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教案Updated by Jack on December 25,2020 at 10:00 am十四、邹忌讽齐王纳谏备课人:尹萍霞单位:姚桥中学审核人:殷朝锋【教学目标】1.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人贵在自知。
”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
他是一位美男子。
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
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1.《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
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
《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
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着称。
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
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
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
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
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齐威王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结合工具,明确字音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明确重点字词。
(形貌昳丽朝服衣冠入朝见威王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皆朝于秦)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四.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梳理第一小节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何能及君徐公来,孰视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梳理二小节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3.梳理第三小节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五.结合板书,背诵全文。
(附板书)邹忌讽齐王纳谏妻---私宫妇妾---畏朝廷之臣蒙蔽之深客---求四境之内三令三进战胜于朝廷(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
今天,让我们在练习中首先重温一下有关内容。
1、词类活用:吾妻之美我者闻寡人之耳者朝服衣冠臣之妻私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2、词语归类:旦日,客从外来明日,徐公来,孰视之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3、文言句式: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忌不自信(否定句宾语前置)皆朝于齐(介词短语后置)王之蔽甚矣(被动句)二.质疑讨论,明确形象内涵1.结合标题“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全文大致可以分为几部分?2.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讨论明确:王曰:“善”则是对邹忌一席话的肯定和赞赏。
由于邹忌由小及大。
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认自然。
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3.文中邹忌、齐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讨论明确:邹忌:善思、善谏一代忠臣。
善思。
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治国的道理,可见,此人胸有大志,心系国家。
善谏。
劝谏别人讲究技巧,不直切主题,而巧设情景,从个人生活小事说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近及远,委婉地让齐王接受他的意见。
同时,他的善谏还体现在他针对不同的劝谏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
他了解齐王,了解他的修明政治的宏伟志向,了解他喜隐语的特点,所以,劝谏中采用意含而不露的方式表达,做到了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齐王:善听、善做的明君。
善听。
邹忌的劝谏,听出弦外之音,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从善如流。
善做。
听后,一“善”的表白,立即三赏的表现。
三.联系现实,明确形象意义1.学习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讨论明确:领导者应从善如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不做“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厉王;群众,提意见应讲究方式方法。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
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
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四.品读第一节的三问三答,了解语言精炼的特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作业【课前作业】一、资料助读1.《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
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
《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
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着称。
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
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
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
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
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齐威王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二、预习题⒈ 加点字注音。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窥.镜 入朝.见威王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皆朝.于秦⒉ 解释加点字。
修.八尺 朝服.衣冠 孰.视之妻之美.我者 王之蔽.甚矣 闻.寡人之耳者 ⒊ 读出语句的停顿,判断正误。
⑴ 邹忌/修八尺/有余 ( )邹忌/修/八尺有余 ( )⑵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⑶ 王之蔽/甚矣! ( )王之/蔽甚矣! ( )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⒋ 熟读课文,提出问题。
【课后作业】一、巩固⒈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群臣吏民能面刺.( )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虽.( )欲言,无可进.( )者。
(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 )进,期年..( )之后。
(4)臣诚.( )知不如徐公美……皆以.( )美于.()徐公。
⒉ 重点语句翻译⑴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⑵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⑶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⑷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⑸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⑹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⑺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⑻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⒊ 按要求用原文回答问题。
(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基础条件是什么?(2)邹忌与妻、妾、客人之间的三问三答是什么?(3)明日,徐公来,邹忌通过比较,得出一个什么结论?(4)邹忌入朝见威王,以自己生活中的小事作论据,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得出一个什么结论?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
”“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
”“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
”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
愿往事之.。
” (选自《战国策》)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贾: ②谓……曰: ③利:④力田: ⑤泽: ⑥之:2.解释下列句子。
(1)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
(2)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
愿往事之。
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参考答案:【课后作业】二、1.贾:经商,做买卖。
谓……曰:对……说。
利:赢利。
力田:辛勤耕作。
泽:恩泽。
之:指代秦公子子楚。
2.(1)吕不韦到邯郸经商,见到人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