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形象载体,教材内容体现着课程要求与目标,但语文教材并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简单传递,也不等于语文课程内容的具体阐释;语文教材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媒介,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十分重要的凭借。

但语文教材并不等同于课程,也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

从总体上看,语文课程内容规定着语文“应该教什么”,而语文教材内容则尽量满足“用什么来教”,语文教学内容活动则是落实究竟“实际教了什么”。

准确地讲,语文教材内容只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成分。

圣陶老所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就很精要,透过其中的“无非”,完全可以推断圣陶老当年对语文教学照本宣科、全盘接受、食而不化的现状是极为不满的。

的确,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语文教材在编写时就充分考虑到多元而具有典范性,题材、体裁、风格的丰富多样,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积极的价值导向,体现教学目的,适合教学,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必须树立用教材来教和用教材来学的理念,如何使好教材对于每位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个需要随时研究的大课题。

我国现行语文教材仍然是“选文”的分类组合,也就是专业上所说的“定篇”,语文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借助手头的“定篇”有序又有效地开展语文活动的过程。

语文教学有其内在的文化蕴涵,教学过程是文化精神的熏染过程,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而语文教材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是文化经验积淀的产物,体现着高度的文化自觉。

语文教材应该是一种极富张力的文化自觉形态,具有自身的自律性、独特性、自觉性,具有内在的文化基础、文化使命、文化关怀、文化旨趣、文化原则及评价尺度,始终保持着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文化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教育目标的诉求,关注特定的教育对象,体现着科学的序列安排,凸显的是一种自主的文化形态。

语文教材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理想,加之经过教材编辑者精心的文化筛选和文化润色(提示、导语、练习)等,具有鲜明的教育学特征,期待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传承传统文化和融合多元文化,并繁衍出新的健康的文化意义,实现文化的“增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因此语文教材对语文教学内容有着严格的规定性,同时又具备很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就语文教材实际价值而言是最为得心应手的优质教学资源,但语文教材一旦进入教学层面就必须进行教学化处理,只有让语文教材具备了“教学”的价值与意义,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材应有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该是在理性指导下对教材资源的苦心整合、审慎经营,让学生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要求,支持其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

教学内容是对静态教材多次教学化处理的过程与结果,是具体而动态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

就每一具体的“定篇”而言,与教学的实际都是不可能完全吻合的,语文教师面对每一具体的“定篇”都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可以教什么,适宜教什么,决定教什么,实际教了什么,究竟应该教什么(反思必修课)。

不管是什么样的教材,即使是公认的传统经典教材,每次进入教学情境都需要经过语文教师精心的教学化处理,使之转为满足特定课堂需要的教学内容。

如果语文教师只是单纯地“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学生“学教材”而不是“用教材学”,那么语文教学就误入了教材中心的歧途了,语文教学人本意识就无从谈起了。

既然教材对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规定性,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材的“定篇”价值呢?就语文教学而言,应该是因文而异。

但从总体上说,语文教材无疑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

一般说来,作为语文教材的具体课文都有其特有的教学价值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特殊意义,但作为进入教学层面的“定篇”教材,其教学价值的可选择性是必须具备一定慧眼的,其教学内容的确定的基本着眼点至少有:一是作者所再现的经验世界,二是作者所构筑的精神世界,三是作者所展示的言语智慧,四是作者所呈现的艺术范式,尤其是文学作品更为突出,每一篇在这四个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特有的魅力。

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经验世界,也许作者所再现的经验世界是多样的,且经验世界的多样性能折射出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和世界的绚丽多彩,但教学中绝不可让学生把作者的“经验”经验化;教师可带领学生细腻地体悟作者独特的情感,但不能强求让学生“具有”与作者相同的情感;教师可用作者的言语智慧训练学生的言语智慧,但不能要求学生一味地效仿而不顾语境;教师可启发学生领悟艺术范式的妙处,但不可视此范式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宝。

语文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很复杂,但教材一定是为教学服务的却是颠覆不破的真理,语文教学需要高效利用好教材,最好的诉求就是高度关注教材的语文学科价值,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和“用教材学”。

高中政治课堂基于教材文本关系的有效教学王德来(天长中学,wadl2010@)摘要:高中政治课堂根据教材文本内容的不同关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直观性、趣味性。

关键词:文本内容、互动关系、交叉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引言高中政治新课标对政治课的有效教学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要求,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通读课本,把握课本的逻辑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要针对知识之间不同的关系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政治教材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同于高中的其他学科,也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学科的教材解读方法和教学方法。

本文从课堂教学实践的层面,谈谈基于高中政治教材文本内容的一些关系特点采取不同教学策略,以探索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些尝试。

一、高中政治教材文本内容的一些关系型特点1、互动型关系高中政治教材一些文本内容之间存在互动型关系,如《经济生活》中价值与价格,价格与供需,价格变动与相关商品的需求量的关系,汇率与币值,收入与分配等。

2、包含、交叉型关系政治教材一些文本表达的概念之间存在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如《经济生活》中物品、劳动产品与商品,按劳分配与劳动收入、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等;《政治生活》中公民与人民,权利与权力,专制与专政等;《文化生活》中文化与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思想道德建设等;《生活与哲学》中联系总特征与联系观、发展观,辩证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等。

3、并列型关系政治教材一些文本内容表述的知识之间存在类别关系,如《经济生活》中生产要素中资本、技术、土地、管理要素的关系,居民投资方式中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的关系等,4、内涵运用型关系政治教材中的原理、观点、理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到解读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如《经济生活》中绿色消费观,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经济生活》中积极参与民主选举,依法参与政治生活,维护国家统一、民主团结的义务等,《文化生活》中继承传统,文化创新,弘扬民族精神等,《生活与哲学》中联系、发展、矛盾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的运用。

5、抽象型的知识政治教材中一些内容之间的关系较为抽象,或者离学生生活体验较远,学生缺乏直观体验和感知,理解起来有一定枯燥。

此外,政治教材知识还存在体系的结构特点,这是大家熟知的,本文不再赘述。

二、结合高中政治文本内容特点,依据学生认知规律,选择合适教学策略,开展有效教学。

1、构建数学模型表达概念之间的互动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形象性。

存在互动型关系或一方变化引起另一方变动关系的概念可以借用数学中的函数曲线图清晰地表达他们之间的联动关系。

从而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更准确地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简易,提高教学的形象性。

例如:需求曲线是显示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这个可以用图形(图1)来表示,习惯上用横坐标表示需求量,纵坐标表示价格,那么对于大多数产品而言,需求定律就可以描绘成一条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曲线,这条曲线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向右下倾斜”。

特别注意在需求曲线中横坐标表示因变量,纵坐标表示自变量。

图1例题:(2008年山东卷15)政府给农民一定的家电购置补贴,会影响农民对家电的市场需求量。

下列图2曲线图(横轴为需求量,纵轴为价格,d1为补贴前市场需求曲线,d2为补贴后市场需求曲线)能正确反映这一信息的是()分析:首先根据需求曲线最基本特征“向右下倾斜”,即可排除B、D选项,再假设商品价格不变,则补贴前对家电的需求量要小于补贴后对家电的需求量,则可判断曲线d1在d2的下方,所以正确答案是C。

此题最容易出错的是把横坐标当作自变量,把纵坐标当作因变量。

2、借用图示法表达概念之间的包含或交叉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运用直观图形来分析思考、寻找思路、求解问题的方法叫做图示法。

概念之间存在包含或交叉关系,可以借助作图的图示方法,直观地加以表达。

从而使抽象的概念在外延上能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关于商品的概念与劳动产品、物品的关系,我做了这样一幅图通过图1可以直观的看出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三个概念之间外延的大小及包含关系,还能更好地理解商品产生的历史过程。

关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可以采用图4:图4不仅直观地反映主次矛盾是在复杂事物众多矛盾中的主次关系,还能反映单个矛盾中存在主次方面的关系。

使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在概念的外延关系上一目了然。

图示法直观、可靠,便于分析数形关系,不受逻辑推导限制,思路灵活开阔。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作圆的关系图示法,不仅直观地表达了概念之间的外延上的包含关系,而且使抽象的内涵借助于图形简单明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3、采用表格法比较并列关系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如果说图示法适合于概念之间关系的直观表达,那么表格法则更适合于存在并列或相似关系的知识比较,并列关系的知识往往存在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别,采用表格法进行知识的类比,便于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引导学生去类比知识,发现并理解知识之间的多重关系,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表1:关于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的比较又如表2:关于公民投资方式股票和债券的比较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途径比较,参与民主监督方式的比较,参与民主选举的方式的比较等等都可以采用这种列表格的方法,所比较的项目应该根据教材文本的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确定。

4、采用探究法生成知识,有助于多角度理解内涵,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弟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