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翻译美学导论
在西方,译论之芽也是首先依附在哲学,美学之树上,持续 达1800年之久,可以说从西塞罗到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和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以词章美学论翻译, 一脉相承。一般认为,西方译论始于公元前古罗马的知名哲 学家,政治家和修辞大师马库斯西塞罗和随后的古罗马抒情 诗人和讽刺大师昆塔斯霍拉斯。
3.词语层审美信息 词语层审美信息
承载审美信息的用词在语言中是最常见的物态材料。有审美价值的用 词显然是经过原语作者精心选择的,通常符合以下条件或标准,也是 我们的审美依据。 (1)准(appropriateness) 用词准确有两层意思,一是准确地表达了原意;二是准确地适应了语 境,语法和逻辑上的合理性以及用词习惯上的切合妥帖。 (2)美(beauty) 这里所说的“美”不是指华丽绚烂等菲靡之词,而是指“能给人身心 以很大的愉悦的品质”。 (3)精(compactness) “精”指精炼。用词精炼处切忌无益的铺陈,虚设。 以上所说的“准美精”三条标准,也可以简称为词的“ABC”原则。 中外古今的艺术杰作,若论用词之工,则鲜有悖于此原则者。
第二章:翻译的审美客体
包括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 形式系统主要指审美符号集,包括语音,文字,词语层等 审美信息。 1.语音层审美信息 语音层审美信息:语音是语言的承载审美信息的基本形 语音层审美信息 式手段之一。主要体现在诗歌翻译中。首先是音律和节奏。 由于汉英文字语言系统迥异,要在译诗中保留原诗(SL) 的音部节奏是不可能的,译者力求做到的是显现译诗(TL) 的节奏。英译汉时诗行尾韵的对应是可能的,如果韵式不 能对应,也至少可以做到押韵,力求保留原诗的韵美。英 诗中最常见的韵式是abab,cdcd,十四行诗的基本韵式是 abab,cdcd,efef,gg。这些韵式汉译时都不难模仿。当然, 由于译者的审美理想各个不一,也有人认为译诗不必押韵, 主要努力应放在保证意向美。但译诗者应能审视出原诗的 韵美所在,这是毋庸置疑的审美任务。诗歌中韵是一个重 要的音美因素。“韵”可以使诗歌音律和节奏产生和谐的 听觉审美满足。但西方译诗的倾向是不押韵,而重在意向, 不主张因音就韵,而破坏意向之自然。
The willows are green green, The river is serene; Thence is his song wafted to me. In the east the sun is rising; In the west rain is falling; Can you see if it’s fair or foul?
3.受制于双语的文化差异 . 审美价值往往具有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这时的审美价值 在原语读者心中唤起的感应通常无法转化到译语读者的心 中。具有民族性、历史继承性的审美价值通常是无法取代 的。唯一明智的对策是将审美地(aesthestically)体现出 来。
二、翻译审美主体的基本属性之二:翻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翻译审美主体的基本属性之二: 1.“情”(Aesthetic Feeling) 情 ) 情感与美感,相生相息,这就是《诗大序》中所说的“情 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 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十三经 注疏本》)。所谓“托情寓物”,或“览物托情,览物知 情”,正是审美客体容载审美信息,并由审美主体通过审美 移情获得审美客体所容载的审美信息的审美体验的写照。白 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审美之始,而 且自始至终在起作用。 美的“自我性”正是翻译审美个性化的依据。每一位翻译者 对他翻译的作品都有“自我化”的审美价值判断,他正是将 自己的审美理想“存于其物(TL)之内,又出于其物(TL) 之外”,若隐若现,读者通常可以从他的译作中体察出他的 审美理想。
2.文字层面的审美信息: 文字层面的审美信息: 文字层面的审美信息 语言艺术家可以利用文字手段与音韵手段的巧妙结合构成修辞格,但 这种借助于语音来充实或映衬“形”的修辞立意往往是无法转换的。 突出的例子是双关语。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双关语出资刘禹锡的 《竹之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张其春的译文:
2.受制于原语非形式美可译性限度 . 艺术作品的气质之美、气度之美,气韵之美,是非直观的、 可感的、模糊的。它通常产生于艺术家的志、情、意以及作 品的总体性艺术升华和熔炼,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诗品 含蓄》),个中蕴含作家的意旨、情思、气志等; 同时,它又产生于欣赏者与艺术家的“视野融合”所谓“同 声相应,同气相求”。
翻译美学导论 刘庆 著
第一章 翻译审美的美学渊源 第二章 翻译的审美客体 第三章 翻译的审美主体 第四章 翻译审美的移情论 总结
第一章: 第一章:翻译审美的美学渊源
中国的佛经翻译始终不能脱离中国哲学--美学思想发展的主 流。大约早在公元前520年左右,孔子就已创儒家美学,提 出“尽善尽美”论,“文质统一论”。周烈王四年,孟子提 出“仁义为美”,创立了以“仁学”为纲的儒学美学主张。 后来,荀子提出了“文质兼顾”,“美善相乐”论,发扬了 儒家的美学思想。其间,韩非子明确表示“其质至美,物不 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这种把 “质美”绝对化,完全否定“文对”“美”的表现功能的主 张,始终没有动摇儒家“依华出实”的“文质统一”论的主 流地位。老子在《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所说的“信言 不美,美言不信”。老氏此言,符合他对“美”的基本态度, 实质上是重信,重实,否定了不信,不实的虚实之美。
霍拉斯从艺术的基本观点出发来谈翻译,赞美行文的自然气 霍拉斯 势,他本人又是古罗马著名抒情诗人,倡导斯多葛氏的淡泊 美和泰勒斯的自然美。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的翻译观中的美学思想相当 马丁路德 明晰。他强调译文的审美价值,赞成译文应该“具有读者能 领悟的,在审美上令人满意的本土风格”。德国文艺大师歌 歌 德认为“最高尚的翻译”应该是对原语的杰作的模仿。因为 只有“精心的模仿”,即对原作的审美加工,把外语文化恰 如其分地移入本国,用以丰富本民族的文化,才是译者的 “真正使命”。歌德正是用这种审美翻译观翻译了他的代表 译作《西方和东方合集》。
2.“知”(Knowledge) . ) 叶燮曾提出“以识为先”的见解。“识”既可以指“知 识”,也可以指见地、见识、洞察力,还可以指由翻译者的 个人经历所扩展和充实的视野。
三、“才”(Capability) ) 翻译带有很大的艺术性和技术性,因此我们所说的才主要指 实实在在的能力或功力,并不是指“天才”。康德对艺术家 “才”有过一段论述,认为“才”是主体的自然本性,是 “大自然给他(审美主体)的心灵能力”。
总之、翻译的审美鉴赏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其特 征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实践与求知的统一。因此,就翻译 而言,伊苏鉴赏力的提高必须遵循以下相互促进的两个途径: 第一,感性上的,即加强翻译实践和艺术鉴赏实践。第二, 理性上的,即加强与翻译有关的各学科领域的有意识的、循 序渐进的学习,首先是直觉感官活动(听觉和视觉)密切相 关的语音学(包括轻重、声调等)、音韵学、修辞学、文艺 美学等,其次是语言学中各学科的学习(包括句法学、文体 学、词汇学及语义学)。
移情论的基本观点是:审美移情作用具有三个方面 的特征:其一,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就翻译而言, 审美对象是原文中的美,审美主体则是翻译者)之 间,存在一种可以相互渗透的关系;其二,在这种 相互渗透的关系中,主要的活动方面是审美主体, 客观受到主体生命力的投射而具有美的感染力;其 三,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照(contemplation)的“自 我”,美感是在感性对象中感觉到的“自我价值”。 因此,所谓“移情”就是移置“自我”(主体的生 命活动)于“非自我”(对象的形象),从而达致 物我同一,客观形象成了主观情感及思想的表现, 这个投射过程也可以概括为“由我及物”。
西塞罗主要受柏拉图美学观的影响。柏拉图古典美学的要旨有四:一指 西塞罗 出“美本身”就是“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即成其为美的那种品质;”这 是柏拉图秉苏格拉底之师承,开西方后世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之始。 二是美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问题,他说“陶罐之美”永远比不上 “美女之美”,“美女之美”永远比不上“天神之美”。三是美的理念 论,“理念是绝对的,是一切事物的原型”,因此,“美本身”始终是 绝对的,美的理念是绝对的,永恒的。四是美的认识论,柏拉图指出认 识美必须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形”到“质”的过 程,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指出了“善与美的形式”,并再后来的《对 话集》中讨论了美的本体论和逻辑问题。西塞罗将之用于翻译,指出就 翻译而言,理想的原语固然可以模仿,但受理念的支配过于僵滞地仿制 则可翻译前功尽弃。他的结论是必须放弃拘泥于“词对词”的翻译原则, 而坚持“意义对意义”的翻译原则。
审美移情图示 :
由我及物 对SL通 体透彻的 观 览 凝神观照 聚精会神 求得主客 体的同一 由物及我 对SL通 体透彻的 理 解 再 现 TL
·物我 物我 合一 ·投射 投射 ·观照 观照 ·反馈 反馈
翻译审美的要旨可以概述如下: 翻译审美的要旨可以概述如下: (1)翻译审美移情的关键是译者对原文美的凝视观照。为 此,译者必须澄心渺虑:“澄心”是排除自我意识对原文情、 意的干扰;“渺虑”是摆脱眼前的、形式上的束缚,做到神 与物游。 (2)实现时空转移,译者应移情于原文,做到登山观海, 由我及物,由物及我,物我合一。 (3)实现情感转化,译者应该沿情(原文之情)而表,做 到文辞相应,情境相切,以译文造原文之境,以译文托原文 之情。 (4)实现形式转化的最大可容性优化,看看是不是可以保 留原汁原味。
第五章:翻译审美的移情论
“移情”(empathy)本是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Titchnner于 1909年提出来的心理学命题,后经德国心理学和美学家 Theodore Lipps(1851-1914)等人首发倡导,成了20世纪 上半期很有影响的美学心理机制剖析。移情论原理对翻译运 作也有一定的参照意义,很值得我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