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中考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语文知识积累 (共4题;共34分)1. (2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并答题。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
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
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
”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
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
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
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病。
医来医去,总医不好。
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睑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他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1)给划线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舔()眼yì()(2)这段文字写了母亲对“我”做的两件事,一是,二是。
由此可见母亲既是,又是。
(3)文中划线句子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态?(4)文段中划线词语“如果”能否删去?为什么?2.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 一个熟悉扬州历史的人,一般不会把普通书画家和扬州八怪相提并论。
B . 面对成绩,有的人忘乎所以,停滞不前;有的人再接再厉,继续前进。
C . 由于山体滑坡,奔赴灾区的队员往往突然会走投无路,但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及时赶到目的地,开展救援工作。
D . 这样雅致的漆器屏风,再配上这般端正清秀的书法,确实让人赏心悦目。
3. (2分) (2020七下·绥棱期末)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由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突然渐渐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B . 语文公开课上,同学们都一直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和倾听着老师精彩的讲解。
C . 只有对老师所提的问题理解到位,就能回答得清楚明了。
D . 了解并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4. (10分)(2017·青岛) 根据提示默写。
(1)海内存知己,________。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2) ________ ,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3)采菊东篱下,________。
(《饮酒》陶渊明)(4)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
(《登楼》杜甫)(5) ________ ,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刘禹锡)(6)常记溪亭日暮,________。
(《如梦令》李清照)(7) ________ ,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李白)(8)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
(《约客》赵师秀)(9) ________ ,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诸葛亮)(10) ________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二、阅读 (共2题;共22分)5. (5分) (2018七上·龙港期中) 古诗文阅读《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6. (17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昔之浚湖者屡矣,而工程无考,非独纪载之阙也。
语曰: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
湖工既成,则筌蹄有所不计也。
今之湖工,从事既久,积牍甚富,自他人视之,则亦荃蹄已而,而当事者以为有苦心存焉。
爱汇录前后公牍,其重复者去之,雅驯者册之。
前事之不忘,亦后事之师也。
志工程。
(选自《东钱湖志》卷四)【注释】①浚:疏通②筌:渔具③蹄:捕捉兔子的网④ 雅驯:指文辞优美,典雅不俗。
(1)解释下列画线字。
①非独纪载之阙也:②雅驯者册之:(2)下列句子中与“自他人视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B .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C .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 . 久之,目似暝(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前事之不忘,亦后事之师也。
(4)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得鱼而忘筌,得兔而忘蹄”这句话?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2分)7. (12分) (2018九上·湖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蜷缩在“圈”的封闭里拒绝深刻近两年,身边时不时有朋友信誓旦旦地宣称,要“戒掉”朋友圈,或者计划规定自己每天看朋友圈的时间不超过几次,每次不超过多少分钟。
很不幸,他们无一成功。
我能理解他们这种“想戒不能戒的冲动”。
朋友圈虽然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却集合了资讯与社交的双重功能,仿佛是一扇门,把逼仄的个人空间与广袤的大千世界联结起来。
放不下朋友圈,无非是害怕与世界失联。
说朋友圈里有个“世界”,并不夸张。
比如微信好友1000+的我,每天一大乐趣就是透过朋友圈的时间线窥视多样性的世界。
但说起来挺讽刺的,微信朋友圈的设计逻辑本来是偏封闭的。
一般说来,你只能看到你的联系人所发布和分享的内容,只能了解到“好友”的想法,朋友圈的外延非常有限。
在朋友圈所能看到的一切,都是‚好友‛筛选、再生产的结果。
与其说朋友圈呈现给人的是大千世界,还不如说是一幅幅联系人画像,它记录你的‚好友‛的喜怒哀乐、趣味取向。
与此同时,不符合画像的内容信息,轻易就能被屏蔽。
如果一个坚定的“中医黑”发现朋友圈出现中医拥趸,而且成天转发养生小文,他可能直接选择“不看他的朋友圈”,或者干脆拉黑,现代生活匆忙而焦虑,“三观”不合,眼不见心不烦,久而久之,朋友圈愈发“和谐”,也愈发狭窄和封闭。
不同人的朋友圈里呈现的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在你的世界里热火朝天、尽人皆知的话题,到了另一个人的世界里,就陷入了不可思议的寂静与沉默。
封闭不尽然是个消极概念,问题是在当今时代,“封闭”很难和“专注”“深度”发生联系,很可能产生浮躁的结果。
一言不合就拉黑,在移动社交场域太容易发生了。
我围观过很多网络论战,经常发现争执不下的双方都对着空气义愤填膺、豪情万丈,吵到最后统统失焦,但双方观点压根就是一致的。
在如此背景下,封闭几乎等同于狭隘,同这样的“世界” 保持联系,未必是多么健康的精神现象。
我们对每条朋友圈内容所能保持的注意力可能只不过10秒。
快速吸收、快速反应的思维活动,塑造了朋友圈的样貌,也剪出了这个时代的一个侧影。
在这种逻辑的驱使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只会向局限的空间里一退再退,被屏蔽的东西只会越来越多。
这是比“封闭”或是“开放”更要紧、更让人忧心的议题。
足够清醒的人不会把朋友圈当作认知世界的唯一途径。
怕就怕甘愿蜷缩在狭隘的精神世界里,拒绝沉淀与深度。
人类精神的堕落更应归咎于这样消极的姿态,而非哪款不够开放的产品。
(选自《中国青年报》删改)(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一般”“不尽然”“很可能”等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
B . 朋友圈你只能看到你的联系人所发布和分享的内容,只能了解到“好友”的想法。
C . 本文阐述人们借助微信朋友圈与世界联系的局限性及其产生了浮躁的结果。
D . 作者对现代人蜷缩于社交 APP 却不深入发掘现实生活的现象表现了强烈的忧思。
(2)作者为什么说朋友圈是开放的,而又是封闭的?(3)作者为什么说“蜷缩在‘圈’的封闭里”会“拒绝深刻”?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8. (20分)(2018·河北)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回忆齐白石先生①我从小学戏,没有读过书。
一九五〇年与书香门第的后生吴祖光结婚。
后来,我成为齐白石老先生的干女儿。
齐老常常手把手教我画画,他还教导我:“搞艺术也是表现自己,就如我画画、你唱戏,道理都是一样:讲骨气,讲正义,有勇气,最重要的都是表现自己。
”②我因演出繁忙,不可能在画画上画出成绩来。
但我在演戏上,是遵照齐老的教导做的,在舞台上我挺胸抬头唱戏,面向观众。
我演的节目,创造的人物,大都是一些争取自由、有正义感、有反抗精神的古今女性。
如《刘巧儿》中的刘巧儿,《杨三姐告状》中的杨三姐等。
放开手画画,挺起胸唱戏,这是我向齐老学画得到的最珍贵的启示。
③有一天,裱画家刘金涛陪我去齐老家学画画,恰好齐老一人在家。
金涛兄说:“今天齐老可要好好教干女儿画画了。
”齐老让金涛铺好纸,高兴地把我叫到他身边,手里拿着一支笔:“来吧,画一张。
”我心想:“做艺术家就不能退后,这也算是第一课。
”于是我接过笔,放开了手,大甩笔画了一个小兔。
齐老高兴得像孩子:“好!好!这个小兔画得有神,就是嫩了点,好!”稍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我是看看凤霞有没有胆子。
画画的敢甩笔杆子,当伙计的敢端盘子,唱曲的敢扣弦子,当裁缝的敢下剪子。
凤霞有胆子,有艺术家的气魄!”④齐老是很重情义的。
记得他过九十大寿,我跟金涛兄去给他拜寿,他领着我来到后院,我看到北面墙上有个小洞,里边有一个牌位,写着“贤妻宝珠灵位”。
齐老默默鞠躬,我当然也照着做了。
齐老严肃地指着灵位说:“这是你娘的灵位,我每天都要来看她,她跟我只是受罪了,没有享过福。
”齐老说着眼睛湿润了。
我感觉到齐老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平时几乎不流露。
⑤齐老对看门的老尹很严格,可是也不亏待他。
齐老说:“对佣人要宽厚,有好处。
”老尹为人善良,老是拿着笤帚不停地打扫。
齐老不给他工钱,每月给他画张画,有时为了奖励,给他多画一张,老尹就知足了。
因此,祖光去齐老家,老尹总喜欢挽着祖光,去他的小门房看看齐老给他的画,他手里真有好画。
祖光从老尹手里买了不少画。
老尹对金涛说:“吴先生大方,我说多少钱从不少给,有时多给了还不让我找钱。
”齐老不只对老尹这样,无论对谁,都一律同等对待。
⑥齐老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他当木工时的朴素习惯。
有一次,金涛和我陪齐老吃饭,一位梳着圆头的女佣人为老人端上一些饭菜,一盘豆豉辣椒,一碗腊肉素白菜汤,都是些小盘小碗。
金涛兄吃完,小声对我说:“我没有吃饱。
”但我吃了两碗饭,喝了一碗汤,急着要看齐老画画。
齐老对秘书武大姐和我说:“你们就是不考虑金涛是爱吃的人,我的小女儿凤霞吃什么都行,今天金涛肯定没吃好,下次请您去曲园吃。
”⑦齐老有很多学生,老人画画时大家都围在一边看,老人一声不响门头画。
可是在大家不在的时候,他就边画边传授我如何用笔,如何调色,如何心里要有实物,手上才能疏能跑车、密不透风,画出实物的神采来,画得不像不要紧,可以定要神似。
他还说:“你毕竟不是在照相,你是根据实物,经过你的画笔,再创造出你所想象的神采,这才叫艺术品的神韵,原封不动画出的桃子是匠气作品,要琢磨怎样画活了,看着已像离开了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