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年高考全国卷Ⅲ理综生物真题汇总

历年高考全国卷Ⅲ理综生物真题汇总

历年高考全国卷Ⅲ理综生物真题汇总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的叙述,错误的是A.tRNA、rRNA和mRNA都从DNA转录而来B.同一细胞中两种RNA的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C.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D.转录出的RNA链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知识点】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必修二第四章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中“遗传信息的转录”考点,在考纲中属于Ⅱ层次要求;同时考查必修一第二章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中的“核酸的分布”考点,在考纲中属于Ⅰ层次要求。

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间进行一定的融合,本题整体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解题技巧】题干明确考查真核细胞的转录过程,要求考生能够抓住“真核细胞中”这个关键词语,为后面的C选项作出铺垫。

【答案解析】A选项中考查DNA转录的产物,高中教材介绍了三种RNA,tRNA、rRNA 和mRNA,属于识记层次B选项考查理解能力,同一细胞中不同的基因转录可以同时进行,其转录的产物RNA不同,所以不同的两种RNA可以同时转录得到,属于理解层次C选项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DNA(见教材必修一第27页),所以在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可以发生转录过程,形成RNA,故细胞核外也可以发生RNA的合成D选项考查DNA转录过程中的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录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合成RNA,故合成的RNA和原模板连的碱基之间的关系就是互补配对的【答案】 C【教学反思】通过本题的解析与反思,在教学中要立足于课本,回归教材,挖掘教材,对同一知识点进行全面而准确地复习,特别在后期复习中要以某一个知识点为中心,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展开合理的延伸。

遗传信息的转录与翻译的考查形式多以选择题的形式为主,所以在备考时要加强综合练习,特别要阅读课本,熟读内容。

2.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动物体内的激素可以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B.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癌细胞是动物体内具有自养能力并快速增殖的细胞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知识点】本题以细胞为主题,用简短的题干考查细胞的代谢、癌变、凋亡以及激素的功能,考查了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中第4节能量之源---光合作用,其中的“光合作用的过程”考点;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中第3节“细胞凋亡的概念”,第4节细胞癌变中“癌细胞的特点”;必修三第二章“激素的作用特点”。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解题技巧】解答本题时,需要对教材中生物学概念、原理、过程进行全面的掌握,逐个阅读选项,抓住每个选项中的关键概念进行分析。

【答案解析】A选项中考查动物体内激素的功能,动物激素可以随体液运输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教材最后一段话“有人说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你赞成这一说法吗?”例如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促进对水的重吸收。

属于基础知识层次。

B选项考查教材基础知识,必修一第104页,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内的基质中。

属于识记层次。

C选项考查癌细胞的特点,癌细胞具有迅速地生长、分裂、无限增殖的特点。

动物细胞需要从其生活的环境中获取营养来维持生长、分裂等活动,属于异养型。

所以癌变的动物细胞一样也属于异养型。

属于识记、理解层次。

D选项考查细胞凋亡的概念,必修一第123页黑体字部分。

属于识记层次。

【答案】 C【教学反思】通过本题的解析与反思,发现高考试题更加注重生物学基本素养、基础知识的考查,特别是生物学概念、原理、过程等的。

教学中要注意教材中黑体字的分析理解,同时加强教材中思考与拓展训练的教学,让学生理解透彻。

3.植物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是通过测量光合作用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应(如O2的释放)来绘制的。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类胡萝卜素在红光区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B.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可通过测量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值来绘制C.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也可用CO2的吸收速率随光波长的变化来表示D.叶片在640~660 nm波长光下释放O2是由叶绿素参与光合作用引起的【知识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相关知识。

以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为试题载体,考查了必修一第五章细胞能量和利用的第4节光合作用中“色素对光的吸收”考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教材中第99页图5—10的作用光谱的表示方法(数学模型表示)。

本题考查知识比较单一,集中考查色素知识点,属于中等难度题。

【解题技巧】本题题干以“作用光谱”的绘制为材料,学生感觉有点陌生,其实就是教材中99页的图5--10“吸收光谱”,要能打破思维,适当延伸。

通过回忆教材中的图进行知识的再现,找准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可以快速解答本题。

同时要能理解作用光谱模型构建方法有:通过测定光谱中出现黑线或暗带来确定有些波长的光被吸收;通过测定在不同波长的光下光合作用中氧气的释放量来绘制;也可以通过测定不同波长下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来绘制等。

【答案解析】A选项中考查不同色素吸收的光谱,其中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的是蓝紫光,而不是红光。

光能在光反应中有两个作用,一是将水进行分解,二是促成ADP和Pi发生化学反应,合成ATP。

属于基础知识考查,要求学生识记。

B选项考查学生对题干的阅读理解,作用光谱是通过测量光合作用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应(如O2的释放)来绘制的。

所以色素的吸收光谱可以通过测量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值来绘制。

属于理解迁移考查。

C选项考查内容同B选项,只要理解了题干中的信息,就能容易判断。

属于理解层次。

D选项考查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叶绿素吸收光的波长是两个,一个是640—660nm的红光部分,另一个在430—450nm的蓝紫光部分。

同时清楚吸收的光能用于水的光解,产生的氧气直接以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

属于识记层次。

【答案】 A【教学反思】通过本题的解析与反思,发现教材中的图表成为了试题命制的材料。

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图标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图标的构建方法和原理,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理解为什么。

必修一第103页光反应过程的一段文字成为了本题的选项设置,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和基本过程。

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阅读理解教材内容,避免搞题海战术。

4.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知识点】本题考查稳态及水盐调节知识点,属于理解层次考查。

通过贴近生活实际,以临床上给病人静脉注射0.9%NaCl溶液为背景材料,考查必修三第一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部分(血浆、渗透压),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部分(水盐平衡调节)的知识。

要求学生能够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题属于中等难度的题目。

【解题技巧】解答本题,需要抓住题干的中心内容---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生理反应。

第一要清楚血浆渗透压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和蛋白质,其中无机盐中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

第二要明白人体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而0.9%NaCl溶液相当于人体内环境渗透压,故称为生理盐水。

第三要知道水盐平衡调节及方式,人体每天既要摄入一定量的水和盐,同时也要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一定量的水和盐,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解析】A选项由于注射的是0.9%NaCl溶液,即生理盐水,不会改变血浆渗透压的高低。

B选项由于注射了一定量的0.9%NaCl溶液,所以血浆的含量会增加。

但由于机体可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所以要排出一定量的水和NaCl。

C选项同B选项一样,要明白水盐平衡调节的方式,即摄入量与排出量相当。

D选项同A选项,不会改变血浆渗透压的高低。

【答案】 C【教学反思】通过本题的解析与反思,发现题干的内容其实来源于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5页,右边思考栏内的问题“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如果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能够注意这两个问题,知道其原因,能够用专业的生物学术语来表达,也就能准确判断本题的所有选项。

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教材中的问题与思考,找准教学和复习的方向。

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知识点】本题考查种植物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之一---样方法。

题干简短明了,考点清晰,通过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中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探究实验。

本题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属于容易题,学生容易作答。

【解题技巧】解答题目时,抓住关键词语,陆生植物----个体数量较少----样方法调查,特别是抓住“个体数量较少”这个核心,就能判断相关选项。

同时要快速回顾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适用范围,操作要求等,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方法有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

【答案解析】A选项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不需要对植物进行标记,一般对动物的调查才先进行标记。

B选项样方法调查时要随机取样,由于题干明确说明该种群个体数量较少,所以在取样时可以适当扩大样方面积。

C选项等距取样是随机取样的一种方法,主要根据植物分布和地形情况进行等距取样,由于个体数量较少,所以不能减少样方的数量。

D选项五点取样也是随机取样的一种方法,主要根据植物的大小来确定样方的面积,不同植物所选面积不同。

且在个体较少时,应该适当扩大面积,而不是缩小面积。

【答案】B【教学反思】通过本题的解析与反思,发现高考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查是新课改的一大要求。

本题的试题材料来自于必修三第61页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要求学生学会调查方法及掌握调查中的注意事项,如果教学中开展过调查实践,那么学生做这道题就很容易了,并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实际调查,加深印象,培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

6.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B.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C.O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D.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相对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知识点】本题考查基因和环境与性状的关系知识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