,题材上以轻松活泼为准则,偏重谈情说爱、卖弄风情的主题,内容摆脱了宗教题材的束缚。

这种艺术反映了法国宫廷贵族的享乐生活,这也是财富和权势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尽管这种绘画风格浮华做作,少精神内容和深刻性,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它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绘画摆脱了宗教题材,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向前打打迈进了一步。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弗朗索瓦•布歇的代表作《维纳斯的凯旋》,《午餐》,《浴后的戴安娜》,让•奥诺雷•弗拉贡纳尔的代表作《偷吻》,《门闩》,《早晨的饭桌》等。

(四)新古典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绘画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崇尚古风、理性和自然,其特征是选择严肃的题材;注重塑造性与完整性;强调理性而忽略感性;强调素描而忽视色彩。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达维特的代表作品有《荷拉斯兄弟的宣誓》《马拉之死》等。

二、人物眼神的表现手法(一)真实的追求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画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我们以他为其父亲的画像为例,画家描绘的重点是放在人物的眼睛上。

他对眼睛的细节刻画,非常的细致入微,包括眼睛周围皮肤的每一点坑坑洼洼都精雕细刻,眼睛皮肤的凹陷和突起,皱褶和纹路都仿佛活人。

仔细观察,人物每一根眉毛的方向和长势都似乎历历可见,更不用说人物两眉微蹙所产生的额头的竖纹。

眼睛的上眼睑,常处在上方的阴影里,但是由于它是一个向上的平面,通常它能采光,丢勒在这里减弱了上眼睑的阴影。

下眼睑的下方有个隐隐约约的构造叫眼袋,画家知道很多人的下眼睑和眼袋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

尤其是双眼及眉头的描绘,传达出一股疑惑、抑郁的气息。

丢勒所画人物的眼睛表达出的是内敛、理性、沉默,具有内在威力的特点,这与同为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典雅、庄重,拉斐尔的明朗、秀丽都有所不同,他更注重通过对人物眼睛的描绘,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分析和表现,因此他笔下的人物都具有强烈的个性气质,带有神经似的敏感与内心紧张不安的情绪,其中还蕴含着一股抑郁的气息,这就使他的作品由于这种鲜明的性格描写而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

(二)明暗与阴影达•芬奇对明暗和光影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研究,他特别重视明暗和光影的造型意义,认为物体的形状只有依靠光影才能表现出来。

《蒙娜丽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眼睛肌肤的质感好像可以去触摸,我们可以看到眼睛的各个面的转折关系微妙精到,没有生硬的轮廓线,眼睛的轮廓是浮动的,轮廓线周围都有中间调子的过度层次,沐浴在雾一般的空气中,模糊不清的轮廓和柔和的色彩使得一个形状融入到另一个形状之中,以至我们的视线也不知不觉就从一个形状看到另一个形状,画家有意识地让它们模糊,使它们逐渐融入柔和的阴影当中,眼睛的形体起伏以及空间进退在这朦胧的光影之雾中,有节奏地转变着;靠近下眼皮的虹膜有暖色反光,淡淡的时隐时现;眼角传递着着微妙的情绪,给我们留下想象的余地。

伦勃朗为自己画了一系列的肖像画,他的肖像画让人过目不忘,在伦勃朗的这张晚年的《自画像》中,给我们展示出了画家晚年的面貌:脸部的四分之三笼罩在光线中,这不是一副漂亮的面孔,但他绝对忠实地在镜子里观察自己,丝毫没有故作姿态的痕迹,没有虚夸的痕迹,只有一位画家的尖锐凝视的目光。

在眼睛的表达方式上,上眼睑的上线构成一个悬垂结构的底端,它包括位于眼睛外侧的两块小肉,由外侧眉弓(眼眶上缘)和眼轮匝肌的上半部分组成。

这个部分随年龄不同,变化很大,像身体其他部分一样,随年龄的增长而往下松弛。

处在阴影中的眼睛隐隐约约,但仍然能分出虹膜和瞳孔深浅的细微差别。

下眼睑紧挨着虹膜的底端,当然,下眼睑有一个明显向上的面,是画家们乐于表现的面,有时甚至成为高光区,有经验的画家乐于强调下眼睑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没有比色调对比更能突出人物的眼睛了。

(三)线条的表达19 世纪初的法国画家安格尔。

他认为造型的基础是线条,主张线条要清晰明确,他吸收了从希腊画到18世纪中运用线条造型的经验,创造出自成一体的,稳健、朴素而有变化和表现力的风格。

他是一位多产的肖像画和历史画家。

首先吸引我们视线的是人物的眼神,人物的眼神散发出恬静、典雅、抒情诗一般的感觉。

画面中对人物眼睛轮廓线的表达时隐时现,画家把抽象的美和具体的写实的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我们感觉到这种雍容、娴静的时隐时现的轮廓线非常精确地附着在人物的眼睛部位,并暗示出被包围在轮廓线当中的眼睛的体积与真实性,他的这种使用轮廓线的风格,是赏心悦目的艺术,是技巧完善而内容完美的艺术。

脸部的眼睛是他最花心思的地方,为了获得更整体的效果,甚至把眼部的骨点和体块都做了柔化的处理,这样,既突出了眼睛细节的表现,也使人物的精神得以从眼神、眉宇处充分地流露出来。

在对眼睛的刻画上,行笔流畅,绝没有生硬的“刻”的痕迹,他似乎很吝啬阴影和明暗,处理得轻和淡,眼睛的色调过渡微妙细致。

(四)色彩的表达16 世纪时,以提香为代表的威尼斯画派开始重视油画的色彩,他的作品《年轻的英国人》的肖像画的头像,就不难体会他的肖像画的魅力。

他的眼睛看过来,似乎凝视着我们,那样热切而深情,让人几乎不能相信那柔和怡人的眼睛不过是一块涂在一块粗糙画布上颜料。

眼睛在这幅单纯的画面上,显得格外引人注意。

两个瞳孔上的高光,也有细微的差别,眼珠的色彩丰富而变化,用眼睛周围皮肤的暖色衬托出眼珠冷色的深蓝灰,因而眼珠被画家表现得剔透莹润。

下眼皮的厚度及其受光面,都没有含糊的地方。

画家描绘出了眼部和鼻部周围区域的色调,使得颜色变化微妙而丰富;虹膜与眼白相遇处黑色的阴影,显示出虹膜的明暗层次以及和它下方角膜突起的感觉。

三、眼睛的神态在肖像画中所起的作用和达到的效果油画初期比较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比较僵硬、机械的画风,这种手艺性极强的画法,画家的感情因素在制作过程中容易被冲淡,极度机械。

这种光滑无笔触的画面给人一种冷冷的美,与人的内心世界终有一段距离,显得高贵而冷漠。

而且这种古典的无笔触的油画制作技法兴起于中世纪后期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时候,前面我们也提到,中世纪时期是宗教控制人的精神领域,人服从于神,画家只要给信徒一个真实可信的宗教场景就足够了,艺术家的任务是在技术精良的情况下完成对上帝的精神崇拜。

这种光滑无笔触的画面给人一种冷冷的美,与人的内心世界终有一段距离,显得高贵而冷漠。

在用笔上,伦勃朗像意大利画家一样潇洒爽快;在形象刻画上,他继承了佛兰德斯细腻深刻的传统。

他这种用笔的潇洒爽快、松动自信,我们可以在亮部眼睛的下眼睑的那些高光上看到,让我们感到就好像是随意点上去的;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悲歌交溶于他横涂竖抹的笔触,笔与色成了他的感情寄托,他的笔触有层次感与表现力,厚厚的颜料在笔触的引导下,产生出了神性光感,不像达•芬奇的绘画笔触所表现出的微妙衔接。

他娴熟的笔触技法使他的绘画交织在光影之间,流动着神秘的微光,传达出虚无的感觉,唤起了人们心灵演变的神秘感,进而表达出生命的内涵与精神。

《阳光下的女人体》是大家熟悉的另一幅雷诺阿的作品,同样是不强调结构和空间,把重点是放在肉体的肥美和皮肤的质感上,他对眼睛表达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追求模特眼神的大感觉,不去刻意刻画眼睛的体面转折,他画的眼部甚至只用蓝黑色线勾上眼线,再用蓝色画眼珠,之后加上高光,仅仅几笔,并且边沿线不死,根本不去刻意追求眼睛形状上的整齐,没有去寻找眼睛的球体感觉和眼窝的深度,好像很简单,但是远看效果很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