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汽油市场调研报告书一、甲醇生产现状与市场趋势1.1 甲醇的产量、市场与价格2006年,我国甲醇生产874.7万t,进口甲醇112.7万t,出口19万t,表观消费量968.4万t,共有甲醇生产企业167家,产能合计为1344.4万t/a。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新建、拟建甲醇项目共42个「不包括二甲醚、甲醇制烯烃生产企业自身配套的甲醇生产装置」。
其中,“十一五”期间可以投产的项目为35个,产能合计1198万t/a。
预计到“十一五”末期,我国甲醇生产企业将为200家左右,产能将达到2500万t/a至4850万t/a。
近15年来,我国甲醇消费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主要消费领域依然是传统的化工行业,而其他行业消费比例也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有燃料甲醇汽油未来的发展对甲醇消费有所促进。
在化工领域,甲醇仍主要用于甲醛、醋酸、MTBE、甲胺、二甲醚等的生产。
其中对甲醇消费增长推动最大的仍是甲醛和醋酸。
预计到“十一五”末,甲醇总年需求量约为1900万—2500万t。
而同期的市场年需求量,包括甲醇汽油市场在内,约为1800万—2100万t,与目前已建、新建的甲醇产能基本平衡。
但如果甲醇汽油、二甲醚相关标准颁布较晚,市场准入政策不能出台,甲醇汽油不能按预期上市,约1000万t/a的甲醇潜在市场将会落空,则甲醇产能就会过剩。
1998—2000年,我国甲醇最低价格曾到过800-1000元t。
2003—2006年,甲醇最高价格一度超过3800元t。
随着化工行业景气高峰期的离去「预计在2008年前后」以及甲醇产能的迅速增长,预计甲醇价格将会逐渐回落。
预计2008—2010年,甲醇价格将下降到2000-2500元/t近年,国际上尤其是美国,对MTBE的使用争论,使MTBE发展受阻,虽然目前尚无定论,也未被大范围禁用,但对MTBE需求的增长是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甲醇在该领域的前景不容乐观。
甲醛产品的出口已受到制约,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甲醛用量限制的规定也逐步出台,如淘汰了部分甲醛含量高的油漆;限制了胶合板中甲醛型胶粘剂的用量等,绿色建材标准的实施对甲醛行业有一定的冲击。
醋酸消费约占全球甲醇需求的7%,可生产醋酸乙烯,醋酸纤维和醋酸酯等,其需求与涂料、胶粘剂和纺织等方面的需求密切相关。
虽然我国目前醋酸生产多采用粮食发酵法或乙烯法,但以甲醇为原料合成是醋酸工业发展的方向,近年新建的10万t/a以上规模的几套醋酸生产装置都是采用以甲醇为原料的工艺。
山西省正在实施发展甲醇汽车计划,争取用5-10年时间,把山西省建成“国家燃料甲醇生产基地”和“清洁燃料「甲醇」汽车示范地区”。
因此,甲醇作为燃料的应用普及对甲醇行业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高速的增长势头。
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这必然会导致房地产、建材、室内装修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增长,而甲醇的下游产品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应用在上述领域。
今后几年,碳一化工的一些热点产品,如碳酸二甲酯、甲酸甲酯;二甲醚等对甲醇的需求量将有较快的增长。
总之,国内甲醇市场仍将保持增长势头,作为重要的有机原料,甲醇衍生物生产仍将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
1.2 甲醇生产情况我国甲醇的合成装置基本上使用煤、油、天然气三种原料;现代甲醇生产技术几乎均为低压法。
英国ICI公司和LURGI公司的低压甲醇生产技术占全世界甲醇总量的70%以上。
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和运行大型甲醇装置已积累了足够的技术基础:水煤浆为原料的大型气化炉已运行多年,可实现长周期运转;新型水煤浆气化炉与干煤加压气化炉正在积极开发中;各种低能耗的天然气蒸汽转化技术均已掌握;低成本以空气为气化剂的天然气转化制合成气技术已经开发;多种的脱碳、脱硫工艺已成熟用于工业生产;变换、精脱硫、甲醇合成催化剂均已国产化;新型甲醇合成反应器已形成专利技术;精馏装备已达到节能和优化水平。
目前国内已掌握了建设10万-30万t/a单系列甲醇装置的设计技术。
国内甲醇装置规模仍然较小,且多采用煤头路线,单位产能投资高,约为国外大型甲醇装置投资的2倍,财务费用和折旧费用提高,影响成本竞争力。
而以中东和中南美洲为代表的国外甲醇装置普遍规模大,公用设施分摊投资少,且采用天然气路线,单位产能投资大幅下降,成本竞争力大为增强。
目前,国内最大的甲醇单套装置的规模为40万t/a,主要的生产企业有榆林天然气化工公司、四川维尼纶厂、上海焦化有限公司、蓝天集团光山化工公司、大庆油田化工公司和内蒙古苏里格化工公司等,生产规模一般在18万-40万t/a。
中海油海南60万t/a装置和日本三菱瓦斯在重庆建设的85万t/a装置是我国目前在建的最大甲醇装置。
低压合成甲醇催化剂装置能耗低,许多厂家都采用低压合成甲醇技术,使用的低压合成甲醇催化剂为:美国C79-2、G106;西德LGl04、日本M-5、丹麦LMK、LMK-2R和MK101以及国产NC307型。
甲醇合成催化剂应向低温、低压、高活性、高选择性、高热稳定性和高机械强度方向发展。
国内甲醇装置技术、设计单位:西南化工研究院、山西煤化研究院、山西大同第二设计院、中国成达化学工程公司、杭州林达化工技术工程公司,中国寰球化学工程公司;华东理工大学等。
1.3 甲醇市场前景从微观上看,利用煤或天然气生产甲醇,原料来源丰富,生产技术成熟,甲醇价格合理;从宏观上看,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我国石油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已充分显现。
我国已成为汽车大国,汽车保有量增长也刺激了国内车用柴油、汽油需求的快速增长,2000年我国柴油消费量为6924万t,2005年我国达到10968万t,2000—2005年的年均增长率为9.6%。
2006年,我国柴油消费量达到11646万t,其中75%左右的柴油用于交通运输。
解决石油资源短缺问题已迫在眉睫。
能源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替代石油的新能源。
美国能源研究与发展署研究认为,甲醇是最有希望的内燃机替代燃料。
甲醇汽油是一种高辛烷值燃料。
在常温下,甲醇是液体,其储存、输送、使用都和汽油、柴油一样方便。
添加甲醇可显著降低有害物的排放量,是一种清洁的车用燃料。
甲醇汽油经发动机燃烧比燃烧90号汽油的排气中有害物少,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也轻,美国「DOC」研究中心对10种汽车使用含甲醇5%-10%的汽油行驶实验结果表明,在一般汽油发动机上用甲醇汽油时,燃烧排气中的一氧化碳比汽油减少了30%左右,氮氧化物比用汽油时减少30%-50%,未燃烧碳氢化物减少30%-60%。
甲醇汽油的开发有利于城市的环境保护。
甲醇是21世纪最有希望的清洁燃料。
二、国内能源供给现状2.1 国内原油产量及表观消费量油市在2008年可谓躁动起伏,国际原油市场依旧延续着07年的上涨态势,WTI(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价格年初从年初的85美元/桶附近一路震荡走高,并在4月份,成功站上100美元的平台,市场信心大增。
到7月中旬的时候最高上探147美元/桶,上涨73%。
燃料油也一路从年初的2,500元/吨上涨到最高5,600元/吨。
之后随着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加深,7月下旬开始陆续暴露问题,国际知名投行陆续暴露巨额亏损,9月华尔街知名投行雷曼兄弟破产,如同大坝溃堤一样,国际原油开始大幅下跌。
面对这种情况, 10月底欧佩克宣布大规模的减产计划。
但整个商品市场恐慌持续加剧,商品价格开始偏离其基本面。
到12月中旬最低下探至35美元/桶附近,仍无明显起稳迹象。
燃料油也从最高点跌至最低2,100元/吨。
其跌幅之巨,速度之快亦是前所未见。
年底随着利空进一步释放,国内市场供给偏少和惜售行为使得下滑过程中呈现滞跌和快速反弹特征。
燃油税出台使得炼油厂在政府提升燃油税之前的采购,一直支撑亚洲燃料油需求,使得沪燃料油走势略强于原油。
2.2国内原油产量情况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9亿吨,较去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长了2.3%。
产量超千万的省(地区)有7个,分别是黑龙江、山东、新疆、陕西、天津、广东和辽宁,产量分别为4020.47万吨、2799.18万吨、2715.13万吨、2467.39万吨、1993.86万吨、1374.52万吨和1199.33万吨。
就产量增长来看,海南和广东增长幅度较大,产量分别为12.05万吨、1374.52万吨,分别增长了13.09%、10.3%。
而上海、甘肃产量减少幅度较明显,产量分别为14.6万吨、71.19万吨,分别减少了29.42%、9.69%。
近几年来,原油产量及加工量自2000年以来,我国原油产量的年增长率由2005年的4.0%降到2008年的1.9%,产量呈逐年下降势态;而原油加工量则一直呈稳步增长状态,年均增长率保持在6%左右。
2008年原油产量为19000万吨,比2000年增加2700万吨,增长16.5%,而加工量为34206万吨,比2000年增加13144万吨,增长62.4%。
产量与加工量的不成比例增长,决定了我国将每年不断加大原油的进口量,以维持国内需求。
2.3 国内原油消费情况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1-12月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为36488.8万吨,同比增长5.8%。
据观察,2008年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增速为近三年以来最低点。
纵观全年,中国原油产量保持稳定增长,1-12月产量累计同比增长了2.3%。
而原油进口增速放慢、出口减速趋缓成为直接影响表观消费量变化的关键因素。
据分析认为,08年中国原油消费处于“冰火两重天”。
上半年在奥运题材、抗震救灾等背景下,中国原油需求旺盛,1-6月同比进口增速达到11.03%,而出口减速在14.02%。
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经济增长放缓,下游需求一泻千里,原油进口量增长无力,出口量开始大幅反弹。
由此致使2008全年中国原油进口量涨幅仅为9.63%,出口量减速缩小至2.51%,从而拉低了整体表观消费量。
2008年原油进口量17889.3万吨,出口量为373.3万吨。
综观近年来原油消费情况,分析研究表明,2008~2020年我国原油消费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增速有所减缓。
预计2010年和2020年我国原油消费量将达4.07×104吨和 5.63×104吨,分别比2006年提高17.42%和62.47%;2008~2010年原油需求年均增长率为 4.5%,2010~2020 年原油需求年均增长率为3.3%。
然而,由于国内原油产量继续维持1.4%左右的低速增长,加之资源分布、运输等诸多因素影响,在某些区域和某些时段,预计原油供给紧缺的情况会更多出现,只有依靠提高进口才能保证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据知情人士透露,到2010年,冀东油田的原油日产量有望达到200800桶。
国内原油产量可能因此而迅猛增长,这也许能在未来几年缓解中国对进口原油的强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