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学上篇基础篇一、推拿学基础推拿学:研究应用推拿疗法治疗疾病的一门系统科学主要研究推拿治疗疾病的作用原理,发展规律,治疗范围。
推拿:古称按摩,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部位,或者运动患者肢体关节,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是中医的外治法。
(古称“按摩”、“按跷”、“乔摩”、“桥引”、“按扤”(wù)作用原理:“力—能—信息”的相互转化的结果。
等。
(一)发展源流1.我国最早的推拿学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2.我国现存最早推拿专著《小儿按摩学》。
小儿推拿独特体系在明朝形成3.隋代所设置的全国最高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有按摩博士的职务。
正式开展推拿教育.唐代又将按摩医生分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
4.宋代的大型医学著作《圣济总录》是对《黄帝内经》的一次全面总结整理。
5.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一书中,认为按摩也具有汗、吐、下三法的作用。
6..“膏摩”《金匮要略》首推。
“捏脊”《肘后救卒方》。
7.《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对正骨推拿手法总结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的正骨八法。
手法操作要领: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为推拿、正骨者手法最高境界。
8.唐代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
9.推拿发展为一门专业的治疗方法(专科):隋唐时期。
运用推拿“催产”:宋代。
(二)作用原理: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滑利关节;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三)治疗原则与治法1.治疗原则:未病先防;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
2.治疗方法:温、通、补、泻、汗、和、散、清。
(四)推拿的禁忌证①各种传染性疾病;②各种恶性肿瘤;③所操作的部位皮肤有烧伤、烫伤或有皮肤破损的皮肤病;④结核性和感染性疾病;⑤胃、十二指肠等急性穿孔;⑥骨折及较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⑦月经期、怀孕期的腹部、腰骶部操作;中篇手法篇一、总论手法的概念:用手或肢体的相关部位,按特定的技巧作用于体表,以达到治病、防病及保健的目的,手法的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和渗透的目的。
1持久:手法按要求作用一定的时间。
2有力:手法要有一定的力度,达到一定的层次。
3均匀:手法的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匀。
4柔和:手法要轻柔和缓,不宜用蛮力,暴力,做到力量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变换动作要自然。
5深透:手法作用于人体后即有“力达病所”的力透感,治疗后该部位的浅层和深层组织均得到充分的放松。
6渗透:一些手法产生的效果是从浅层组织渗透到深层组织。
手法的分类(按手法动作形态特点):1摆动类手法(即具有摆动特点的手法)一指禅推法,扌袞法,揉法,缠法2摩擦类手法(具有与体表之间有相互摩擦特点)摩,擦,推,搓,抹,刮,扫散,推桥弓。
3挤压类手法(具有与体表之间有相互挤压特点)按,点,拿,捏,捻,掐,拨,捋,踩跷法。
4叩击类手法(具有叩击特点)振,抖法。
5运动关节类手法(可以使关节产生运动的手法)摇,背,拔伸,扳,屈伸法。
二、各论(一)一指禅推法1.定义:以拇指着力,通过前臂的摆动,带动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力通过拇指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
2. 要求: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压力、紧推慢移、蓄力于掌,发力于指。
3.特点:1)接触面较小,压强较小,深透力强,手法功力缠绵。
2)以指端操作时,接触面小,易于施力,刺激相对较强,如以罗纹面操作,则接触面较大,刺激相对平和。
3)一指禅推法并非以外力的操作求效,而是讲究内功、内径,待手法熟悉后,功到自然成,深透力强,适用于经络穴位上的操作。
4)要紧推慢移。
5)严格要求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吧上肢各关节的活动度限制到最小范围。
4.临床应用:治疗胃脘痛、冠心病、头痛、面瘫、颈椎病、关节炎。
5.作用:健脾和胃、宽胸理气、镇静安神、舒筋通络。
6.分类:一指禅指端推法、一指禅罗纹面推法、一指禅偏锋推法、跪推法。
(二)滚法1.定义:以手背部小指着力,通过前臂的旋转和腕关节的屈伸运动,使着力部在治疗部位上持续不断地来回滚动。
2.手法特点:滚法接触面积广,压力大,对体表部位的滚动刺激呈轻重交替形势,刺激平和舒适。
3.操作要领:沉肩、垂肘,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吸定点,手背部小指侧着力于治疗部位,肘关节微屈并放松,腕关节放松,前臂摆动,带动前臂旋转和腕关节屈伸的复合运动,使产生的力持续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手法频率120~160次/分。
4.治疗作用: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各种运动损伤、偏瘫、截瘫。
适用于人体的项背部、腰骶部一级四肢部位的操作。
5.作用: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疲劳。
6.分类:侧滚法、立滚法。
(三)揉法1.定义:以指、掌的某一部位在体表施术部位上作轻柔灵活的上下、左右或环转揉动。
2. 动作要领:①应以肢体的近端带动远端做小幅度的环旋揉动。
②着力部位要吸定于治疗部位,并带动深层组织,不能在体表有摩擦运动。
③揉动的幅度要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
3.分类:指揉法、掌揉法、鱼际揉法、掌根揉法、前臂揉法、肘揉法。
4.治疗作用:胃脘痛、便秘、泄泻、癃闭、头痛、软组织挫伤、颈椎病、小儿斜颈、小儿遗尿、近视等。
5.作用: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四)拿法1.定义:以拇指和其余手指相对用力,题捏或揉捏肌肤。
捏而提起谓之拿。
2.操作:用拇指指面和其他手指指面相对用力,捏住施术部位的肌肤并逐渐用力内收,将治疗部位的肌肤提起,做连续的提捏或揉捏动作。
3.动作要领:1)手掌空虚,指腹贴紧治疗部位2)动作要有连贯性3)用力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
(指间关节不能弯曲)。
4.作用:缓解肌肉痉挛、通调气血、发汗解表、开窍醒脑。
5.应用:颈椎病、肩周炎、恶寒头痛。
(五)拨法1.定义:以拇指,手掌或肘深按于治疗部位,进行单向或往返的移动。
2.分类:拇指拨法、掌指拨法、肘拨法。
3.动作要领:1)先按后拨,用力由轻渐重。
2)波动时应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
3)以上肢带动着力部位,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不动。
4)做拇指拨法时,拇指应做对掌运动。
4.作用:缓解肌肉痉挛、松解粘连。
5.应用: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筋膜炎,梨状肌损伤综合症。
(六)搓法1.定义:以双手夹持肢体或以单手、双手着力于治疗部位,做快速的交替运动或往返运动。
2.分类:夹搓法、推搓法。
3.动作要领:1)双手用力要对称。
2)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4.作用:舒筋通络、调和气血、疏肝理气。
5.治疗:肢体酸痛、筋脉不利及胸胁胀痛满闷。
(七)击法1.定义:用掌根、小鱼际、指尖、拳背或桑枝棒等器具击打治疗部位。
2.分类:掌根击法、侧击法、指尖击法、拳击法、棒击法。
3.动作要领:击打时要有弹性;操作时应有一定节律;击打力量要适中,应因人因病而异。
4.作用:舒筋通络、行气活血、开窍醒脑、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肌肉疲劳。
5.治疗:颈腰椎疾患引起的肢体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疲劳酸痛。
(八)弹法1.定义:用一个手指指腹按压住另一指指甲,连续弹击治疗部位。
2.动作要领:动作要快、柔和、有弹性、有节律。
3.作用:镇静醒脑。
4.治疗:头痛、失眠、嗜睡。
适用于头部。
(九)按法1.定义:以指或掌着力于体表,逐渐用力下压。
2.分类:指按法和掌按法。
3.动作要领:1)用力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达到深层组织。
2)治疗部位上垂直下压,操作应缓慢且节律性。
3)着力部位紧贴体表,不可移动。
4)不可突施暴力。
4.作用:放松肌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
5.应用:腰痛、颈椎病、肩周炎、肢体酸痛麻木、偏瘫、头痛、胃脘痛。
6.注意事项:不论指按法,还掌按法,其用力原则是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手法操作忌突发突止,暴起暴落。
身体上半部的重量很容易通过上肢传到手掌部,使操作者不易疲劳。
(十)摩法1.定义:用指或掌在患者体表做环形而又节律的轻抚摩动。
古代应用常配以药膏2.分类:指摩法、掌摩法。
3.动作要领:1)上肢及腕掌要放松,轻放于治疗部位。
2)前臂带动腕及着力部位做环旋活动。
3)动作要缓和协调。
4)用力宜轻不宜重,速度宜缓不宜急。
5)指摩法操作时腕关节应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掌摩法则腕部放松。
4.作用:和中理气、消积导滞、温肾壮阳、行气活血、散瘀消肿。
5.治疗:脘腹疼痛、食积胀满、泄泻、便秘、遗精、阳痿、外伤肿痛。
(十一)擦法1.定义:用指、掌贴附于施术部位,做快速的直线往返运动,使之摩擦生热。
2.分类:掌擦法、鱼际擦法、侧擦法。
3.动作要领:1)着力部分要紧贴体表,压力适中。
2)沿直线往返操作,不可歪斜。
3)往返的距离要尽量拉长,动作要连续不断。
4)速度要均匀且快,不可擦破皮肤。
4.作用:温经散寒。
治疗寒性疾病。
(十二)推法1.定义:以指,掌,肘着力于治疗部位上,做单方向直线推动。
2.分类:指推法;掌推法;肘推法。
3.动作要领:1)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压力平稳适中,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2)要单方向直线推进,速度宜缓慢均匀。
3)应参考经络走向、气血运行以及肌纤维方向推进。
4)非两手同时在身体两侧做推法时,应单手推。
4.作用:通经活血、化瘀消肿、祛风散寒、通便消积。
5.治疗:腰腿痛、风湿痹痛、感觉迟钝、头痛失眠、腹胀便秘。
(十三)抹法1.定义:用拇指螺纹面或掌面在治疗部位做上下或左右直线或曲线的移动。
2.分类:指抹法、掌抹法。
3.动作要领:1)指掌面要紧贴治疗部位,不宜带动深部组织。
2)用力要均匀,动作要和缓灵活。
3)指抹法用拇指近端带动远端进行操作。
4)两手的速度要对称,宜缓不宜急。
4.作用:镇静安神、提神醒脑。
5.治疗:头痛、失眠、眩晕眼周疾病。
(十四)点法1.定义:以指端或关节突起部点按治疗部位。
2.分类:拇指端点法、屈拇指点法、屈食指点法、肘点法、点穴棒点法。
3.动作要领:1)着力部位吸定,要由轻而重,平稳持续地施力,使刺激力量充分传到机体组织深部。
2)无论何种点法,手指都应用力保持一定姿势,避免在点的过程中出现手指过伸或过屈,造成损伤。
4.作用:通经活络,调理气机。
5.治疗:止痛、急救、调理脏腑功能。
(十五)捏法1.定义: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治疗部位做相对性挤压。
2.动作要领:1)拇指与其他手指以指面着力,用力对称。
2)动作要连贯而有节奏性,用力要均匀而柔和。
3)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3.作用: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痉挛。
4.治疗:头痛、中风偏瘫、颈椎病、四肢酸痛。
(十六)捻法1.定义:用拇、食指夹住治疗部位,进行往返有节律性搓揉的手法。
2.作用:疏通皮部、理筋通络。
3.治疗:指间关节扭挫伤、类风湿性关节炎、腱鞘炎。
(十七)掐法1.定义:以指端重刺激治疗部位。
“掐者用大拇指甲将病处掐之”2.作用:醒神开窍、镇静息风、通经止痛。
3.治疗:痉挛、昏迷、各种痛症。
(十八)振法1.定义:以掌或指在体表治疗部位静止性用力,产生快速而强烈振动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