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课件:第8课 兰亭集序 2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课件:第8课 兰亭集序 2
一、齐,作动词。把…看做一样(相等)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
胡说 主谓之间
一个个
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
尽管
亦将有感于斯文。
·····的原因 到达,最后到达的结果
这次(集会)的诗文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 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 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 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 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死了,无所谓。 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 齐彭殇”。
文章思路及作者思想情感
思路
情感
记叙集会盛况(怡人美景,畅快集会) 乐
抒发人生感慨(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痛
交代作序目的(透视古今,千古同慨) 悲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 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 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 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 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 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 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 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第4自然段
符契。两半, 可合在一起
面对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悲伤
明白
通“故”因此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死生亦大矣Leabharlann 这种"痛"是痛什么?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 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 的痛惜。
第三段所议论的问题是 死生亦大矣 。 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 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 的来源。
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 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向之所欣 感到高兴
有的人;胸怀抱负; 通“晤” 面对面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动词,至,及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面对;明白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原因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对;这次集会的诗文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趣舍万殊 虽世殊事异
虽然 虽然 纵使
指出下列词的用法和意义 群贤毕至 形—名,贤士 少长咸集 形—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一觞一咏 名----动,喝酒 所以游目骋怀 使动,使…放纵、使…奔驰 一死生为虚诞 数词意动,把…看作一样 齐彭殇为妄作 形容词意动,把…看作相等
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状语后置,“于…” 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
省略句(介词“于”)
不能喻之于怀 状语后置,“于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状语后置,“于斯文” 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文中有些词语今天已经发展成 了成语: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天朗气清、游目骋怀、 世殊事异、情随事迁、 放浪形骸、群贤毕至。
流觞曲水
古人的一种游 艺项目,众人坐在 环曲的溪水边,把 酒杯放在水面上任 其漂动,停于某人 处,即取而饮之, 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为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注音。 (1)岁在癸( gu ǐ )丑 (2)会稽(k u ài jī )山
(3)清流激湍( tu ān ) (4)放浪形骸( há i ) (5)临文嗟悼 ( ji ē ) (6)游目骋(c hě n g )怀 (7)修禊( x ì )事也 (8)流觞(s hā n g )曲水 (9)趣( q ǔ )舍万殊(10)悟( w ù )言一室之内
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
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 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 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 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 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 中来。
第四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兰亭
• 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 兰亭在哪儿? • 兰亭集会是怎么回事? • 《兰亭集》是怎么回事? • 《兰亭集序》是怎么回事?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
兰 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 亭 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出绍兴市区,沿着山阴路(古 之“山阴 道”)向西南而行,经 13公里之路程,来到兰渚山下, 一个如今占地面积30715平方米 的书法圣地兰亭就展现在面前了。 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 过兰草,汉代时于此又设过驿亭, “兰亭”一名便由此而生。
入木三分
• 有一次,皇帝要到北郊 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 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 木匠拿去雕刻。木匠在 雕刻时发现王羲之写的 字竟然已经深入木头达 三分,赞叹道:“右军 (王羲之)的字,真是 入木三分啊!”。
• 后用来形容书法有力, 也用来比喻议论深刻。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序言”简称“序”,也写作“叙”或称“引”, 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 叫“跋”或“后序”。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 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 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走近“书 圣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 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后 辞官归隐,以山水为娱,以寿终,胸 怀旷达,为时人所重。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字 和文任意为之,风格潇洒脱放。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 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他的行草书 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其行草《 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又与 其子并称为“二王”。
时间 地点 事 由
人贤: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景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山)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水) 事趣: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情真: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理清背诵思路:
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 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 也”领 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序言,自己作的,叫“自序”;他人写的,叫“他 序” 。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 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 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v赠序:临别时以诗文相赠所用的一种文体,多抒 发敬重、劝勉、依恋之情,如王勃《滕王阁序》《 送东阳马生序》。
• 宴集序:知 己好友宴饮 赋诗,结集 成册,再为 之作序,《 兰亭集序》 属此类文章。
2句接着作者指出两种不同的处世方式。(“或取诸怀 抱” ,“或因寄所托”)
3句指出两种人虽处世方式不同,但都是在美好的时光 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感慨系 之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
4句接着笔锋一转,外在世界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而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人贤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地胜(景美)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事趣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情真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时美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兴雅
理清背诵思路:
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 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 也”领 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4、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书经过及成书意义。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 斯文。
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以今及古
悲 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 以今推来
夫
沧桑感、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厚重感
后之视今 亦由今之视昔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 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 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 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 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理清背诵思路:
1、由读古人之作时的体验,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
“每览昔人……, 若合一契,未尝……,不能……”
2、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 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 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
3、随之又发出 “后之视今……悲乎”的慨叹,可见作 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 爱和执著。
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理清背诵思路:
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
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
的来源。
静态 或取诸怀抱
岂 处世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动态 或因寄所托
不 喜爱某物时 当其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厌倦该物时 情随事迁,人感生慨百系年之乐境易逝
痛 回顾由喜到厌 俯仰之间生,命已短为促陈感迹慨万千 哉 面临死亡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文章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 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 大书 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2 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 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 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 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 当时参与其会 的42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 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 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 行书”。
时间 地点 事 由 人贤: 景美:
事趣: 情真: 时美: 兴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