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课 俄国的改革课件(22张ppt)

第2课 俄国的改革课件(22张ppt)

【材料】“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 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 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
改革目的:维护贵族、地主利益,挽救统治危机
【材料】“诸位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 的措施都已一一地做到了。”
——1861年最后审查改革方案时
1860~1890年,生铁的产量由2,050万普特增至5,660万普特;钢产量由
1,250万普特增至5,2000万普特;煤的产量由1,800万普特增至36,700万普
一、彼得一世的改革
彼得大帝,被称为“俄国之父”,他亲手将俄国推入了
现代世界.1697年3月,彼得派遣了一个由250人组成
的庞大的使团,出访欧洲各国。彼得一世装扮成一
个下士随团考察。出访中,他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造

船厂当了4个月的学徒,在英国参观了海军造船厂,

在普鲁士研究了兵制。

2.改革目的

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农奴境恶劣;
领主可以自由买卖农奴; 政据治材上料:分受析压归迫纳,俄国人农身奴权制利下受农到奴限的制生; 活状况有何特点? 经济上:受剥削,生活贫困不堪 。
一、彼得一世的改革
1.改革背景(原因)
通正过在海孕此外育时贸工,易业几和革乎掠命控夺;制积法了累国全了在球大路贸量易易财十的富四荷;的兰占强已有权经广辉领阔煌导市了下场近,百的已年英发;国展,西资欧本国主家义:
自由劳动力少

市场狭窄 技术薄弱

社会环境不稳定

二 、废除农奴制
材料:1804年,俄国有1200家手工工场,到50年代末发展到2800家……1858年, 仅莫斯科一省就有蒸汽机158架……在1861年改革前,共有工人86万名。
材料: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经济比较
国别 人均收入 铁产量 铁路长度
(卢布) (万吨) (千米)
沙皇尼古拉一世承受不了沉重打击服毒自杀了!
“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 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恩格斯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封建农奴制度
【材料】“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 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
改革性质:自上—而—下亚的历资山产大阶二世级(性1质85改6年革)
二 、废除农奴制
年代
农民起义
1801年~1810年
83次
1811年~1820年
124次
1821年~1830年
156次
1831年~1840年
143次
1841年~1850年
351次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宾绘)
1850年~1861年
591次
材料:当时的诗人图特切夫形容:“现在脚底下已经没有先前 那样牢固而不可动摇的土壤了……有朝一日,醒来一看,自己 已处在远离海岸的冰块上。”
维护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根本目的)
3.改革方式 向西方学习
一、彼得一世的改革
政治
内 军事 容
经济
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创办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教育 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办学校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
社会生活 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

发 展

俄国首位沙皇

伊凡四世
①建立基辅罗斯 (第一个国家)
9世纪晚期
②基辅罗斯被 ③莫斯科 蒙古人征服 公国崛起
13世纪上半叶
14世纪
④莫斯科公国统一俄罗斯国 家,伊凡四世即位后正式采 用沙皇称号,强化专制统治
16世纪初
一、彼得一世的改革
沙皇专制统治下, 俄国盛行农奴制, 是一个封闭落后的 国家,农业和手工 业主要使用农奴劳 动,工商业发展极 其缓慢。
二 、废除农奴制
4.改革措施:
改革内容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 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 职业;
意义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 由劳动力
农奴可以获得一份土地, 促进农业的发展; 但是必须出高价赎买。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金
二 、废除农奴制
1861~1881年间,布匹的生产增加了两倍,织布工厂排挤了手工织布业。
俄国 71
26 1606
英国 323
385 14603
法国 150
108 9160
德国 175
40.2 10065
制度
封建农奴制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君主立宪制
英美法等欧 美各国资本 主义进一步 发展,开始 工业革命, 进行殖民扩 张,实力迅 速上涨。
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 已学过有哪些国家走上资本主义 道路的?通过什么方式走上资本 主义道路的?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 (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彼法兰西共和国 得 一 世
亚 历 山 大 二

一、彼得人一教版世九的年改级下革册
政治原因: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农奴暴动频繁。
二 、废除农奴制
克里木战争
(俄国 PK 英国、法国、土耳其)
俄国士兵使用的步枪的射程只有西方军队士兵步 枪射程的1/3;由于克里米亚没有铁路,俄国士兵 不得不用马车来拉军品,不得不在抵达前线之前步 行数百里。联军却在克里米亚占领区修筑了铁路, 能及时地补充作战物资。除此之外,俄军还缺乏必 需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甚至没有作战地图。军官也 利用战乱侵吞公款、贪污军需物品 。
影响
积极: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开 启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 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 、废除农奴制
我是一个工厂主,我有些烦……
工人太少,素质也低,产量、质量都不乐 观;产品销售也不如意,农民太穷了,他不买, 社会又不太平……唉,都是那讨厌的农奴制。 有啥办法搬开这块绊脚石……
为17世纪中叶的欧陆首强。
迅速发展
而当时俄国的经济完全依赖于农业,全国只有几十个手 工工场,农业和手工工厂里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商业几乎全
当时的俄国:
部把持在外国人手中。教育由东正教会垄断,普通民众知识 农奴制盛行
贫乏。即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个人中间识字的也不超过三 教育落后
个。
——《大国崛起》
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