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几点想法
花东中学李洪霞
长期以来,由于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一谈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教材本身。
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现代课程观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现代化、实用化、开放化、结构化的特征。
生物新课程的实施为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体系,拓展了生物课程资源的选择范围,为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延伸空间。
随着生物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将会逐渐摆脱传统狭隘的课程资源观,呈现出各种更为丰富多彩的形式和途径。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要树立生物教育的大资源观,注重生物课程资源的整合,拓宽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视野。
基于上述认识结合日常的生物教学工作,谈谈在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切身感受和做法。
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恰当而有效地加工和利用课程资源,有助于提高课程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例如在新的课改理念下,为了弥补国家课程的单一和不足,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开设一系列的校本课程。
一、日常生活中的生物课程资源
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各种事物最为熟悉和最感兴趣,同时也最容易激起学生对生物的探究欲望。
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和认识身边的科学素
材,不仅可以扩展生物课程资源的选择范围,同时也是生物教师基本的职业素养。
例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吃的学问、喝多少水等;我们的居住环境有街道景观、空气质量、土地保护等;孩子们身体的茁壮成长有身体的测量、骨骼之谜、奇妙的指纹、人的性格、肤色、血型、遗传等;日常活动有家庭日用水量估算、废旧电池回收、塑料袋用量调查等活动。
这些在学生身边随处可见的简单材料或活动经过精心整合设计后,就成为了具有结构性的生物课程资源,在学生的生物课外活动中引发起浓厚的探究兴趣和深度思考,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个性区位中的生物课程资源
中学生物课的教学重视学生生物科学探究的开放性,鼓励利用本地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个性化的区位特色值得生物科学教师去充分开发和利用。
我国幅员辽阔,每所学校所在地区由于自然位置、地理条件等不同,形成了历史、气候、动植物、农作物、水资源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形成了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地方特色资源,从生物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角度看,这些个性资源具有更多样和更生动的实用价值。
“水的三态”变化及江河湖泊——水利与防洪、防止水域面积缩小;草原——牧草繁殖、防止沙化;乡村中的自然环境等等。
从小范围来讲,每个学校所在地,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都蕴含着丰富的科学课程资源,以我校为例,地处农村,校园内外到处可见可利用的中草药,学生在平时的饮食中也经常用到这些药
材,有一定的常识。
根据这些条件,学校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这些富有区域特色的课程资源,采用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开展了一系列考察活动,并在市里举行的中草药识别中获得不错的成绩。
因此,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要结合学校与家乡实际,充分挖掘当地个性化的地域特色,积极地去发现、开发和利用大自然恩赐的科学课程资源,为学生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服务。
三、学科课程中的课程资源
随着生物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学科的发展正逐渐趋向综合,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正是适应了生物教学发展中的各种需求,促使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了积极有效的扩展。
例如,学校生物园草地草种的选择研究,它不仅涉及到植物知识,还引出环保等问题,又可将其纳入课外实践活动课。
因此生物教师要注重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全面整合,善于从各学科课程资源中去发现、整理和利用科学课程资源。
四、网络环境中的生物课程资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逐渐打破了校内与校外课程资源的划分界限,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成为现实,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相互转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网络科学课程资源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快、智能化、开放化和多媒体等特点,是其他形式的课程资源所无法替代和比拟的。
教师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自由地进行网页浏览、信息检索、资
料下载等,利用所搜集的素材制作出形象生动、声情并茂的教学软件,促进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开发和利用网络环境科学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并给予学生健康科学的引导,逐步增强网络环境下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力度。
由此可见,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持,那么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时也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
例如: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中,我校根据师生的实际,对统编教材做适当的增补、删减或重新组合。
许多教师的实践证明,这是切实可行,也是能收到良好效果的。
生物科学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科学课程资源,拓展生物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视野,发掘不同生活、不同区位、不同学科以及各种潜在形态的科学课程资源,是每位科学教师的基本职责和素养,这不仅是提升生物教师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的需要,也是落实和达成科学探究目标的重要条件和有力保障。
这里我们特别应该看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
例如:在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班里有些学生家长是做水果生意的,他们就知道水果保鲜的意义(水果因为呼吸作用要消耗有机物,有机物耗掉,水果
营养减少就不好吃了)他们还告诉其他同学水果保鲜的办法,在课堂上给大家讲解出来,这样的资源就很有说服力,是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验的认可,其实就是在教育学生重视实践活动。
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上种种给我们的感悟是:过去,我们总在学生的头脑里,塞进成人为他们准备好的东西。
今天,我们再也不能让学生拿着这张“旧船票”登上新世纪教育的“航船”,去重复“昨天的故事”。
我们要善于开掘学生的潜能,相信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在适当的搀扶和“点化”后,帮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倾听,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用自己的头脑思索。
以上这些不仅优化了师生间的互动过程,而且也使师生在情境化、现实化的课程氛围中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
总之,课程资源结构的重点在发生变化,学校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校长、教师、学生、环境、网络及各种文本资料,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材,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资源,更不能等同于课程本身。
我们只能说,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新课程理念下更多的体现“不是教固定的教材,而是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教”这一理念。
主题词:
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课改理念、生物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