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经济学 考试重点

公共经济学 考试重点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如果所有人都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进行交易,则所有互利的交易都将得以完成,并且其产生的均衡资源配置在经济上是有效率的。

假设1.所有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完全竞争的2.每一种商品都有市场那么,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我们认为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就出出现。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为什么一定会实现?1.帕累托效率:在该点上,要使一个人的情况变好,唯一的情况是使其他人的情况变坏。

2.帕累托改进:在不使其他人情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人的情况变好的资源重新分配。

3.边际替代率:一个人愿意放弃一种商品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的比率。

4.假设有两个消费者A、B,有两种商品X、Y,数量分别为,A消费Xa、Ya ,B消费Xb 、Yb . MRSa=3,MRSb=5消费者A愿意用1单位的X交换不少于3单位的Y,消费者B愿意用不多于5单位的Y交换1单位的X。

B能用少于5单位的Y交换1单位的X增进自己的福利。

如果A用1单位的X交换4单位的Y,B用4单位的Y交换1单位的X,则两个人的福利都得到了提高。

只要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不相等,这种重新分配是可能的,当MRSa不等于MRSb,产品的分配就未到达帕累托最优,消费者之间自由交换,总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直至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因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资源可以自由交换,因此,完全竞争一定是帕累托最优的。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如果个人的偏好是凸的,则每种帕累托有效配置对于某些商品的初始配置来说都是竞争性均衡。

社会通过适当的安排初始资源禀赋,则完全竞争市场就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

含义1.效率与分配公平问题肯一分开。

含义2.政府若能使用有效的方法转移资源,就无需干预市场价格。

是不是帕累托最优就等于完全竞争?帕累托最优是作为衡量分配效率的标准,与完全竞争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只不过完全竞争的结果恰好满足帕累托最优。

比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如果政府有足够的智慧,可以不通过市场使得资源配置处于任何一个行为人的MRS都相等的状态,那么这样的经济仍然是有效率的。

图P332洛伦兹曲线:将一国总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

将这样得到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越弯曲,收入越不平等。

基尼系数: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

在0-1之间,是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

纯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在技术上具有非排他性、或者技术上排他,但排他成本过高而使市场失灵的产品。

1.纯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消费该产品的另一个人的额外资源成本为零——非竞争性2.要阻止其他任何人消费该物品,不是代价非常大,就是不可能——非排他性俱乐部理论:研究非纯公共品的供给,需求与均衡数量的理论(在纯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而是某种特征的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所以可以对所有的商品从纯私人产品到纯公共产品进行一个一般性的定义)俱乐部是一种组织,他仅对组织成员提供商品,即俱乐部产品。

在俱乐部内部,成员对俱乐部产品的消费是平等的,非排他的。

俱乐部为了提供产品而支出的成本的补偿来自向俱乐部成员的收费,但收费的原则可以是平等的,也可以是不平等的。

如果俱乐部的成员所获得的俱乐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依赖于成员的数量及其构成,那么就存在着拥挤。

如果为零,那么就与纯公共物品一致,如果俱乐部的规模是一个人,实际上就是私人产品,如果是所有人,就是纯公共物品。

所以俱乐部产品可以将产品从私人产品到纯公共产品作连续处理。

搭便车: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的特点,一种产品或服务一旦提供,就会有搭便车者,即不付费即享受好处的人。

像消防。

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1.政府供给(公共部门是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政府部门拥有向社会全体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确保公共产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2.私人供给(公共产品的特征决定了私人部门供给公共产品的成本,不能通过市场的到补偿);3.第三部门供给(很多第三部门以社会弱势群体或边缘性社会群体为服务对象,能迅速发现并创造性的满足地方需求);4.社区的供给(社区演变为地域性单位、社团、个人多方利益整合的、具有多种实际功能的城市基层社会实体)。

布坎南: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要、供给和产量,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选择,即政府选举。

公共选择理论的宗旨是把人类的行为的两个方面(经济决定与政治决定)重新纳入单一的模式,该模式注意且认为承担政治决定结果的人就是选择决策人的人。

布坎南俱乐部理论。

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与领袖。

图P145蒂布特模型:相似偏好的人聚居在一起,每个社区的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是相同的,而付出的成本也是相同的,为总支出成本的1/n。

消费者对公共产品完全满意,社区达到公共服务的数量的最优规模,是一种理想化的社区模型。

(揭示了地方公共产品效率供给的可能性,显示了公共产品的偏好,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引入了消费者的选择,引入了竞争机制)用脚投票:选择一个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对自己效用最大的地方居住,放弃对自己不适合的地方,来实现对公共产品的选择。

地方公共产品:具有三个特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收益被限定在非常小的区域内。

投票悖论:在多数投票原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

(运用简单多数制进行集体选择时,容易出现投票结果随次序不同而变化,供选方案会有机会循环当选)阿罗不可能定理:满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并不存在。

(当投票者拥有三个或者更多的离散的备选方案时,没有一种投票制度能将个人的有排序的偏好转换为共同主体的一致的排序、同时依然满足一组特定的标准)中间投票人定理:当投票人的偏好排列都呈单峰状态时,周期多数现象就不会出现,如果总参与人为单数,简单多数规则可以产生唯一的集体选择方案,这一方案正好与处于中间状态的选民的偏好一致。

公共选择的参与者及各自选择的动机:公共选择:又称集体选择,指市场经济条件下。

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内在动力,通过民主程序投票等实现的对公共经济的理性决策。

1.选民——投票利益最大化(是否投票取决于①参加投票的效益和成本,②其投票对公共选择发生影响的可能性);2.政党——选票最大化(使自己的方案符合中间人投票意愿,为使其政治支持最大化。

);3.官僚——预算最大化(即利益最大化,通过追求公共权力最大化来实现。

);4.利益集团——财富最大化(指那些由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组成,对政府决策能够施加影响的团体。

对政府官员、投票人施加压力,以谋求对其成员有利的提案的支持。

于组织而言,指其活动的公共产品,于社会而言,指私人性质的产品。

)5.寻租:定义——为维护既得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

利益集团或个人通过影响公共选择和决策为己谋利的行为。

图P164(企业为了获取垄断利润,就会竞争成为某一市场的垄断者,且垄断地位确定之后,垄断企业还会通过各种努力阻止潜在的竞争者进入这个市场,以保持垄断利润)。

结果——消耗社会的稀缺资源,造成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阻止更为有效的生产方式的实施,导致其他层次的寻租活动或“避租”活动。

寻租分类——根据是否合法分类(合法的活动:企业向政府争取优惠待遇,利用特殊政策维护本身垄断,非法:行贿受贿),根据派生层次分类(1垄断权的潜在获取者的努力和支出,2政府官员为获得潜在垄断者的支出或对这种支出做出的反应和努力,3垄断本身或政府所引发的第三方资源配置的扭曲),根据市场条件的扭曲程度分类(1在该活动发生前后,市场条件都是扭曲的,2在非生产性活动发生前市场条件是扭曲的,3该活动效果是对市场条件扭曲的矫正,4市场扭曲从无到有的活动,活动发生前后都不会增加或减少对市场活动的行政法律限制)。

寻租的后果1.社会资源的浪费2.经济效率的下降3.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4.造成社会公害寻租活动的治理1.发挥意识形态的作用,运用道德制约力量,使经济人不愿为;2.在公务员中进行人事工资改革,实行裁员加薪,简政精官,使经济人不必为;3.健全法制,加强法治,制定出反寻租的政策和法律规章并严格加以执行,公开政府官员的收入和财产,使寻租者难逃应有的惩罚,从而加大寻租成本,使经济人不敢为;4.制度创新,杜绝创租,消散租金,使经济人不能为。

寻租与腐败1.腐败不完全等同于寻租1)腐败首先是一种政治腐败,公职人员在运用权力过程中的不法行为;2)其次是经济腐败,即用政治权力换取金钱;3)第三是作风腐败,即用政治权力达到个人超常的享乐。

2.腐败与寻租的共性:经济人运用公共权力主动创租或寻租。

3.腐败与寻租的区别:所有无权者的寻租都不在腐败之列;所有合法的寻租(如游说活动等)也不在腐败之列;腐败者皆为掌权者,而寻租者中有权者、有钱者、有关系者兼而有之;寻租的内涵更集中,其目标仅在于租金,而腐败的内涵更宽泛,其目标除租金外,还有权力、名位、女色等非货币性对象;腐败皆为非法,而寻租则合法与非法兼而有之。

(比如,当租金出现在寻找癌症的一种治疗方法,并给了这种方法以专利权的时候,这种寻租活动是合法的.)缓解寻租造成的福利损失——1.用受限制的多数投票原则替换原来的简单多数原则,2.尽可能多的采取全民公决,3.让政府尽可能保持预算平衡,4.限制政府规模与范围,5.更好地贯彻宪法寻租与寻利的区别:1.寻利是作为生产者的经济人通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获取高于生产成本的收入的活动,不需要借助政府的干预,是“看不见的手”引导经济人去从事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社会的活动;寻租是力图使“看不见的手”不起作用,或利用“看得见的手”去抑制“看不见的手”的损人利己的活动,如果离开了政府的干预,没有政府干预所提供的特殊垄断地位,租金便无从寻求。

2.寻利是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上实现的;寻租是在既定财富量下的分配与再分配。

3.寻利以生产过程为基础,因而必然对决定生产的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创新等极为重视;寻租的基础在于“差额”和特惠等,因而凭借的是宣传、吹嘘、奉承、说服、哄骗、“后门”和贿赂。

4.寻利在创造财富中既实现了自己获利的目的,又以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增多而有益于社会;寻租只有益于寻租者和给租者,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有害的,影响了人民创造物质财富的积极性和投入量。

政府失灵:政府干预经济不当,未能有效地克服市场失灵,却阻碍和限制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导致经济关系扭曲,市场缺陷和混乱加重,以致社会资源最优配置难以实现(即由于政府主体和机制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缺陷,而无法使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

类型——1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2虽达到目标,但成本太高得不偿失,3达到目标却引起负效应,最终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