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框架《登岳阳楼》
(二)“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字?两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参考:“坼”“浮”。“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昼夜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十个字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的巨大形象。
六、课外延伸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历来被认为是咏岳阳楼的绝唱,试与孟浩然歌咏洞庭的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作比较赏析。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参考: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孟浩然借写洞庭湖景表达个人“欲济无舟楫”,想做官而无人引荐的心情,不免拘限于个人的仕宦得失。杜甫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四)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试分析。
参考:不是。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最后一联是直接抒情。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幽州兵马使朱希彩等作乱,杀死节度使李怀仙,自称留后,逼迫朝廷认可。这就是所谓“戎马关山北”的史实。诗人凭阑干北望,不禁声泪俱下。这与诗的开头“今”“昔”二字是照应的。诗人昔日远大抱负全成泡影,天下至今兵荒马乱,因而只有老泪纵横了。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八、板来自设计首联:叙登临人世沧桑
颔联:眼前景百感交集
登岳阳楼
颈联:眼前事无限辛酸
尾联:心中事无限悲愤
九、课后作业
十、教学反思
五、缘景明情
(一)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体现了作者登楼时什么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
参考: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虚实交错,今昔对照。“昔闻”:慕名已久、向往之久;“今上”:夙愿得偿,幸事一件。“昔”与“今”之间,未简单的以“喜”“悲”之词加以填充,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回味。“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四、置身诗境
(一)请同学们找出诗歌用到了哪些意象?并说明分别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提示: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二)请同学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课题:登岳阳楼
主备课人:管建军
二次备课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2.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七、结语
杜甫的世界,是什么都可以进入,哪儿都可以抵达的。你看,不管在哪里,“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就是他的无限空间。正因为这样,他的诗歌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不仅在内容上是这样,而且在形式、技法、风格上也是这样。他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既承接着他之前的一切,又开启着他之后的一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诗的学习,结合自己对杜甫的了解,感悟诗人博大的爱国情怀和炽热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坼”“浮”字妙处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宏伟的气魄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今天我们跟随诗人杜甫登上岳阳楼,去饱览楼顶的风光,领略那旷古的情怀。
(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参考: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有孤舟”: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和无边的宇宙“对应”的是什么呢?是一个极为渺小的“有限”之身,是被命运抛弃于苍茫湖水之中的如此穷愁潦倒的一个孤魂。缺衣乏食,居无定所,得不到亲友的慰藉,连一个赖以承受痛苦的正常的身体都没有。飘零、孤寂、衰老、贫病,一个活人生存所需的空间萎缩到不能再萎缩。“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
二、朗读背诵
(一)先听录音,然后教师范背,让学生画出诗歌的节奏。
(二)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三、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今湖北公安)一路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