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备考人物素材——史铁生

作文备考人物素材——史铁生

作文备考人物素材——史铁生孤独的朝圣者——史铁生学习目标:1.诵读《我与地坛》的精彩语句,揣摩并积累语言;2.从课内走到课外,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丰富其情感底蕴;3.掌握并运用素材积累法,使写作不仅新颖而且有深度厚度。

教学重难点:掌握并运用素材积累法,使写作不仅新颖而且有深度厚度。

教学课时:共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世界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

每个人正是靠着自己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史铁生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他不单单只是你们笔下素材“坚强”的代名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走进史铁生1.生平简介: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省涿县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病停薪留职,回家养病;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2.名字涵义:“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易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的心魂,看这心魄的可能与去向。

”3.生活状态: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

当生病越来越成专业时,透析开始占去一星期中的3天时间和越来越多的力气。

剩下的4天,每天也就能写两三个小时。

即使这样,史铁生还是在4年里写出了十几万字的《病隙碎笔》。

三、走进《我与地坛》,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1.他对痛苦的体验明确:(“痛苦”分两个层面,一层面是自身的痛苦:“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另一层面是来自于亲人的痛苦:“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我只怕自己配不上我所遭受的痛苦。

史铁生之所以伟大,就因为他对痛苦的体验和把握,进而直接地体验和把握到了生命的本质。

有位哲人说: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

痛苦联结着生活和生命,它是一个看不见底的深渊。

痛苦无论多和少,大家都一样无法超越它,必须经历它。

痛苦是一本书,研究它,体味它,咀嚼它,会有诸多独特的感觉。

痛苦是深沉的土地,它孕育着生命,感染着灵魂。

在痛苦里,我们认识了这纷繁的世界。

)2.他与地坛的对话明确:(“地坛”分为两个层面:一层面是地坛的景: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着生机)“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另一层面是地坛的人:一对老人、爱唱歌的小伙子、最有天赋的长跑家、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正是在生命的低谷之中,史铁生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卑微,才会重新打量生命,才会获得这样低的视角来审视一切生命的主体。

原来处于卑微中的所有的生命都是高贵的,都是崇高的。

3.他对生死的思考资料补充:史铁生《永生》:“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坦然赴死,你能够/ 坦然送我离开,此前/死与你我毫不相干。

/此前,死不过是一个谣言/北风呼号,老树被/拦腰折断,是童话中的/情节,或永生的一个瞬间。

/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入死而观,你能够/听我在死之言,此后/死与你我毫不相干。

/此后,死不过是一次迁徙/永恒复返,现在被/未来替换,是度过中的/音符,或永在的一个回旋。

/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历数前生,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所以/死与你我从不相干。

”(全班朗诵)明确:(“死”就是“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说过,我们透过生命的苦难,可以看到全人类的生命的苦难,反过来,全人类生命的苦难,就寄托在每一个个体生命的苦难的上面。

)4.他的理想主义境界资料补充:史铁生的墓志铭,就是徐志摩《再别康桥》里的诗句: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

“墓地、墓碑、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去读那诗句。

”明确:(理想主义者有另外一种姿态,这种姿态就是,在人生的个性化的遭遇之中,把自己做成一个仁、智、勇兼备的人。

什么是大勇?史铁生面对生命悲惨,坦然承受;什么是大智?史铁生对生命透彻的认识,对生命透彻的理解;什么是大仁?史铁生对普通生命的普遍的关怀,对卑微生命的关怀。

这是一种非常低调的态度,却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生命意义的承担者,一个真正的勇者和智者,就选择了用这样的方式来叙说自己的故事,来交代自己的后事,来总结自己简短的一生。

我只能说,真正的精神圣徒是谦卑的。

)四、自由发言:今天这节课,给你的最大感触是什么?五、名人评价铁生忍耐着许多男人无法忍受的痛苦,而他却像一泓深蓝的湖,轻轻荡漾着,没有一丝涟漪,因为远离尘嚣,所以淡泊宁静,因为懂得生命,所以活的从容。

——张海迪《不沉的船》和死不期而遇,他会不会惊诧,会不会委屈?不会的。

他早已无数次地与死洽谈,对死质疑。

在那次谈话中,他告诉我,他想证明死是不可能的。

当然,死是不可能的,他的高贵的灵魂就是证明,一定有天国。

——周国平《哭铁生》“可敬之人,可读之书。

”——史铁生,被网友这样评价。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六、作业:当你了解了史铁生对待生与死的心路历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请结合自身经历,以“史铁生,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七、结语:“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就像史铁生多么不想离开地坛一样,我也非常地舍不得。

因为它,虽然参透了人生悲欢,但它却可以让我们重新拥有正视自己的勇气;因为它,虽与绝望为伍,但它却让我们时时刻刻看到希望。

借用范文学生里的一句话:“磨难若于今天降临,那今夜便去,便去读《我与地坛》,那儿,有你温暖的归宿。

苦难若已过去,那也去,去读《我与地坛》,因为相知相惜,那儿,更会是你温暖的归宿。

”八、板书设计:孤独的朝圣者——史铁生范文1:末路的星光——读《我与地坛》(陈爱妮)末路的星光,照亮了末路的末路,使末路的末路不再黑暗。

——题记1951年,你披着星光来到这个世界。

平凡的时光随风逝去,似乎没有什么不一样。

21年过后,你平凡的世界不再平凡,你的星光被黑暗一点点吞噬。

瘫痪·绝望在你最狂妄的年龄里,忽地让你残疾了双腿,或许这是上帝对你开的玩笑吧;或许这又不是玩笑,因为你始终没能恢复,始终残疾着……绝望在瘫痪的手中灵活地织就,它快变成一张大网,把你网住。

你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你也无所期望。

你更不知道此刻的你该如何面对这巨大的玩笑。

你想放弃了,然而你不能放弃;你想坚持,然而你又不能坚持。

仿佛人生就是这么滑稽可笑。

是的,你迷茫了,你无措了,你在言语中郁郁寡欢,你在行动上暴躁不已,你绝望了,如那斑驳墙壁上垂垂欲落的瓦片,是那么的无依无靠,……这让你无时不在痛苦中挣扎,无时不在生死间煎熬,……然而,即使行若微尘,也终有你的伟大。

你终究不会让黑暗将你湮灭。

好似命中注定般,“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你找到了地坛。

从此,这个世界上,只留下你灵魂奔跑的身影。

地坛·重生地坛离你的家很近。

或者说你家离地坛很近。

地坛在你出生前四百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你的祖母年轻时带着你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它周围,而且每次搬家都搬离它更近了。

你常觉得这中间有宿命的味道: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你,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然而,你与地坛的不解之缘,似乎一直不曾断裂。

我想这便是你的精神寄托、心灵的迷恋吧。

我在为你庆幸,你找到生命继续的理由;同时我又为你不甘,似乎没有地坛,你就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了。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

你在黑暗中惊艳地崛起,让一切光源都为你汇聚成一道绚烂的亮光。

我何尝不为你高兴?生死·徘徊然而你终究还是觉得自己像个人质。

然而你终究觉得才刚刚有点像个人了却又过了头。

我多想用最温暖的双手抚摸你那苍凉的灵魂,似乎你每一次颤动的睫毛,我的心也会跟着剧烈的抖动。

我怕,我怕,你好不容易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又开始坠入另一个虚无的深渊,我无时无刻不为你坐立不安。

后来,你明白了活着不是为了写作,你明白了写作只是为了活着。

你不再恐慌了,你自由了。

这就是末路的星光,比七八点的朝阳来得更璀璨,更绚烂。

你不惧当前,不恐以往,就这样循着它的足迹,在黑暗中不停地向前走。

就算世界终止了,也始终有你的足迹,伴随着,不曾离去。

教师点评:本文通过围绕三个小标题从“绝望”、“重生”、“徘徊”来展开21岁的史铁生在瘫痪了双腿的心理路程,并用标题“末路的星光”为线索,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

文章的精彩之处在于,在史铁生的每个心理转角处,都间插了作者的心理转变,如“我怕,我怕,你好不容易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又开始坠入另一个虚无的深渊,我无时无刻不为你坐立不安”等,每一处都让人感受史铁生的万千情绪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的用心。

范文2:温暖的归宿——读《我与地坛》(陈晓玲)在明晃晃的日光下,读你,这一读,便不禁动容。

近了,近了,那古园,那萧瑟落败的古园里,你推着轮椅,日复一日,一日不误地到那园子里去,去那静坐,去那思考,去那寻找生的意义。

“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地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这句话说来,颇有点你与地坛息息相通的味道了,可谁说不是呢?古园曾经繁盛一时,而今却荒芜了,冷落得像一片荒地,岁月是那么悠长,它淡去了美丽与繁华。

而你呢,在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这样一来,你是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它那不可言说的痛了。

谁能理解一个健全的人突然间失去双腿的感受?上帝同你开了个玩笑,把你身上的一部分就这样残忍地剥夺去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