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赵括少时学兵法阅读答案

赵括少时学兵法阅读答案

赵括少时学兵法阅读答案【篇一:《赵括纸上谈兵》阅读附答案】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④,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小题1】用些线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王以/为何/如其父b.王/以为/何如其父c.王/以为何/如其父d.王/以为何如/其父【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字(2分)(1)、使赵不将括即已()(2)、及括将行()【小题3】说说“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的意思(2分)【小题4】从文中可以看出赵括是个怎样的人?(2分)【小题5】读了这段文字你获得了一些什么启示呢?(2分)答案【小题1】b【小题1】(1)、以??为将(2)、等到【小题1】(赵括)曾经和他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不能难住他,然而(赵奢)并不赞美他。

【小题1】只会夸夸其谈、没有真才实学、贪图钱财(或贪图小利)等【小题1】例如:(1)、成功来自于生活实践,读死书或死读书行不通。

(2)、做人必须踏踏实实,不能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不会有真才实学的。

( 3)、做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知识。

(4)、从赵王做决定可以看出,为人为事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有益建议。

解析【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b正确。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篇二:课外文言文阅读两篇】>一.阅读《赵括纸上谈兵》,完成练习。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奢不能难(驳倒),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

使赵(赵国)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赵国大将),悉更约束(规定),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带领)锐率捕战,秦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⑴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少时学兵法()②不将括即已()..③悉更约束()④以天下莫能当()..⑵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天下莫能当()②括母问奢其故()..③而绝其粮道()④秦悉坑之()..⑶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⑷根据短文内容,简要说出“纸上谈兵”是什么意思。

[译文]赵括从小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讲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上他的。

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希(赵奢)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

赵奢说:“用兵打仗(本是生死所关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的轻而易举。

假使赵国不给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末)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 ……(后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军官。

秦将白起听到这些事,派了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

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

(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兵士便投降了秦国,秦国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参考答案:⑵认为;缘故;截断;活埋。

⑶赵括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议论不定式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

⑷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发空议论。

二.《唐伯虎识破骗术》1.唐伯虎:字伯虎,一字子畏。

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

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 。

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文学上亦富有成就。

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能表达出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

著《六如居士集》。

原文:有术求见唐六如,极言修炼之妙。

唐云:“如此妙术,何不自为乃贶及鄙人?”术士云:“恨吾福浅!吾阅人多矣,仙风道骨,无如君者。

”唐笑曰:“吾但出仙福,有空房在城北,甚僻静,君为修炼,炼成两剖。

”术士犹未悟。

日造门,出一扇求诗。

唐大书云:“破布衫中破布裙,逢人便说会烧银。

如何不自烧些用?担水河头卖与人。

”1.有术士见唐六如,极言修炼之妙。

术士:此指修仙炼丹的道士见:求见妙:好处句子翻译:有个术士求见唐伯虎,极力地说修炼的好处。

贶:赐予鄙人:我,唐寅对自己的谦称仙风道骨:此指先人的气质,既有福气的人句子翻译:唐伯虎说:“如此高妙的道术,为什么不自己干?反而要赐予我?”术士说:“只恨我自己浅福!我看过的人很多,有福气的人,没有像你这样的.”3.唐笑曰:“吾但出仙福,有空房在城北,甚僻静,君为修炼,炼成两剖。

”术士犹未悟。

日造门,出一扇求诗。

但:只有甚:非常两剖:一半犹:还日造门:每天都到唐寅家里来句子翻译:唐伯虎笑着说:“我只有仙福,在城北有一间房间,非常僻静,你到那边修炼,练出以后各一半。

”术士还没有省悟,每天到家来,拿出一个扇子求唐伯虎题诗。

4.唐大书云:“破布衫中破布裙,逢人便说会烧银。

如何不自烧些用?担水河头卖与人。

” 句子翻译:唐伯虎写道:“破布衫中破布裙,碰到人就会说会炼银,那为何不烧一些自己用?玩弄把戏罢了。

”破布衫巾破布裙,逢人便说会烧银。

君何不自烧些用,担水河头卖与人。

这是一首揭露术士骗人的虚假伎俩的诗,同时也反映了唐伯虎的文采和聪颖。

【篇三:2015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2】txt>10月月考语文试卷命题人:肖永红审题人:马正芬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 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2.本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用时150 分钟。

3.答题全部在答题纸上完成,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不辨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阿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i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

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

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

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

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

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