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导论课后思考题第一章1.法的基本定义:法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法是由国家制定的或认可的,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规范性文件等的总称。
2.法有哪些基本的表现形态:①制度的法(法最基本的存在与表现形态,即以制度状态存在的法)②观念的法(是在人们思想意识中存在的法;包括应然的法:人们关于法的状况的期待模型;认识的法:人们对现实的法的主观映像。
)③现实的法(以现实状况存在的法)3.法与法律的相互关系:①法是广义上的法律。
②狭义上的法律不同于法(狭义上的法律,仅指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规范性法律文件)4.法的基本属性有哪些及其各自的基本含义:①特殊规范性(规范性:法具有能够指引人们行为,并作为人们行为的评价标准的属性+概括性:法具有能为一般人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的属性+可预测性:人们可以根据法的规定得知国家对自己和他人行为所持有的态度。
)5.法的本质包括哪几个层次的基本内容:①法律所体现的意志的归属。
②法作为国家意志的表现形式。
③法的最终根据和决定因素。
第二章1.法律体系的基本含义: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现行法律部门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是由一国宪法作主导,由宪法在内的各个法律部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2.法律部门的含义及其与法律体系的关系:•含义:法律部门即失调整同类社会关系的同类法律法规的统称。
•关系:①法律体系是法律部门构成的统一整体(法律部门是构成法律体系的基本元素,是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法律体系是由宪法及其主导下的各个部门法律所构成的法律部门体系);②法律体系是由一国现行法律部门所构成的。
3.法律部门划分的依据与相关因素:•依据:①法律调整的对象即相关社会关系的性质,是法律部门划分的主要标准。
②法律调整方法是法律部门划分的次要方法和辅助手段。
•相关因素:①法律部门的划分要注意各个法律部门中法律法规的数量;②要注意到人们对法律部门的归类习惯;③要注意到法律部门的发展趋势。
4.我国的主要法律部门有哪些:宪法部门、行政法部门、民法商法部门、经济法部门、社会法部门、刑法部门、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部门、婚姻法部门、环境保护法与自然资源法部门、军事法部门5.我国已经形成了怎样的法律体系:2011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的法律规范高铺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6.法律体系的完备目标:内容上完善;结构上科学;形式上规范;价值上公正7.如何理解我国法律体系的中国特色:①以中国国情为基本依据;②以中国传统为历史前提;③以中国现实为客观基础;④内容具有中国特色(成文法典是法律体系的制度基础;实现和谐是法律体系的社会目标;以人为本是法律体系的价值归宿)第三章1.法律要素包括哪些基本内容:法律规范、法律概念、法律原则、法律技术性规定2.法律规范的含义:法律规范也称为法律规则,它是规定权利、义务及其法律后果的规则。
3.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的含义与四大元素的基本内涵:•含义:是指法律规范在逻辑上都应当具备的要素结构方式和要素结构状态。
•四大元素基本内涵:①假定条件(是指在法律规范之中规定该规范适用的条件或情况的部分,如:“在...情况下”“在...条件下”“假如...”)②适用主体(特定的职务主体;特定社会身份的主体;特定人身身份的主体;不特定的所有主体)③行为模式(是行为规范之中规定人们实际行为方式的部分,它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以及不得做什么即分为: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④法律后果(规定人们遵守或者违反法律的行为模式要求后将要承担的法律上的后果的部分。
包括:奖励、放任和制裁)4.法律规范种类的划分:授权性规范强制性规范确定性规范分类一义务性规范分类二分类三非确定性规范禁止性规范任意性规范准用性规范5.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的含义及其文字表达方式:•含义及其表达方式:①授权性规范是指规定一定主体可以做出某些行为或者可以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规范,常表达为:“有权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有权或可以要求他人做什么”等;②义务性规范是指规定一定主体应当或必须作出某种行为的规范,常表达为:“有义务做什么”,“应当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有责任做什么”等。
③禁止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不得作出某些行为或必须抑制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常表达为:“不得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等。
6.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的划分及其各自的基本内涵:•划分及其内涵:①强制性规范是指规定人民必须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不允许人民自由确定或予以变通的法律规范。
(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等都是强制性规范)②任意性规范是指允许主体在法律范围之内自行确定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
(民事和商事法律法规中存在着大量的任意性规范)7.确定性规范、非确定性规范以及准用性规范的基本含义:•含义:①确定性规范知识规则内容清楚明晰,无须其他法律规范予以说明,亦无须参照其他法律规范就能使用的法律规范。
②非确定性规范是指自身没有对内容进行规范,仅仅是规定将由其他机关制定出相应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法律规范。
③准用性规范是指自身没有对内容进行完整表述,而是规定相关事项应参照、比照或依照其他法律规定予以实施的规范。
第四章1.法律渊源的含义及其与法律形式的关系:•含义:①第一层含义是指法律的终极来源,即法律所依赖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人口状况、生产力水平等)②第二层含义是指法律的效力来源,包括立法、习惯、法理、学说等。
③第三层含义是指法律的形式来源,即法律的各种表现形式。
•关系:一般来说,大部分学者认为法律形式就是法律渊源,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两者不同。
2.法律形式的含义及其种类划分:•含义:法律形式指那些来源不同,因为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义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现形式。
成文法(制定法)法的存在形式习惯法不成文法(非制定法)法的形式判例法宪法和宪法性法律、法律法的效力形式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国际条约3.成文法、不成文法及其各自的特点:•含义:①成文法也称制定法,是指由一定的国家机关以国家的名义,依照特定程序创制的,以文字的条文形式作为其表现形式的法律的总称;②不成文法也称非制定法,是指不是由相关国家机关以国家名义指定的,也不以文字的条文形式作为其表现形式,但国家认可其具有法律效力。
•特点:①成文法明确具体;修改废止程序严格;有利于社会的安全与自由;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有利于推进社会改革。
②不成文法易于适应社会现实;不存在背离立法原意的问题;易于发挥司法官员的创造性。
4.法的种类划分:•划分:根本法与普通法、公法与私法、国内法与国际法、实体法与程序法、一般法与特别法、固有法与继受法5.根本法和普通法的含义与区别:•含义:①根本法即宪法,也称为根本大法,它规定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及其职权等根本问题和重大事项。
②普通法是指宪法以外的其他法律。
区别:①基本内容不同;②法律效力不同;③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不同;④解释和监督不同。
6.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及其意义:•划分:①公法:凡是调整不平等的权力与服从关系,并不允许公民自由取舍的法律;凡是其规定的主体中有一方或双方为国家或公法人的法律;凡是保护公的利益的的法律;凡是在应用中,公民私人不能自主决定对其是否予以应用的法律(如:宪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国际法);②私法:凡是调整平等主体关系,有公民自主取舍的法律;凡是规定的主体为公民或法人的法律;凡是保护私的利益的法律;凡是在应用中,公民私人可以自主决定对其是否予以应用的法律(如:民法、商法)•意义:有助于人们用正确的方法调整纠纷,有助于明确私权的独立地位和不可侵犯性,有助于树立私法,是公法乃至法治基础的基础。
6.国内法、国际法的含义及其区别:•含义:①国内法是指调整国内法律关系的、由一国所制定或认可的,并在一国领域内实施的法律。
②国际法是指主要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区别:①两者的创制主体不同(国内法由一国的立法机关来创立;国际法是由国家与国家质检来制定的)②两者的调整对象不同(国内法调整的是一国国内公民与公民之间、法人与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关系;国内法调整的主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民族之间等的关系)③两者的强制性质不同(国内法的强制力来自国内司法机关和警察、法庭、监狱等;国际法的强制力来至国家单独或集体的行动)8.实体法、程序法及其原则差异:•含义:①实体法是规定法律关系实体内容的法律,也即规定具体权利、义务、后果极其范围的法律(如:民法、行政法、刑法、婚姻家庭法、劳动法等);②程序法是规定实现实体法律的方法与手续的法律。
它是为实体法的实现服务的(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立法程序法等)。
•差异:①效力原则不同;②类推原则不同;③优先原则不同。
9.一般法与特殊法的区别以及这一划分的意义:•区别:特殊法以人为标准、以事为标准、以地为标准(以上三个标准有一项为特殊者,即为特殊法)•划分意义:①是立法技术的需要;②是由特定人、事、地需要特别的法律调整决定的;③其划分有利于正确确定各法律法规的法律效力。
10.固有法和继受法的含义:•含义:①固有法是一国在本国文化、道德、风俗、习惯以及风土人情的基础上,遵循本国法律传统二形成或建立的法律的总称;②继受法是模仿他国法律所制定的法律的总称(我国的法律基本上都是继受法)11.法律效力的含义:•含义: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或者赋予的约束力。
12.法律产生效力的要件:•要件:①形式要件:必须有法定机构根据法定程序制定或者认可,具有法律效力;必须是公布和公开的。
②实质要件: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
13.法的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人效力、对事效力:•含义:即法在什么时间区间、在什么领域之内、对什么人、什么事项是有效的。
14.法律生效、失效、溯及力的基本含义:•含义:①法律生效是指法律开始产生效力;②法律失效是指法律终止其效力;③法律溯及力是指法律的溯及既往能力,即指新的法律对其实施以前的行为或事项是否具有效力。
第五章1.法与经济基础的基本关系:•基本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着法(法是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着法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也决定着法的发展变化;经济基础的发展也为法的最终消亡创造着条件)②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法积极地保护、巩固和发展其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法还致力于消灭或改造过时的旧的经济基础,创建新的经济基础;法还阻止不利的经济基础的产生,抑制不利的经济基础的发展;法总是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反作用于生产力)2.法与政治的区别、一致性:•区别:①产生的时间有先后(政治先产生,法律后产生);②表现的形式有差异;③基本的内容有区别;④调控的手段有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