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保障概论考试范围

社会保障概论考试范围

社会保障概论考试范围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郑功成):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2、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法建立的面向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由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筹资,目标是保证劳动者在因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事业等风险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收入来源时,能够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3、养老保险:这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年老(符合法定退休条件)而退出社会劳动后,能够获得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的社会保险项目。

4、失业保险:这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失业而失去经济来源时,按法定时限和标准给予其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险项目。

5、医疗保险:(本书所称的医疗保险是将其作为社会保险制度中的一个项目来定位的,专指社会医疗保险)它是由国家立法规范并运用强制手段,向法定范围的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疾病医疗服务和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化保险机制。

6、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所遭受的意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的死亡、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者及其遗属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的必要的物质补偿,以及为受伤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和康复服务的一种社会制度。

现代意义上的工伤保险,也即工伤补偿、工伤预防、工伤康复三位一体。

7、社会救助:也称社会救济,它是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环境、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基本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由政府主导或在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下,通过再分配的形式给予救助,以保障社会成员最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制度。

8、最低生活保障:(简称低保)的含义是,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在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制度安排。

9、灾害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在遭遇各种自然灾害及其他特定灾害事件等袭击,并因此而陷入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现金或实物援助,以帮助起度过特殊困难时期的一种社会救助。

10、军人社会保障:指国家通过立法程序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保障军人及其家庭成员享有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各种优待、抚恤、社会保险及退役安置等待遇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二、简单题
1、社会保障功能:(社会性功能、政治性功能、经济性功能)
(1)、稳定功能:通过预先防范和及时化解风险来发挥其稳定能的。

(2)、调节功能:
政治领域: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群体或社会阶层利益的必要手段,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功能;
经济领域:a、有效调节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b、调节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c、调节的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被称为国家的福利投资。

社会发展领域:社会保障有效地调节着社会成员的协调发展。

(3)、促进发展功能:
a、能够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及其与整个社会的协议发展,是社会生活实现良性循环;
b、能够促进遭受特殊事件的社会成员重新认识和发展变化中的更加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c、能够促使社会成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其更加努力的为社会工作;
d、能够促进政府有关社会政策的实施E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4)、互助功能:
(5)、防控风险、资本积累等功能:
2、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1)公平原则:
1.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发展的平衡机制,首先强调公平原则。

公平性原则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社会保障政策实践的归宿。

2.公平原则:就是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3.体现在:制度设计上,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实践中,应更多的维护弱势群体利益。

(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适度原则)
1.社会保障就是国家采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进而达到政治目标的制度安排。

因此,必须坚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2.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决定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变化。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需要财力支持。

(3)责任分担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原则)
1.享受权利,就必须承担义务。

这一原则是指国家、单位、个人应合理的分担社会保障责任。

2.发展趋势:政府主导、社会分责。

(4)普遍性与选择性原则相结合
1.普遍性原则:是指社会保障的对象范围不应局限于贫困阶层,而应包括全体国民。

2.选择性原则:是强调“效率优先”国家遵循的原则。

是指应根据国家、企业承受能力,个人收入状况,以及对社会保障的需求程度,有选择的安排保障项目、对象。

(五)其他原则(互济性、法制性)
1.互济性原则;
2.法制性原则。

3、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
1、社会化生产及家庭结构变化的要求
2、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要求
3、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的周期性规律要求
4、生产过程中风险事故增加的需要
5、经济背景:进入工业社会,社会化大生产才真正大幅度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社会财富极大增加,从而使得政府有可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财富的极大丰富,是推动这一制度产生的重大因素,它构成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

4、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规律
(1)立法先行。

即现有社会保障立法才有社会保障项目的具体实践,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来确定社会保障制度的。

(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特定社会时期、特定社会结构、特定社会问题、社会保障目标采用经济援助手段,必须有相应的经济基础。

(3)协调发展。

a、社会保障各具体项目协调发展b、社会保障各子系统协调发展。

(4)多样化发展。

5、社会保险型模式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1)以劳动者为核心。

几社会保障制度面向劳动者且主要是工薪劳动者,围绕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等风险设置保险项目,并用以保障劳动者在遭遇这些事件时的基本生活。

(2)责任分担。

是一种风险共担和责任分担的社会保障机制。

(3)权利与义务有机结合。

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与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相联系。

(4)互助共济。

社会保险基金在受保成员之间调剂使用。

(5)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以现收现付为主。

(非常重视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强化责任分担意识,追求公平的同时也体现效率原则)
6、福利国家模式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1)累进税制与高税收。

国家通过确立累进税制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需要高税收来支撑福利国家高水平的福利支出,所以高税收不仅充当着福利国家的财政基础也构成了福利国家的重要特征。

(2)普遍覆盖与全民共享。

“普遍性”、“全民性”构成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3)政府负责与保障全面。

政府是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

(4)法制健全。

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均依法实行,并设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法律监督体系。

(5)充分就业。

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使人人就业。

7、中国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1)人口老龄化。

(2)家庭保障功能减弱。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小家庭或核心家庭已经取代传统的大家庭格局,家庭的老年生活保障功能也在持续弱化。

(3)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地区差距大。

(4)养老金保值增值难。

8、工伤保险原则
(1)无过失补偿原则。

(也称:严格责任或绝对责任原则)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遭遇工伤事故或职业病,无论企业或雇主是否有过错,只要不是劳动者本人故意所为,均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

(2)个人不交费原则。

工伤事故属于职业性伤害,保险费只能由企业或雇主单方承担。

(3)补偿直接经济损失原则。

只包括直接的经济损失不包括间接的。

(4)因工伤残与非因工伤残区别对待原则。

对因工和非因工的区分是建立工伤保险的前提和出发点。

(5)补偿与预防、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工伤保险首要的任务是工伤补偿,但与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的密切关联的。

9、社会福利的基本特征
(1)政府主导。

社会福利是政府主导的一项社会性的公共事业,不仅需要立法规范且需要公共财政支持并由政府承担监管责任。

(2)保障对象的全民性。

社会福利在性质上表现为全民的普遍性福利。

(3)社会福利的公平性。

它是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一种必须手段和重要方面。

(4)保障待遇的高层次性。

社会福利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和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

(5)社会福利的服务性。

社会福利更强调以服务来满足社会成员保障需求为目标,并受制于特有的社会规范体系。

(6)实施过程的社会化。

社会福利真正变成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而不单纯是政府或社会成员个人的事业,形成政府、企业、社区、团体、私人和家庭并举的多元格局,建立起政府、企业与民间慈善机构等主题共同分担社会福利责任的机制。

(7)福利标准的不确定性。

无硬性指标也不具有法律强制性。

三、材料分析
1关于农村养老保险2医疗费用3社会救助中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