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时间:2011年5月报告人:XXXX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班级:XXXXXXXXX学号:XXXXXXXXXXXXXXXX目录:大学生就业城市调研报告 (3)一.调研时间: (3)二.调研地点: (3)三.调研目的: (3)四.调研内容: (3)1.历年大学招收及就业分析 (3)2.调研报告数据分析 (5)3.一线、二线城市人均年收入及房价对比 (6)五.调研体会: (8)【附录1】 (9)【附录2】 (10)大学生就业城市调研报告一.调研时间:2011年05月二.调研地点:上海海事大学三.调研目的:通过对上海海事大学部分学生对于毕业后的就业城市的调研,初步推算当代大学对于将来在一线城市还是在二线城市就业的趋向。
到底是繁华的一线城市吸引人,还是有潜力的二线城市更能获得当代大学生的青睐。
四.调研内容:1.历年大学招收及就业分析(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面对当代大学近几年的扩招,导致现在大学生的数量急速上升,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出,从03年到10年大学生毕业数量已经翻了个倍,但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
而2011年的最新预测也显示了今年的大学生招生人数已经逼近700万大关。
今年全国平均录取率比去年增加近4个百分点,达到72.3%。
每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对于市场需求来说都是供大于求,再加上往年待业的大学毕业生,竞争就变的尤为激烈。
我们来看看全国近5年的高考报考人数以及录取人数的变化。
从下表可以得出高考人数一直处于下滑趋势,但录取人数却在不停(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高录取率的背后其实隐藏着高失业率。
2010年,《商业周刊》撰文指出,中国将有超过25%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而据统计呢,自2003年以来大学生的累计失业人数已经突破2000万。
考上大学时信心满满,顿感前途一片大好。
但毕业了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这样的心理落差谁来填补呢?当然,就业难的问题是由社会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但大学毕业人数过多并长期积累,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达不到要求,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这种情况的产生与大学的常年扩招,高录取率无疑关系密切。
所以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是当代大学生的首要问题之一。
当然在解决就业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对就业城市做个谨慎的选择。
因为它有可能会影响你一生,以及下一代。
在我们所调查的500名大学中,很76%的学生决定毕业后从事于相关专业无关的行业。
在他们看来原因各式各样,有人说所学专业并不是自己所最喜欢的,有人说所学专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学习,但更有甚者看到了大形势下的一些就业难专业,所以无奈之下才不去选择该专业就业。
从大形势来说,有相关麦克思的数据表明,上海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较2007届(93%)出现明显下降。
麦可思数据表明,上海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8%,其中,2008届“211”院校毕业半年后非失业率为89%,非“211”本科院校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88%。
就业的上海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中,有26%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就业的。
同时,《2009年上海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上海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2746元、而2007届为3080元;2008届平均月收入下降幅度为11%,本科毕业生的收入较上一届明显下降。
上海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最高的专业大类为文学类,最低为理学类。
2008届本科毕业生在上海市就业最多的三大行业为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文化体育教育和娱乐业、制造业;其中,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为2008届本科毕业生在上海市就业比例最大的行业,有17%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于该行业。
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是上海市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雇用了46%的本科毕业生。
上海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规模是300人以下,其次是3001人以上;有50%的本科毕业生被企业规模在300人以下的雇主雇用。
从就业城市类型期待来看,上海市2010届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地域的期望不是完全合理的。
上海2010届大学毕业生最愿意去的是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最不愿意去的是区县和地级城市。
麦克思的专家王伯庆博士指出:当前,大学生选择大城市就业的择业观遭到广泛诟病,但其实他们并不是贪图大城市的享乐,很多毕业生住在大城市简陋的出租房甚至地下室,也没有经济基础去消费到大城市的文化娱乐。
之所以“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城市一套房”,原因之一是缘于对事业的追求。
他们渴望成功,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城市由于经济和科技发达,总体来看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而成为大学生的首选。
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两家公司,给出相同的薪酬,很多学生还是会选择大城市的公司,希望能够进一流的公司,做一流的产品。
这无可厚非。
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大城市不断攀高的生活成本,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带来的机会的稀释以及发展空间的挤压,使得一般高校、单枪匹马的年轻人很难在大城市站稳脚跟。
因此,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地域的期望值有待于进一步理性,家乡、中等城市等,都可以纳入考虑范围。
2.调研报告数据分析本次调研报告,主要是为广大大学生未来就业城市的选择上做一分析。
在我们所做的500(40%女性,60%男性)份调查问卷中,有49.2%左右的学生更愿意毕业后在一线城市找工作稳定下来。
只有26.8%左右的大学生表示毕业后会想二三线城市发展。
另外也有16.4%的同学认为毕业后还是会回自己老家就业,毕竟有种恋乡情节。
仍然有0.076%的同学表示今后就业的城市还不是很清楚,或者说不是很在意。
(来自市场调查问卷)在选择一线城市就业的学生中,他们给出了如下原因:1、一线城市有较好的工作机会。
因为一线城市相对比较发达,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主力,于是在一线城市会有更多的国企、外企等好的就业机会。
如果大学生有相当的实力的话,留在一线城市就业,要比二三线城市有更丰厚的报酬和福利。
2、一线城市能更好的与国际接轨,有更好的未来发展机会。
国外投资商如果来中国投资,首先也是去选那些一线城市,这也就意味着留在一线城市,能有更多的机会于国际接轨,体验多元化的社会氛围。
3、一线城市有较好的生活环境,学习条件。
一线城市的物质条件优越,这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一线城市的科技都是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所带来的当然是相对不错的物质条件。
如四通八达的地铁方便了市民的出行,遍布整个城市的无线电信号,到处都有的高架、机场等等。
这一切都给一线城市生活的市民很多便利。
在一线城市就业,必定是未来准备定居在一线城市或是本是定居在一线城市的,那么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也不得不关注。
在一线城市的教育也肯定比二三线城市更受重视。
无论是从师资力量,还是从出国机会,学习条件、环境上来看,一线城市都是有绝对的优势的。
4、一线城市有更好的医疗技术,生命保障。
马斯洛的人的需求理论中曾经把人的需求分为5个,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需求。
在人们满足生理需求的前提下会去追逐安全需求,也就是病有所医,生命有安全的保障。
而在一线城市是有比二三线城市更发达、完善的医疗技术。
而选择毕业后去二三线城市的大学生则有他们不一样的观点。
1、他们看中的是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前景。
在他们的观念中,一线城市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一线城市的,只是因为去那发展的人多了,才渐渐变的更加繁华。
所以去二三线城市谋发展,会有比一线城市更多的发展前景。
如果有实力的话,当下所谓的二三线城市完全有可能在我们的手中变成一线城市。
那是,我们就是一线城市的建设者,我们的人生价值就会有更好的体现。
2、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低,生态环境比较好。
在如今的社会,不是人买房,是房选人。
有些人忙忙碌碌一辈子就只是为了一套房子。
而在一线城市,房价已经是高的离谱,房地产也已俨然成为了最有赚头,利润最高的行业之一。
大家都知道,房子材料都是差不多的,卖的就是个地段。
例如是不是交通方便,附近有没有学校,医院等。
在一线城市这种地段的房价动不动就上百万,甚至上千万。
但一样这些钱,在二三线城市我们就能买套别墅了,并且一切条件也不差。
而且纵观一线城市中,到处是钢筋水泥,路上穿梭不停的车,空气中充斥汽车尾气的味道。
已经找不到大自然的那份纯净,宁静了。
但是二三线城市就不同了,正是因为他们未被开发的太过度,所以在那里还是能到处可见幽静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
3、选择在二三线城市就业,就业压力会少很多,个人的发展前景也会更好。
因为相关数据表明,还是有很多的人宁愿挤破头也要去追求一线城市的生活,自认而然去二三线城市就业的大学生就相对少了很多。
那么就业的竞争压力就会相对小很多。
也正是因为就业的竞争压力小,所以我们就有更多的余地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而在一线城市有时候是很难从事一份自己中意的职业。
当然对于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优势与劣势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对于最后大学生的就业城市的选择,也主要是个人决定的。
这就于幸福指数相关了,每个人对于幸福指数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有的人认为幸福就是有好的物质条件,学习环境,较高的精神生活。
但有的人更倾向于宁静的生活氛围,在尽量小的生活压力下生活。
正是因为对于幸福指数的不同认识,所以才会对于就业城市的不同选择,他们的每一个选择,也决定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于那些选择回家乡找工作的同学始终有种依恋,毕竟是自己几代人初生成长的地方。
他们认为工作哪里都有,不过就是付出的辛苦有所差异,所得到的回报有所不同而已,但他们在自己家乡收获的是一种对人生,对生活的满足感,换而言之就是幸福感,幸福指数还是相当的高的。
而那些无所的同学显然对这些并不重视。
这往往会让他们在未来就择业、就业道路上走很多弯路。
3.一线、二线城市人均年收入及房价对比在下面我们对于一线城市以及对二线城市中的上海和南京做了一份近期的人均年收入和房价的数据。
(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在我所做的调查问卷中,很多人选择去一线城市的原因之中,薪酬高也必然是很重要的一条,他们认为有了高薪酬,就能有更好的实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更能享受生活以外的美好。
而且上面一组数据也有所表明一点,一线城市的薪酬涨幅要比二线城市幅度大,上升速度更明显。
在断断5年内,涨了75%左右,而南京只涨了60%左右。
这是不是会给大家的潜意识中植入一条信息:一线城市有更好的发展潜力。
(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在我们一味的追求薪酬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关注一下与薪酬相对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消费水平。
这里我们就以房价为例,上面的数据清楚的显示了2010上半年上海的平均房价与南京的平均房价的差距。
南京的房价只要上海的68%左右。
这个无疑也是二线城市在面对一线城市各种优势的一个强有力的反击。
这也或许能成为吸引更多人才引入二线城市的一大亮点。
综合上面2组数据我们只能看到上海和南京的平均房价和人均年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