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哲学常识重点分析题(附答案)1.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孩子正在激烈争辩,觉得有趣,便问:“你们两个争个啥呀?”一小儿说:“我以为太阳早晚离地近,中午离地最远,可是他不同意。
”另一小儿不服气:“明明是早晚离地远,中午离地近。
”孔子觉得这个问题比较深奥,似乎不是孩子能发表意见的,于是颇感兴趣地说:“你们都说说自己的理由,我来给你们作个裁判。
”一小儿说:”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大得像车顶盖一样,中午只有碗口大,黄昏时又大了起来,同样一个太阳,当然是离我们越远看着越小,离我们越近看着越大,所以太阳应该是早晚离地近,中午离地最远了。
”孔子恍然:这小孩真聪明,能用这么简单的方法解释如此复杂的问题。
另一小儿不服气:“不对不对,太阳才出来的时候并不太热,到中午就热得厉害,到黄昏又恢复了清凉,所以,太阳就象是一个火炉,离地越近就越热,离地越远就越凉,当然是早晚离地远,中午离地近啰。
”孔子觉得也有道理,但两个人不可能都是正确的。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两小儿的观点。
2.在十七世纪,牛顿曾坚信光是由很小的微粒组成的,这一学说得到了几何光学实验的证明。
后来到了惠更斯菲涅耳时代,光的波动学说被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以及后来的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所证实,从而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
二十世纪初,量子力学以其优美的数学形式和极其精确的实验再一次否定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组成的,但这种微粒是具有波动性的,称之为光量子。
显然量子力学所说的光量子是具有波动性的微粒,它与牛顿所假设的微粒有本质的区别。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辨析这段文字。
3.以下是一则漫画:请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分析这则漫画。
4.阅读下列反映辩证法和形而上材料1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头母牛。
这家主人因事要请客,准备挤些牛奶下来,供招待客人之用。
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离请客还有一个月,如果预先把牛奶挤下来,积存多了,牛奶容易变质发酸,也不便于保藏,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暂时储藏一下,临到请客时一次挤出,到时牛奶既多又鲜,岂不妙哉?于是,主人就把母牛和那头小牛隔离开来,停止了挤奶。
转眼间,请客的日子到了,客人们纷纷光临。
主人把母牛从牛棚里牵出来派用场,却什么也挤不出来。
材料2鲁人有公孙辍者,告热闹曰:“我能起死人。
”人问其故,对曰:“我固能治偏枯(半身不遂),今吾倍所以为偏枯之药,则可以起死人矣。
”物固有可以为小,不可以为大;可以为半,不可以为全者也。
w.w.w.k.s.5.u.c.o.m材料3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他妻子擅长织白绢。
他想迁到越国去。
友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的。
”“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于赤足走路;白绢,是用来作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于披头散发。
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材料4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
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
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
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
田猎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材料5姓石的匠人到齐国去,经过曲辕这个地方,看到一棵可造数以十计的船的树。
但匠人却不看,竟然不停地赶路。
他的学生很奇怪,问:“我随先生学艺以来,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木材,而先生却看也不看,为什么?”匠人说:“这是一棵疏脆无用的树,用来造船就会沉,用来造棺材就腐朽得快,用来造器具就会很快被虫蛀,这是一株不能用作木料的树,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才会这么长寿。
”(1)从哲学的角度说明材料1中主人最后为什么挤不出牛奶来?(2)材料2中的鲁人认为自己“可以起死人”的理由与哪些哲学原理相悖?鲁人所犯(3)阅读材料3,过江者“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和鲁国人想迁到越国去卖草鞋违背(4)材料4中的齐人由“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到“田猎之获常过人”的转变中蕴涵了哪些哲学原理?这些哲学原理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什么重要的意(5)材料5的哲学寓意是什么?5.材料1观念有三类: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
这是按照不同来源而做出的区分,虚构的观念是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天赋的和外来的观念都是由思想以外的原因所造成的。
因此上述观念可合并为两种: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和由外部原因造成的。
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观念不是真实的,而在外部原因所造成的观念中,有一些是真实的,有一些不是真实的。
前者指上帝造成的观念,后者指可感事物造成的观念。
——摘自《西方哲学简史》材料2心灵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号。
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才有了观念。
因此,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
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两类:感觉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它是通过外物地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反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心灵不但消极的接受外物的刺激,它本身就是内部感官,有对刺激进行反作用的主动性。
心灵通过感觉而对取得的观念进行反思,从而得到新观念;它还会对自身的活动进行反思得到另外一些观念,这些观念多与感情有关。
感觉和反省不是相互独立的活动,它们可以共同起作用,因此,有些观念同时有两个来源。
——摘自《西方哲学简史》材料3“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
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
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
”——摘自《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3卷材料4恩格斯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需要有探索自然物体的物理特征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近代工业不仅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制造成为可能”——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请回答问题:(1)材料1认为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如何理解“有些观念同时有两个来源”?材料1和材料2(2)如何理解“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说明材料 3 在认识论上的基(3)根据材料3和材料41.【答案要点】(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现象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和规律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对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不能代替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两个小儿都只是看到了太阳的一种现象,即一个小儿看到了早上太阳大而中午太阳小这种现象,另一个小儿则是感觉到早上刚出来的太阳不太热而中午太阳热这种现象,于是两人在关于太阳离地远近这个本质的问题上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事实上他们都仅仅是看到了事物本质的一个方面,故而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为科学证明无论早上还是晚上,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不变的。
因此不能以两个小儿所知道的某一种现象来代替这个本质的规律。
2.【答案要点】(1)辨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这种辨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首先是惠更斯菲涅耳时代由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验证的光波动学说否定牛顿的光是由微粒构成的学说,最后被肯定光是由具有波动性的微粒构成的量子力学所否定,经过两次否定后,虽然量子力学中提到的微粒与牛顿提到的微粒有了本质的区别,但这却标志着人们已经对光有了本质的认识,体现了认识事物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3(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w.w.w.k.s.5.u.c.o.m(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随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性因素;生产关系是否需要变革,以及(3)生产关系也会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很明显,漫画所蕴含的就是:生产关系没有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必然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靠这种扬着马鞭开着拖拉机是无法进入现代化的,正确的做法应去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改变(4)不顾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固守已经过时的生产关系,必定要受到惩罚,漫画中的驾驶者的做法必定会延缓进入现代化的步伐,最终影响整个国家发展的进程。
4(1)材料1中奶牛需要定期挤奶,这是它的生理要求,到了适当的时候不挤牛奶,牛奶就会挤不出来了,主人想把奶积攒起来是忽视了奶牛产奶的这种规律性,违背了事物发展(2)①材料2中鲁人认为使用二倍的治疗半身不遂的“偏枯之药”的剂量就能使死人起死回生,这种简单类推的做法违背的哲学原理是:从量变到质变不是一个简单的量的叠加过程,而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②鲁人的错误给我们的启示是:事物变化有质与量的差别,我们不能混淆两者的界限。
每一种事物的用途有大有小,我们要恰如其分地使用它,决不能无(3)材料3过江者和鲁人都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理。
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能千篇一律,不能靠主观愿望做事,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事物的实(4)①齐人由于猎狗本领不强,所以打猎不成,后来他就回家耕田,耕田就赚到钱,有了钱就买了好的猎狗,有了好猎狗就捕到了很多猎物。
这一环套一环的关系中猎狗是最关键的,得到猎狗才能到猎物,所以主要是买到好的猎狗,为了买猎狗,他去耕田,赚了钱就可以买到,买到之后打了猎物他会赚更多的钱,这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也体现了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的重要性。
②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不要一味蛮干,要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关键所在,再想方设法加以解决。
关键问题解决了,事情就可以办好。
如果只是孤立地看问题,不考虑问题的症结,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情也就无法办好。
(5)材料5中匠人认为那棵表面上看起来很有用处的树实际上什么也做不了,这表明:看事物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摸清事物的本质,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去指导我们的实践。
5(1)材料1认为,观念是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否认了观念是物质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