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论社会医学定义:性质是一门交叉学科,研究:1. 社会因素—健康和疾病2. 制定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3. 保护和促进健康社会医学基本理论一.卫生事业与社会协调发展二.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三.生理、心理、社会积极健康的观点四.关注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五.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主导作用六.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社会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1预防医学社会医学注重社会预防为预防医学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而预防注重生物预防2社区医学与社会医学均以人群为对象以保障人群健康为目的社会医学研究范围更广而社区医学这比较具体和实践性更强3医学社会学社会医学的重点是研究人群健康和疾病与社会因素的关系,而医学社会学则着重研究医疗卫生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医学模式概念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高度概括 以医学为对象的自然观和方法论。
核心是医学观。
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结构和发展规律医学模式的四个特点、客观性2、独立性3、稳定性与渐进性4、继承性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内容中国的阴阳五行学病理学说建立中国哲学五行相生相克、相关协调金木水火土失调的原因外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意义1第一次将纯粹的哲学与对疾病的观察结合起来2标志着西医与希腊自然哲学的结合3疾病的发病机理--不再是神秘的、无法解释的超自然力量4希波克拉底之前:疾病是由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导致5希波克拉底及其创立的学说将西医与原始的神秘主义分割开来6标志理性病理生理学的真正开端传统医学模式的局限重视局部,轻视人的整体,只重视躯体的生物反应,不重视精神的巨大作用。
忽视人的社会性。
影响了医学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内容1整体医学观2身体和精神的整合3多因多果---病因链4个人与社会的联系5从预防医学到健康维护6美国内科医生:恩格尔提出由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替代生物医学模式(1977)生物医学模式关注导致疾病的生物化学因素而忽视社会、心理的纬度,是一个简化的、近视的观点 6 强调生物学、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系统多层次关系对疾病的影响现代医学模式的意义1揭示了医学观的发展2肯定了生物医学模式的价值3 确立了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地位(大卫生)新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从生物角看人的健康,从心理精神角度观察人的健康,从社会学角度衡量人的健康恩格尔给疾病下了一个定义:疾病可看作是整个生物体或其他系统在生长、发育、功能及调整中的失败或失调。
疾病(disease) 是一种病理状态(生物尺度),病患(illnes 是病人说明病理状态的方式(感觉尺度),患病(si ckness) 是病人对病理状态感觉的反应(行动尺度)。
亚健康状态 (sub-health state ) 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亦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一、社会心理因素的概念 其一:是通过心理过程作用于个体的社会因素,如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社会隔离; 其二: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或心理状态,如A 型行为、情绪、个性特征等社会心理因素的特点1社会心理因素的概念非常复杂,其内涵和外延常常会因研究者的认识不同而有所区别。
2 社会心理因素之间存在广泛的交互作用,很难分离出相对独立的社会心理因素。
3社会心理因素具有不稳定性。
4由于社会心理因素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测量比较困难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以下3种情况: 1社会心理因素是影响健康状况的原因 2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之间互为因果 3社会心理因素在其他因素的致病过程中起着一个中介作用心理病理引起的心身疾病1、概念身心疾病:(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 )又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somaticdisorder ),目前认为,心身疾病是一组躯体疾病,其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都与心理病理程度密切相关。
人们生活在自然社会中,只要有心理活动就会有生理反应,如果不良的生理反应持续过久,就会导致躯体的损害,甚至造成器质性疾病。
◆心身疾病有几种特点:(1)它是由情绪和人格因素引起的。
(2)躯体变化与正常伴发于情绪状态时的生理变化相同,但是更为强烈和持久。
(3)它是以躯体症状为主,躯体症状为明确的器质性病理过程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
(4)它不同于精神病与神经症。
心理社会应激概念: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来源于社会的生活变化和刺激是应激的主要来源。
社会心理应激就是指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刺激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也可以说,心理应激是以认知因素为核心的一种多因素作用过程。
“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SRRS )是以丧偶所需要付出的适应努力为基准(设计为100),要求研究对象对各种事件所要付出的适应努力进行评分,所得分数称为“生活变化单位”(liftchange units,LCU )。
如果某人在1年中的LCU 累积大于300,可确定为有重大生活危机(第二年有80%可能患病);若LCU 在200-299范围内,可确定为有中等程度的生活危机(第二年有50%可能患病);若LCU 在150-199之间,则只有轻度生活危机(第二年有33%可能患病); 若LCU 累计低于150,可认为是正常的生活事件的概念和分类 生活事件是指生活中遭遇的重大变故,可以扰乱人们的心理和生生活事件认知评价 应对方式社会支持 个性特征 心理反应 行为反应 生理反应 健康 疾病{ { 应激源 应激中间变量 应激反应理稳态,生活事件时引起应激得最主要的应激源。
一般地,按生活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可分为:(1)正性生活事件:这是指个人认为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的事件。
(2)负性生活事件:指个人认为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的不愉快事件。
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之间的区分只是相对而言。
生活事件和健康的关系(1)对健康影响较大的是消极的生活变故,越是消极地、不可预测的、不可控制的生活变故所致的心理应激作用越强烈。
(2)一般伴有心理上丧失感的心理刺激,对于健康的危害最大。
这种丧失感可以是具体的事或物,例如亲人死亡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丧失感,例如工作的失败等。
其中,尤以亲人(如配偶)丧亡的影响最大(3)国内学者调查显示,有三类事件对疾病发生的影响最大:(a)过度紧张的学习或工作且伴不愉快情绪;(b)人际关系不协调;(c)亲人意外死亡或事故。
急性应激反应通过交感神经本身和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通过免疫系统的动员。
主要表现为一线免疫细胞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活动促进能量的分解从进化的角度看,上述急性应激反应具有明显的适应性,其意义在于短期内动员机体对付外来威胁。
但如果急性反应过于强烈,就可能导致血压快速升高,从而促发冠心病和脑卒中发作,甚至导致猝死。
慢性应激反应通过影响细胞因子的分泌而导致免疫抑制反应反复持续出现,就会出现慢性适应不良,对健康产生损害作用。
六、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1、外部刺激的性质、强度和持续时间2、个体内部评估个体对应激状态的评估有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个体接触应激事件后,对事件的性质是有益还是有害及其影响程度进行评估;第二部分是个体对自己应对能力的评估3、应对应激的内部资源内部资源包括个人的躯体和心理素质,过去的经历和经验,应对方式等。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外界刺激事件时采取的认知和行为的反应方式,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学派称为心理防御机制。
应对方式从性质上看,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有些谈不上积极还是消极,如调整自己的期望等。
4、应对应激的外部资源社会支持近年来倾向于将社会支持定义为“作为个人在其社会网络中获得的支持和帮助”从内容上分析,社会支持包括4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称为物质支持(material support)、有形支持(tangible support)或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 support);第二个维度称为情感支持(emotionnal support);第三个维度是信息支持(informational support),第四个维度称为评价性支持(appraisal support)或肯定性支持(affirmative support)从对个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社会支持包括客观的支持(objective support)和主观感知的支持(perceived support)两个方面第七章社会行为诊断学文化是最重要的健康因素。
文化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持续于生命的整个过程。
教育、风俗习惯、亚文化、宗教信仰等对健康的影响不是仅限于个人,而是整个人群,它的广泛程度要大于生物、自然因素。
文化既是掌握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手段,又是调节人们各种活动(包括心理和行为活动)的手段。
文化的类型与健康的关系。
文化可分为智能文化、规范文化和思想文化三种类型。
不同的文化形态类别,影响人群健康的途径也不同。
智能文化主要通过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作用于人群健康的;规范文化是通过支配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来影响人群健康的;而思想文化则主要是通过干扰人们的心理过程和精神生活来影响人群健康。
(见图7-1)一、行为的概念1、人的行为是具有认识、思维能力的人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能动反应。
广义的行为分为内在行为和外显行为。
2、一般所谈的行为主要是指外显行为。
3、从产生的基础看,人类行为可以人为地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先天性的定型行为,包括反射行为和本能行为;第二类是后天习得的行为,是人类在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社会化过程获得的。
在人类,行为主要是后天学习获得的。
健康行为概念。
健康行为是指个人或群体表现出的在客观上促进或有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群。
五大基本特征:有利性;行为和表现有利于自己、他人和全社会规律性:行为表现有恒常的规律。
(如定餐)和谐性;个体行为既能表现个性,又能根据环境随时调整自身行为。
一致性;行为的外显性和内心的心理情绪是一致的。
适宜性:行为强度有理性控制,无明显的冲动表现。
不良生活方式的特点1、潜伏期长2、特异性差3、协同作用强4、个体差异5、广泛存在第十章: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服务系统的枢纽和中心环节,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