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设计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设计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课程设计题目: 圆孔拉刀设计D ML O说明: 设计加工如下图所示零件内孔的拉刀要求: 在L6110型卧式拉床上,拉制上图所示零件的孔,已知工件材料为45钢,GPa b 735.0=σ,185~220HBS ,坯孔为钻孔,尺寸见下表分组。

要求设计一把圆孔拉刀。

完成拉刀工作图及设计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 格式:1、内容摘要2、目录;3、前言;4、加工图示零件内孔所需拉刀的设计过程及计算说明;5、结束语;6 、参考文献主要参考书及手册:1、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陆剑中,上海理工大学,2005。

2、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吴善元,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3、非标准刀具设计手册,许先绪,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

4、复杂刀具设计手册(上册),四川省机械工业局,机械工业出版社,1979。

内容摘要拉刀的种类很多,其中圆孔拉刀是使用很广泛的一种,圆孔拉刀由工作部分与非工作部分组成。

圆孔拉刀在加工工件时,因拉削方式不同每个刀齿的切屑层形状,切削顺序和切削位置也不同,而且它与切削力的大小,刀齿的负荷,加工质量,拉刀耐用度拉削长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根据需要设计拉刀。

拉刀上有很多齿,后一个刀齿(或后一组刀齿)的齿高要高于(或齿宽宽于)前一个刀齿(或前一组刀齿),所以当拉刀作直线运动时,便能依次的从工件上切下很薄的金属层。

故加工质量好,生产效率高。

拉刀寿命长,并且拉床结构简单。

拉削有如下特点:1)拉削时只有主运动,拉床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2)拉削速度较低,一般为,拉削平稳,且切削厚度很薄,因此拉刀精度可达到,表面粗糙度达。

3)同时工作的刀齿多,切削刃长,一次行程完成粗、精加工,生产效率高。

4)每一刀齿在工作过程中只切削一次,刀齿磨损慢,刀具耐用度高,寿命长。

5)加工范围广,可拉削各种形状的通孔和外表面,但拉刀设计、制造复杂,价格昂贵,较适于大批量生产中应用。

前言将近一学期的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的学习和认识,我们了解了各种刀具的材料,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及其性能;并且能够自己动手设计并能根据设计条件及加工条件查用资料、工作手册及公式具备计算设计简单刀具的能力目录前言1 拉刀设计要求 (1)2 确定拉削余量、齿升量、齿数和刀齿半径 (2)3 选择几何参数 (3)4确定齿距、容屑槽、分屑槽 (3)5 拉刀检测 (5)6 确定拉刀非工作部分及总长度 (5)7 材料及热处理硬度 (6)8 绘图 (6)9 总结 (6)参考文献 (7)1 拉刀设计要求已知条件:1.要加工的工件零件图如下图图所示。

2.工件材料:45钢。

GPa b 735.0=σ,185~220HBS3.使用拉床:卧式内拉床L61104.倒角45°2 确定拉削余量、齿升量、齿数和刀齿半径2.1确定拉削余量 A.直径方向拉屑余量 A=Dmax-Dwmin=23.023-21.9=1.123mm 2.2选取齿升量f z.由<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粗切齿齿升量:一般fzⅠ=0.03~0.06mm,取fzⅠ=0.03。

精切齿齿升量:按拉削表面质量要求选取,一般fzⅢ=0.01~0.02mm,取fzⅢ=0.01。

过渡齿齿升量:fzⅡ在各齿上是变化的,变化规律在fzⅠ与fzⅢ之间逐齿递减,所以取fzⅡ=0.025 0.020 0.015 0.010。

校准齿齿升量:fzⅣ=02.3确定拉刀齿数Z初选取ZⅢ=4 ZⅡ=4 ZⅣ= 6 计算ZⅠZ Ⅰ=[A-(AZⅡ+AZⅢ)]/(2×fzⅠ)Z Ⅰ=[A-(AZⅡ+AZⅢ)]/(2×fzⅠ)={1.123-[2×(0.025+0.020+0.015+0.010)+2×(4×0.01)]}/(2×0.03)=15.05式中:A。

Az ,AZⅢ——分别为直径方向的拉削总余量和过渡齿,精切齿切除的余量取ZⅠ= 15 余下未切除的余量为:2A={1.123-[15×2×0.03+2×(0.025+0.020+0.015+0.010)+4×2×0.010]} =1.123-(0.9+0.14+0.08)=0.003将0.003未切除的余量分配给粗切齿,则粗切齿ZⅠ=15+1=16最终选定齿数 ZⅠ= 16 ZⅡ=4ZⅢ= 4 ZⅣ= 6总齿数 Z =ZⅠ+ZⅡ+ZⅢ+ZⅣ=16+4+4+6= 302.4确定刀齿直径 D x⑴粗切齿Dx1=dwmin=21.9 ,其余各刀齿直径Dx按下式推算:Dx2 =Dx1+2fzⅠ计算得:Dx2 -Dx14=21.96、22.02、22.08、22.14、22.2、22.26、22.32、22.38、22.44、22.5、22.56、22.62、22.68、22.74,22.80,22,803.⑵过渡齿Dx15 -Dx18=22.853、22.893、22.923、22.943⑶精切齿Dx14 -Dx17=22.963、22.983、23.003、23.023⑷校准齿Dx18 -Dx23=23.0233 选择几何参数由<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因为材料是45钢粗切齿:γo =15°αo=2.5°~4° bα=0~0.05mm精切齿:γo =15°αo=2.5°~4° bα=0.1~0.15mm校准齿:γo =15°αo=0.5°~1° bα=0.3~0.5mm刀带后角:αb1=04 确定齿距、容屑槽、分屑槽4.1拉刀齿距齿距P=(1.25~1.8)× L0.5=1.5×5.040=9.49,取整10mm粗与过渡切屑齿齿距P1 P2取P1=P2=10精与校准切屑齿齿距P3 Pz取P3=Pz=(0.6~0.8)P=8mm4.2容屑槽4.2.1容屑槽形状选取圆弧齿背型,容屑空间大,适用于拉削塑性材料和综合拉削拉刀上。

形状如下图:4.2.2容屑槽深度h由<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得h = 1.13 × (k L hD)0.5 = 1.13 × (3×40×0.06)0.5 = 3.1m 式中 K—容屑系数 K=2~3.5,取K=3。

L—拉削长度。

4.2.3容屑槽尺寸粗切齿.过渡齿尺寸:g=(0.3~0.35)Pr=(0.5~0.6)h齿背角(50°~55°)精切齿. 校准齿尺寸:g=(0.3~0.35)×(0.6~0.8)Pr=(0.5~0.6)×h齿背角(50°~55°)最后尺寸为:粗切齿、过渡齿: p=10、g=3、h=3.1、r=1.8、R=5精切齿、校准齿:(0.6-0.8)p=8、g=2.5、h=2.6、r=1.5、R=2.5 4.3分屑槽查<刀具设计手册>得粗切齿和过渡齿采用弧形分屑槽n=6 Rmax=22.5bn=4.2精切齿采用角度形(三角形)分屑槽槽数n=12 b=1mm h=0.5mm槽底后角:αn=5°5 拉刀检验5.1确定同时工作齿数Zi工作齿数Zi= L / P+1 =40 /10+1=5>3,所以满足条件。

5.2容屑空间检验根据«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可以再确定容屑槽深度h后来检验容屑槽空间所容许的齿升量fz =:fz=kLh278.0=4031.3781.0⨯⨯=0.062>0.06符合要求5.3拉刀强度检验应使拉削时产生的拉应力σ小于材料的许用应力【σ】 σ=m inm axS F c ≦【σ】 式中F m ax c ——作用于拉刀刀齿上主运动上主运动方向的最大切削力,单位N S m in ——拉刀上强度最薄弱位置处的截面积,通常为颈部或第一刀齿槽底的截面积,单位为mm 2。

F cmax = F c ’ × b D m ax × Ze × k= 195×πD/2 ×Ze ×k = 195 ×3.14 ×23.023/2×6 ×2×10-3 =kN= 84.5kNs式中F ,c 可由——作用在刀齿单位切削宽度的切削力,单位为N 、mm ,可在拉刀设计资料中查出。

s min =π(D z1-2h)2/4 = 3.1416(21.9-0.06)2/4= 374.43 mm 2σ =84.5kN /374.43 mm =225 Mpa < 530 MPa6 确定拉刀非工作部分及总长度前柄 l 1=20+25=45mm d 1=20f8mm 颈部 l 2=110mm d 2=20mm 过渡锥 l 3=15mm前导部 l 4=40mm d 4=D m in w =21.9f7mm 后导部 7l =20mm d 7=D min M =23f7mm切削部长度 I=P1×Zi+ P2×Z Ⅱ+ P3×Z Ⅲ= 10×16+10×4+8×4=232mm 校准部长度 I= Z Ⅳ×Pz=6×8=48mm 拉刀总长度L=各部长度总和=前柄+颈部+过渡锥+前导部+后导部+切削部长度+校准部长度L=45+110+15+40+20+232+48=510mm拉刀允许总长为24do=24×23mm=552mm,显然,拉刀更短,所以长度合格。

7 材料与热处理硬度材料:45钢刀齿与后导部 63~66HRC前导部 60~66HRC柄部 40~52HRC8 绘图参考文献:[1]陆剑中,孙家宁.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4 [2]艾兴,肖诗纲.切削用量简明手册.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3]袁哲俊,刘华明.刀具设计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