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片石体检验规范
一、路肩墙体宽40厘米,高以标高为准。
每15米留2厘米宽沉降缝,
两边路肩沉降缝要对称。
二、外墙平直,内墙最大处不得超出5厘米,最小处不得小于40厘
米。
三、基底清理浮土,辅浆3厘米厚。
四、墙体用M7.5水泥浆砌筑,缝必须满浆,外墙要用浆平缝。
五、顶面采用M10水泥砂浆抹面找平、光滑,厚2厘米。
六、完成砌体段,场地内不得有剩余石块和砂。
七、领用水泥,必须按每立方片石(紧方)75公斤用量。
不得超用
和浪费。
因故不能用完必须交回,妥善存放。
八、领用的用具,必须妥善保管,遗失的照价赔偿。
砂浆配合比
重量配合比
水泥:砂:水=1:7.85:1.52
每盘砂浆用料(每盘为:50 kg水泥配砂、水的砂浆量)<kg>:
水泥:砂:水=50:392:76
每m3砂浆用料(kg)
水泥:砂:水=191:1500:290
道路平整、检测规范
一、田间主道设计
1、田间主道车道宽4.5m,现浇C30砼路面厚0.20m,碎石基层厚0.20m,
路床加宽部分夯填土垫层厚0.35m,路面高出田面至少0.6m。
2、道路路基夯填土不得回填耕植土、腐植土、淤泥土等,应采用山土回填。
二、田间次道
1、田间次道分为新建和改建,新改建分为:Ⅰ型和Ⅱ型道路。
新改建田间次道车道宽 3.5m,道路回填土前须进行表土剥离0.15m 厚,而后对剥离面进行碾压夯实,剥离的表土不得就地堆放,须就近回填于新增耕地面层。
2、从下往上结构依次为:0.42m厚夯填土垫层,0.15m厚的未筛分级配碎石基层,0.08m厚泥结石面层。
道路路基夯填土不得回填耕植土、腐植土、淤泥土等,应采用山土回填。
三、生产路
生产路分为新建和改建,新改建生产路结构要求为:路面高出田面0.4m,路面车道宽2.0m,路肩分为:Ⅰ型砌石路肩和Ⅱ型土路肩,宽度都为:。
从下往上结构依次为:0.37m厚夯填土垫层,0.08m厚泥结石面层。
田间道施工步骤与方法
①施工放样。
根据项目区平面总体布局图和结构设计图,实地测放每条田间道位置、中心线、边线和高程并打桩标明,撒白灰确定轮廓线。
②路基开挖。
当道路基底处在耕地时,先进行表土剥离另堆,用于土地平整回填。
基底遇到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并平整压实后
进行填筑路堤。
路线经过烂泥田、池塘、洼地等软弱地基时,可采取排水疏干、挖除淤泥、抛砂抛石等处理措施,保持基底稳固,提高承载能力。
③路堤填筑。
填筑路堤所用大量填料可就近取用强度高、稳定性好的山地土料。
稳定性较差的粉质土不宜采用;路堤压实机具根据土质情况,砂性土采用振动式或夯击机,粘性土采用碾压式或夯击式机。
要分层碾压,每层铺土厚度0.2~0.3m,密实度应达到90%以上。
填土层在压实前应先整平,碾压速度先慢后快,压实路线先两侧后中间,压实时注意均匀平整,前后两次轮迹重叠15~20cm;路堤填筑质量
标准要符合表面平整坚实,无软弹和翻浆现象,路拱合适,排水良好,填土密实,挖方地段上的边坡应平整稳定,路床整体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路堤属于隐蔽工程,施工完成,须组织业主、监理、质检单位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分部分项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
④垫层施工。
垫层处在路面以下深度10cm的路堤,是承受上部
动荷载,稳定道路的关键组成部分,垫层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所用的石料选应选用无风化的坚硬的碎石。
碎石摊铺平整后,用压路机碾压至指定压实度,再次均匀撒铺填隙料,使垫层达到坚实平整。
⑤路肩砌筑。
田间道路肩是指行车道两边缘带状部分,以维护道路稳定规整。
路肩砌筑宜在路堤和垫层完成后进行。
为了防止耕作时破坏基础,路肩埋深在耕作层以下30cm,为增强稳定性。
⑥路面施工。
(ⅰ)泥结石路面
泥结石路面是以碎石或轧碎的卵石为骨料,以泥浆为粘结料,混合碾压而成。
施工方法:
准备工作:整理路槽、布置料堆和拌制泥浆。
泥浆按水土体积比0.8:1~1:1;摊铺碎石,按设计厚度一次铺足;
初步碾压:以三轮压路机进行初压,使碎石颗粒压紧至无松动为止;
浇浆:在初压紧的碎石上浇注足够的泥浆,使碎石缝隙浇满。
浇浆后1~2小时,再均匀撒铺嵌缝料,以填塞碎石面部空隙;
碾压:浇浆后,待表面已干而内部泥浆处于半湿状态时,再用压路机械继续碾压,并随时将嵌料扫匀,直至碾压到无明显轮迹并使路面稳定为止。
施工时注意控制横向路拱,以便排水。
(ⅱ)砼路面
本项目砼路面采用C30混凝土厚20cm,依据相关规范按混凝土路面施工要求进行施工。
(2)生产路施工步骤及方法
路基路堤施工程序及工艺可参照田间道方法进行。
路面铺设后,用压路机械进行碾压,使路面平整坚实。
路肩可参照田间路施工工艺进行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