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摘要:笔者借鉴Hummel(2001)的方法计算了中国制造业16个细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以及行业净附加值比重,并实证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考察的7个年份当中,制造业总体及14个细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都逐渐上升,说明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在不断加深,但制造业总体以及16个细分行业的净附加值率在考察年份中却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
通过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升级,但却导致了细分行业净附加值比重的下降,对制造业的产业内升级作用不明显,中国制造业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关键词:垂直专业化分工;净附加值;产业升级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的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3XNH097)作者简介:刘磊(1982-),男,山东青州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研究。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4)02-0063-05收稿日期:2013-04-06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建立和发展始于20世纪,进入21世纪后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带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贸易发展。
Balassa(1967)首先提出了“垂直专业化”概念。
Hummel等(1998)对垂直专业化进行了科学的定义,并且Hummel等(2001)提出了垂直专业化指数(share of vertical speciation ,VSS)对一国的垂直专业化程度进行衡量,并利用该方法对OCED国家的垂直专业化比率进行了测算。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利用Hummel的方法对中国出口贸易总体和对美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业化比率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两个垂直专业化比率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并且后者的垂直专业化比率增速要高于前者。
张小蒂等(2006)计算了中国不同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并分析了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我国不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研究发现,垂直专业化分工提升了中国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没有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
张杰等(2007)认为,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并没有给中国的产业或者企业带来自主创新力和国家竞争力,反而把中国带入发达国家“结构封锁型”价值链的陷阱之中。
王贺光(2012)利用Hummel的方法测算了中国工业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和工业总体净附加值。
研究发现,参与国际分工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但中国处于垂直分工体系的低端,工业净附加值占工业出口总额的比重较低,中国在巨额的加工贸易当中实际所获利益非常少。
现有的绝大多数文献均通过竞争力指标来分析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而从净附加值角度进行分析的较少。
本文结合中国最新的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制造业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以及净附加值进行测算,分析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及所获利益,并利用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对垂直专业化指数和净附加值比重的关系进行估计。
一、中国制造业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测算为了分析中国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中的参与程度及其变化情况,本文借鉴Hummel (2001)提出的垂直专业化指数来进行衡量。
其计算公式为假设K国有n个行业,i表示i行业,VSS表示K国的垂直专业化指数,VSk表示K国的垂直专业化贸易额,也就是K国出口产品中所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品的量;如果K国在出口贸易中没有进口别国的中间投入品,则VSS的数值为0,说明该国没有参与国家垂直专业化分工。
Xk代表K国的出口额。
具体计算方法参照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的方法。
此外,借鉴陈宏易(2002)的方法可以推导出净附加值(VSVA)和净附加值比重(VA)的计算公式:其中,μ=(1,1,…1);AM是进口中间产品系数矩阵,即反映对进口中间产品依存程度的系数矩阵;AD是国内消耗系数矩阵,(I-AD)-1是里昂惕夫逆矩阵,AM与AD两者之和即为投入产出表中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XV是n维的出口向量矩阵。
i行业的净附加值比重是i行业净附加值与i行业出口额的比率,公式为VAi=VSVAi/Xi(3)为了分析制造业内部不同行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选取投入产出表中的16个行业进行测算,计算所需要的数据来自于1992年、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
其中,1992年和1995年的投入产出表只提供净出口的数据,所以1992年和1995年的分行业出口数据来自于UN comtrade数据库。
由于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和我国投入产出表中的分类不同,本文对行业进行重新集结,以得到16个行业的出口数据。
中国投入产出表的公布时间有间隔,不能得到每个年份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因此笔者只对上述公布投入产出表的7个年份进行分析,借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的方法做假设:(1)各个行业进口中间产品的比例相同;(2)每个行业的产品只有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表1显示了16个行业在1992年~2007年的垂直专业化指数,中国制造业总体融入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的程度在不断地提高,1992年的均值为0.0501,2007年增至0.1058。
本文选取的16个行业中有14个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均保持了明显的增长态势,只有服装皮革羽绒纤维制造业和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保持了稳中有降的态势。
无论从制造业总体还是从制造业内部行业来看,中国融入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的程度越来越深,中国已经成为生产全球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纵向来看,中国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的垂直专业指数都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但横向比较各个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各个行业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垂直专业化分工指数较高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其他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垂直专业化分工指数较低的是食品及烟草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和纺织业。
为了更好地分析制造业内部不同行业垂直专业化指数的结构和特点,笔者按照谢建国(2003)的方法将上述16个行业按照产业的要素密集度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三个大类,并分别计算垂直专业化指数。
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纤维制造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包括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延压工业和金属制品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石油加工业及炼焦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其他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其他工业。
从图1可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要明显高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并且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垂直专业化指数则呈现稳中有增的态势,但增加幅度不明显。
由于加工贸易是我国主要的贸易方式,随着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越来越深,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也会大幅增加,从而拉动国内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产业升级有两方面的内涵:产业结构的改善以及产业素质、效率的提高。
产业结构是指第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及各产业的内部配置。
产业结构的改善也就是产业间升级,产业结构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由低技术层次向高技术层次转变。
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则意味着产业内部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即能够生产出质量更高的产品或者说赚取更高的利润,亦即产业内升级。
产业间升级仅仅代表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改善,并不能反应制造业的产业素质和效率,也就是制造业的获利能力。
在垂直专业化体系中,利润率高的环节通常集中在产品的研发、设计和营销环节,而制造环节通常是利润率较低的环节。
表2显示了制造业总体以及16个细分行业1992年~2007年的净附加值比重,净附加值比重可以直接反映出产业效率和获利能力。
不论从制造业总体还是16个细分行业的来看,净附加值比重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从制造业的总体净附加值比重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呈现出上升的态势,从1992年的22.98%升至2000年的28.20%,而这一阶段也恰恰是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在全球兴起,并不断发展壮大的时期。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制造业净附加值比重明显下降,2005年为26.10%,2007年为23.29%。
净附加值比重反映的是进口中间产品在我国经过循环加工后形成的附加值占出口额的比重,制造业净附加值比重在考察的7个年份当中最高为28.20%,平均值为25.21%。
如果考虑到我国外贸企业中有相当比例的外商投资企业,那么真正留给中国企业的产品价值会更少。
加工贸易是我国最主要的贸易方式,根据商务部2011年的数据,2010年中国加工贸易总额高达7403.34亿美元,进入2000年后加工贸易额占我国贸易总额的比重在50%左右。
加工贸易为中国创造了巨大的出口贸易额,但并没有给中国企业带来巨额的利润,中国加工贸易还处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低端。
从16个不同行业的净附加值比重来看,都表现出2000年前上涨,2000年后下降的趋势。
从产业的要素密集度来看,三类产业净附加值比重随时间变化都呈现出先升后降的态势,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净附加值的比重要高于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一)计量模型和数据来源本文选取行业科技水平、行业劳动力成本、垂直专业化指数、行业出口结构来进行分析,建立模型:式中,VAit代表i行业的净附加值比重,i代表产业,取值为1到16;t代表年份,取值为1992年~2007年的7个年份;log代表进行对数操作;β0为常数项;εit为随机误差项;β1、β2、β3、β4、β5是各个自变量的相关系数。
TECit代表i行业的科技水平,用i行业科技人员的比重来衡量。
EXEit代表出口结构,用i 行业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来衡量。
LCit代表i行业的劳动力成本,用i行业的平均工资来衡量。
VSSit代表垂直专业化指数;EXOit代表出口依赖程度,用i行业的出口额占该行业总产出的比重来衡量。
科技水平、出口结构、劳动力成本、净附加值率以及出口依赖程度的数据均根据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各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
(二)实证结果经过Hausman检验后本文选择固定效应进行估计。
为了更好地比较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优劣,表4给出了随机效应模型下的估计结果。
从结果来看,固定效应模型的拟合情况要明显优于随机效应模型。
从表3的估计结果来看,VSS的系数为-0.74,并在10%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我国制造业分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与行业的净附加值率呈现反向变化的态势,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越高,净附加值率越低,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导致了制造业获利能力的下降,对制造业的产业内升级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