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社会学》讲议-2都市性

《城市社会学》讲议-2都市性

(城市——野蛮向文明的转化)



People realiz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reedom, productive specialization(政治和经济自由、生产的专业化) Social evolution of humans not complete until capitalism was transformed into socialism(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人类的社会进化
(E. Wilma van der Veen, http://husky1.stmarys.ca/~evanderveen/wvdv/index.htm ) (许英,《城市社会学》,齐鲁书社,2002,P.44-45)
6

(7)以罗伯特.帕克为创始人的芝加哥学派从美国工 业化早期芝加哥等城市的急剧增长和变迁中更是直接概 括出“都市-乡村”这两种类型的划分,并提出了人文生 态学(人文区位论)理论。 帕克以芝加哥城为经验性研究对象,形成了一系列关 于都市特性的观点,例如他认为人口数量等原因给都市 带来了许多通病和问题,这往往包括各种精神神经病症、 冷漠的人际关系,因种族、阶层而不同而形成隔离( Park, 1916)。
5

(6)乔治.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都市与精 神生活》,1903)提出了“大都市的精神生活”——都市性
He considered importance of urban experience, i.e. chose to focus on urbanism (life within the city) rather tha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urban areas) . 由于大都市给人们带来高度的神经刺激和独特的都市体验,与乡村和小镇 居民相比,都市居民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和老于世故的”人格特征: (Individual learns to discriminate, become rational and calculating, develops a blasé attitude– matter-of-fact, a social reserve, a detachment, respond with head rather than heart, don’t care and don’t get involved. )放射、 分拆 货币作为一种普遍化的交换手段,是由经济分工带来的,表现出更强的理 性化。由于“货币经济”带来的强制性的交换作用,市民在孤独、冷漠、人 际关系淡化的同时也提升了自由和发展自我意志的机会 ——间接交往、社会 距离(原创概念)、金钱哲学 在都市大舞台上,个人的人格得以多面发展同时又变得商品化; 城市社会整体上也更具有理性、重视效率并强调自我利益; 城市必须对日常生活进行组织才能建立秩序和相互预期,才能更有效率; 都市的物理边界的扩展——人们的生活不受身体和直接行动的限制。
的完成)

Emphasis of economics and problems of inequality and conflict
(对经济学与不平等及冲突问题的强调)
(E. Wilma van der Veen, http://husky1.stmarys.ca/~evanderveen/wvdv/index.htm )
12



《共产党宣言》:“资本主义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 工业化和资本主义: ——创建巨大的城市,城市人口增长,居民脱离乡村生活的愚 昧状态,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农民从属于资 产阶级,东方从属于西方。 ——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使之集中,最终 走向政治权力的集中。 ——造成城乡分离(古代社会已完成)、城乡差别、城乡对立 城市性(Urbanism)——城市的本性、基本特征:
14

( 20 ) 贝 尔 ( 1973 ) : “ 后 工 业 社 会 ” ; 麦 克 卢 汉 (1965):“地球村”;奈斯比特(1982):“信息社会”。 ( 21 )安瑟尼 . 理查蒙德 ( Richmond,1969 ) 对社区、社会、 后社会的比较(徐奇、莱瑞.赖恩[Larry Lyon]、邓福贞[Furjen Deng],《社 区社会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P.28-29):

8

( 11 ) 雷 德 菲 尔 德 (R.Redfield) 提 出 了 “ 民 俗 (folk-公社的)”和“都市(urban-社会的)”两种人文类型 的划分(雷德菲尔德,《尤坎他的民间文化》,1947)。 雷德菲尔德 1956 年以在墨西哥尤坎他州所作的“不 变的封闭性同质社会”与“变动的开放性异质社会”的 比较研究基础,在《乡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提出“大 传 统 ” (great tradition) 和 “ 小 传 统 ” (little tradition)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雷德菲尔德进一步提出了“乡村-都市 连续统” (folk-urban continuum)概念
10

( 12 )帕森斯 (Parsons) 提出了 4 个模式变量,用来 衡量不同的社会结构与行动模式 “情感性”与“情感中立” “扩散性”与“专一性” “特殊性”与“普遍性” “先赋性(品质-是什么)”与“自致性(成就-做什 么)” (帕森斯、希尔斯,《行动的一般理论》,1951)。

( 13 )英克尔斯及其他现代化理论家提出了“传统 社会”和“现代社会”两种社会结构和发展阶段,以及 “传统性”和“现代性”两种社会特征的划分(英克尔 斯,《人的现代化》)。
公社 社区 农业的 半封建 口头 马、船 社会 协会 机械的 阶级 书面 乡- 村 后社会 社会网络 自动的 精英统治 电子 城际

典型的互动方式 主要的生产方式 分层系统 主要沟通方式 主要运输方式

此外,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论、全球化理论也考虑到发达 与不发达、进步与落后,但属于另一种范式,不仅考虑时间系 列,同时或者说更强调全球性的空间分布。
(Redfield, R. , 1956 ,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
雷德菲尔德选择了4个规模不同的社区,研究焦点在于比较 “不变的封闭性同质社会”与“变动的开放性异质社会”的区别。 他通过这种比较,指出在文化上可以分为以城市为中心的、 反映都市知识、政治精英文化的上层“大传统”和在城市之外、 生长于村落共同体之中的乡间“小传统”。“小传统”形成的是 “俗民文化”( folly culture ) 。 雷德菲尔德的这一对大小传统的观念,虽然是从墨西哥与中 美洲的研究中发展出来的,但是他认为这一观念却最适于研究古 老文明的社会,例如印度、伊斯兰和中国社会。 这些古老文明社会的研究,因为其上层精英文化(士绅文化) 较为突出,所以容易引起史学家、思想家以及古典学者的研究兴 趣。只是在后来,人类学家与民俗学家才开始注意到代表大多数 民众一般生活的小传统文化。
4





(1)这种思考模式在孔德对人类社会三阶段的划分(神学的、 形而上学的、实证的)之中就隐约可见。 (2)随后,斯宾塞的军事社会——工业社会的二分法则是明 显地以农业文明和工业化都市文明作为对比分析的基础。 ( 3 ) 藤 尼 斯 《 社 区 和 社 会 ( 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 )》一书出版之后,这种以乡村 —— 都市作为一 维两极连续统的研究模式被真正提出来并得到了广泛认同。 ( 4 )与藤尼斯同时代的杜尔凯姆也提出了“机械团结”和 “有机团结”两个类型(《社会分工论》,1893);还提出了环 结 社 会 ( segmental society ) 和 组 织 社 会 ( organizational society)的类型。 (5)马克斯.韦伯(1864-1920): ( A )行动:价值合理、情感、传统的 —— 目的合理(回报)、 效率、理性的。 (B)统治权威:传统性(世袭)-感召型——合法性、法理型。 (C)合理性:实质的——形式的。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 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 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聊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 再也没有任何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 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 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特许的和自力挣来的自由” (《共 产党宣言》P26 ) 城市需要公共的政治机构即一般政治; 城市第一次把居民划分成以分工和生产工具为基础的两大阶级; “城市本身反映了人口、生产资料、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 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德意志意识形态》)13





( 15 )经济史学方面关于“农业 (agriculture)” 和 “非农业(non-agriculture)”两种经济类型的划分。 ( 16 )历史学中关于“原始的 (primitive)” 和“文 明的(civilized)”社会类型划分。 (17)社会角色理论中关于“先赋的(ascribed)”和 “自致的(achieved)”两种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类型 的划分。 ( 18 )不发达与发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东方 传统与西方传统、黄色农业文明和蓝色海洋文明等各种 划分。 ( 19 )经济学家刘易斯:传统部门 —— 资本主义部 门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施炜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l989 年。 ) 。
11
其他还有:

(14)马克思的学说中关于“史前的(pre-literate)”和“文 明的(literate)” 两种社会文明形态划分、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对 城市特性的影响。 People in pre-industrial, traditional societies were generic, tribal beings(工业化之前的传统社会——总体性-未开化的、部落式的存在) Rise of city was transition from barbarism to civilizatio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