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提能限时练古代诗歌鉴赏.docx

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提能限时练古代诗歌鉴赏.docx

专题提能限时练 ( 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 建议用时: 30 分钟 )1.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 ~ (2) 题。

古风 ( 其三十九 )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 栖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E.最后两句用典“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谖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之事。

但此处作者却准备仗剑而行,勇敢地去面对困难,故与此典故情形相反。

AE[A 项,“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有误。

前四句,诗人登高望远,看到的是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奠定了全诗悲凉低沉的感情基调。

E 项,“相反”不对,诗人也是准备拂袖而去。

](2)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前四句写景,萧条低沉,为下文抒情张本。

中间四句“东流水”“无定端”表达时光易逝、世事多变的感叹。

九、十句雀占鸾位,表达小人得势、壮志难抒的慨叹。

【答案】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 ~ (2) 题。

示秬秸[注]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市楼”一句写人物活动,也是从正面表现主人公起得很早。

D.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E.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BC[ 卖饼儿捧着装饼的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

这里的“歌”并不是真的歌唱,而是拖着长声叫卖的声音,因此 B 项说卖饼儿的叫卖“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不准确,另外也不切合全诗主旨。

C项,应是从“侧面”表现主人公起得早。

](2)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从诗歌语言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平实”即平白实在,不堆砌辞藻;“有韵味”则强调内容的丰富。

【答案】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

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

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 ~ (2) 题。

柳堤[明]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E.“雨香飞燕促”中“香”的用法与“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中“香”的用法相似。

CE [ 本题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角度来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C 项,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化用了“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暗指“细柳营”,这两句无“柳”字,却紧扣了“柳”这一咏写重点。

五、六两句不全是写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景色。

这两句写的都是动景,但并非以静衬动,而是“以动写静,借动衬静”。

因为五、六句中动景是飞燕、落花,而本诗的核心描写对象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就完全颠倒了。

E 项,用法不同,前者是运用通感的修辞,后者指花香。

](2) 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等诗中也有体现。

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从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入手来考查对古诗词的鉴赏。

古典诗歌常常通过客观景物来揭示一种哲理,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寓理于景” “理景交融” 。

“景”就是意象,透过那清晰明净的意象,由表及里,我们可以看到蕴藏在其中的哲理。

【答案】示例:《题西林壁》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景、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告诉人们为人处世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由景及理,紧紧扣住游山所见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 ~ (2) 题。

古风 (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① 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②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

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E.这首诗直书其事,寥寥数句,给读者刻画了一个高蹈而又仗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也委婉含蓄地寄寓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BE[ 本题从理解诗句含义的角度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和内容的理解。

“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一句,“明月”一句将鲁仲连比喻为海底升起的明月,光辉闪耀。

这句形容鲁仲连的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

因此 B 项中“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

E 项,“委婉含蓄”不对,实际上是“直抒胸臆”。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角度来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诗歌末句“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表明作者以鲁仲连为楷模,借鲁仲连的形象,寄寓自己的理想。

首先找到描绘鲁仲连的诗句,根据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分条概括出鲁仲连的性格特点。

然后结合对史实的了解,对这些诗句加以解释,并联系李白自身的境况作答。

描绘鲁仲连形象的是5~8 句,“却秦振英声”指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指当平原君欲以千金酬谢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

李白以鲁仲连为楷模,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

【答案】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

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

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 ~ (2) 题。

【导学号:76082070】诉衷情近柳永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

脉脉朱阑静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