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艺美术史案例分析

工艺美术史案例分析


3、大哥伦布会议中心
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在西方文明的黎明期就已有许多“会议中心”,都是作 为人类聚会时交换财物、意见和信息的场所,从而把他们自己和他们的文化推广于未来。 不管是罗马式议堂、哥特式教堂,还是19世纪的市政大厅和会议厅,建筑总会象征着这些 建筑物所服务的特定人物、时间与地方的价值观。价值观和鼓吹之人变了,聚会场所的象 征和功能形式也跟着改变。
一、人物简介
彼得· 艾森曼——康奈 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 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 学位。他是纽约建筑师协 会的领导者(即 “建筑界 5巨头”之一),是当今国 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 美国建筑界对他的作品评 价很高。他十分重视文化 现象和人类知识与建筑的 融合与联结。但曾经风光 无限的五位建筑师中,如 今只有艾森曼一人仍能引 领风骚。
2.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自己某个作品 设计的引发点
进入了80年代,艾森曼不局限于哲学和语言学的术语了,因为他 突然发现在数学领域中的很多几何模型用到建筑术语中非常的合适, 后来还有生物等领域的很多术语应用到了建筑中。 举两个例子: 1)在“法兰克福生物中心”的设计过程中,他运用了DNA在蛋白质合 成过程中的三种机制:复制、转录、翻译,来作为建筑布局的主要构 思。 2)在“布谷大楼”当中,艾森曼将海底扩大学说(place tectonics)理论 作为暗喻加以应用,表现出地球变动产生裂痕。
艾森曼也是一位教育家 ,他创造了自己专门从事建筑 的事务所,在教育院校以及私人住宅的设计上有很大的突 破,并且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他的《住宅1号》、 《住宅2号》和《住宅3号》 ,是其在私人住宅设计上最具 代表性的几件作品,经常被拿来当做创新性住宅设计的典 范。
二.艾森曼主要观点
1、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
7. Ⅲ号住宅
艾森曼的理性——表层结构表达与内部结 构网格的关联,在他的代表作之一“Ⅲ号 住宅”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其中所体现出 的对传统建筑中各种结构元素(表层结构 与内部结构网格、承重结构与空间界面) 之间的关系的反动,各元素之间的重组、 各个元素自身的变异(旋转、偏离),这 些都是艾森曼解构主义建筑理念的集中体 现。并且他在建筑的外观(表层结构)上 做出了明确有力的表现,使人能直接感知 到内部几何结构体系所经历的变化。更进 一步的讲,他对于不同要素之间关系的表 达都直接指向一个概念:他的建筑逻辑是 关注建筑的制作过程(结构的关系)而非 结果(建筑实体)。
工艺美术史
————对彼得· 艾森曼以及其作品分析
课上老师的讲解激起了我对后现代主义风格人和物的 兴趣,通过查阅书籍与上网浏览,我对后现代有了一定的 了解,并且对彼得· 艾森曼产生了一种敬仰之情,下面就 以我的了解来介绍一下这位伟大的建筑界巨头-----彼得· 艾 森曼。
艾森曼是解构主义代表大师,所以在介绍艾森曼之前, 我想应该对解构主义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4、2000年大教堂
a.怪异,艾森曼改变了传统构图原则,人们的审美被艾森曼重新定义的非理性了; b.不稳定,用拓扑几何生成,代表一个先天就不稳定的几何体,是一个在稳定与 不稳定“两者之间”震荡的形式。 c.尺度消解,艾森曼把它更多的是当作一个媒体,而不是建筑来处理,强调人们的 交往和传统教堂使用上的结合,教堂的传统尺度在这很难找到。 d.无中心,这是艾森曼非理性美学所倾向的。
6.残疾人通道
在欧洲,每 座建筑对残疾人 的照顾可谓无微 不至。纪念碑群 设有13条为残疾 人设计的通路, 最大坡度为8%; 并配有直接从地 面至地下信息厅 的电梯。
7.安全措施
纪念馆除了出入口各一部楼梯外,4个主题室还分别配备一个直接 通往地面的紧急疏散口。
8.存在弊端
1) 纪念碑群原则上只允许徒步并按一般的行径速度穿越。 2)对行动有障碍和使用轮椅的残疾人有13条合适的标志通道,这些通道的最大坡度 为8%。 3)参观纪念碑群自担风险——警告提示:所有纵横方向通道只有0.95米宽,交叉口 只有在部分区域可见。必须小心。
六,下面我对艾森曼的一个项目进行重点分析
德 国 柏 林 纪 念 碑 群
1.概念介绍
2005年5月12日是一个值得纪念 的日子,位于柏林市中心的纪念碑群 向世人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碑群由2711个高质量水泥碑组成, 每个碑宽0.95米,长2.38米,空心, 倾斜度为0.5度至2度。 其中: 303个的高度超过4米; 569个的高度在3至4米之间; 491个的高度在2至3米之间; 869个的高度在1至2米之间; 367个的高度在0至1米之间; 112个镶嵌在路面平地上。 最大的碑高4.7米,重16吨,每个碑的 平均重量约为8吨。路面面积: 13100 平米,内有13条为残疾人设计的通路 和41棵树。大屠杀纪念碑群的正式名 称是“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它 位于柏林市中心标志性建筑勃兰登堡 门和波茨坦广场之间,离德国联邦议 院和总理府所在地近在咫尺。
信息厅的展览首先概括介绍了1933年至1945年间纳粹的迫害政策,它以文字 加图片的形式展示了欧洲犹太人被灭杀以及其他种族人种被迫害和被残杀的历史 过程。
家庭室
该展室以15 个犹太家庭的遭 遇为例展出了不 同社会阶层、不 同国家以及不同 文化和宗教环境 下犹太人的生活 情况。这些犹太 家庭的历史既反 映了欧洲犹太人 在遭屠杀前所享 有的丰富的生活 世界,又清晰地 展示了19世纪宗 教及政治改革运 动的进一步深化 给欧洲犹太人所 带来的变革。
我很喜欢艾森曼,所以今天我会在这里分析他的一切,他 是一个学者而不是一个书呆子,他的作品能预言到未来的一 些变化,所以很多政府机构都邀请他做一个城市规划,这也 是为什么他的实验性的事务所至今没有倒闭的原因。
我喜欢他的不拘一格,喜欢他的“建筑可以很哲学的”, 喜欢他的“建筑是自治的,是一个独立王国”。尽管他一直 以来饱受争议,但很显然,现在他已经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建 筑师之一。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也许仅仅有一个好的构思 是不够的,很现实的是钱,90年代之后他的作品很少建成竣 工,再一次将所谓的空中楼阁与钱联系在了一起 。 他有自己 的性格,但还是能够存在下去,就证明他的价值,就证明他 风格的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坚持自己的风格,相信他能 创造出很多更好的作品。
他曾经为客户设计过一套住宅,那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 候,但他却令业主无法入住而沾沾自喜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 别人永远无法改变他,如果他能轻易被改变的话,也许就成就 不了今天的一切了。 在他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有可能的,都是可以拿来用的, 而不管它到底能不能被实现以及被人们所认可,他认为:只要 是理论上存在的,我就一定会做出来,因此他有一个很别致的 名字叫做“建筑理论大师”。也许这也是人们对他的一种尊敬, 对他敢想敢做的一种尊敬。
3.图片介绍
碑群光影效果(让人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碑群上的绿化 (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碑群内给人的神秘色彩
4.信息厅介绍
信息厅路线图
信息厅
信息厅位于地下,平面类似于一 正、一扭转两个正方形的叠套。叠套 处,一个正方形的边缘是出入口的两 部楼梯,它将空间分为展览区和服务 区两部分。
碑群信息厅室内(自然形成的"默哀"氛围突显出建筑师的高明之处)
2在不少争议。 a)一些犹太团体指出,纪念碑的形式过于抽象,无法清晰地传达出悼念纳粹大屠 杀遇难者的信息; b)批评者指出,德国政府修建这个纪念碑群只献给所有遇难的犹太人,而忽略了 其他二战中的受害者。 c)德国政府强调,纪念碑的建成并不意味着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省与清算已经结 束,纪念碑只是一个开放的艺术作品,希望德国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能被纪念 碑的感染力所打动。
5.特殊材料建造
尽管在纪念碑群建成2年后, 一些碑体还是出现了未曾预料 到的自然开裂的现象,但是碑 体的建造还是颇为讲究。碑体 的材料是十分坚硬的灰色自动 密封式混凝土,碑体的生产是 在柏林附近。为保证碑体表层 的质量长久不衰,在生产过程 中采用了多层加工方案,这样 也可方便地清除涂鸦痕迹。混 凝土板被设计产生有一种导致 心神不安缠扰不清的气氛,而 且整个雕塑代表一个塬有秩序 因人为因素而远离人类。
姓名室
第三展室用来宣读全欧洲被害和失踪犹太人的名单及简历。与此同 时,四面墙壁上影像显示被害者的姓名和出生及遇难日期。宣读所有受 害者的姓名及简历以此方式进行共需要大约6年7个月27天的时间。相邻 的旁厅里,拥有300多万个数据条目的以色列亚德瓦谢姆大屠杀纪念馆 (Yad Vashem)纪念页(pages of testimony)数据库可供参观者查询。
四,艾森曼部分建筑作品展示
1、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美国 -> 俄亥俄州-> 哥伦布 。该中心座落在现有建筑与其他相关场地之间 的空隙内,而并非占据整块的校园建筑场地。这可以被形容为非建筑或一个考 古工程,其基本元素是脚手架和景观美化。
2.罗密欧与朱丽叶城堡
这是1985年彼得艾森曼设计的意大利别墅建筑。
五,对艾森曼的评价
作为一个实验性的事务所能支撑到今 天真的很不容易,有个台湾的设计师这样 评价过艾森曼:对内而言他是个深刻的建 筑思想家,对外而言他也能摇身一变,不 再用晦涩的理论语言,而用远见与煽动性 兼具的口吻谈建筑与都市的未来,因此除 了竞标之外,纽约、柏林和台湾新竹都邀 请他为城市的未来做规划。
解构主义源于60年代的法国。 解构主义出现的原因是: 1,对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的不满; 2,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 3,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 解构主义的领袖是德里达,解构主义建筑师设计的 共同点是赋予建筑各种各样的形式,而且与现代主义建 筑显著的水平、垂直或这种简单集合形体的设计倾向相 比,解构主义的建筑却运用相贯、偏心、反转、回转等 手法,具有不安定且富有运动感的形态的倾向。
1. 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为解 构建筑提供 了理论的依据
从60年代开始,国际上的很多建筑都大同小异,没有什么创新 。 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其意义的表达,而其意义的表 达有时候是一个符号会传达不同的好几个意义 ,因此这样很影响人们 对建筑物意义的理解,以及影响建筑师内心想法的表达。 在这个时候,艾森曼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想了一个办法,他 将诺曼·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 ,作为自己思想的语言模型来加以采用 , 这样就相当于制订了一系列的规则来表达其意义,可以用有限的规则 来表达无限的意义。这一转化在建筑术语中用途和很广,虽然起初人 们对这些术语不是很感兴趣,但当人们发现其作用时,它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