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选修四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选修四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与东西方的先哲考向一康熙帝1.(2012·福建文综,41C)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雍正五年(1727年)台湾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

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

”……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材料二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

……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1)材料一中的“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

(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康熙帝统一和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

第(1)问,先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康熙帝统一台湾的时代背景,再结合材料二信息指出中央政府加强管辖台湾的意图。

第(2)问,综合两则材料信息,在经济和文化两个层面从加强闽台交流和促进台湾发展进行回答。

答案(1)背景:镇压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统一已成历史趋势;殖民入侵,威胁清王朝的统治。

意图: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2)作用:经济上,大量移民进入台湾,缓解了福建沿海人口和生活压力,促进了台湾经济开发;文化上,输送福建教育人才,促进台湾文化教育发展。

2.(2010·江苏单科,25B)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

……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

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材料二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

……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

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

……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材料三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

……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

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

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答案(1)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

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

(2)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

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

3.(2017·江苏扬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历时八年兵燹之劫,苍生涂炭,今乱贼虽已荡平,寰宇大致底定,然疮痍尚未全复,朕坚拒臣工奏请上朕功德尊号。

盖三藩之乱实因朕之误判形势而起,朕断不诿过他人。

朕讵料俟准吴三桂撤藩之请,彼竟于康熙十二年背恩反叛。

朕更未虑及吴三桂伪檄一出,各省兵民相率背叛。

——史景迁《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材料二1670年康熙制定《圣训十六条》,体现了其社会控制的思想。

《十六条》的基本内容有:“敕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成积春《论康熙的社会控制思想》材料三然而,以康乾盛世到订立屈辱的《南京条约》,不过相隔45年,这个质量互变也未免太快太突然了,历史的必然性与逻辑性何在?……实际上,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康熙帝拒绝大臣奏请功德尊号的原因有哪些?反映出康熙帝怎样的精神品质?(2)根据材料二分析康熙帝为实现社会控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三作者否定康熙帝的理由。

答案(1)原因:三藩之乱因康熙自己误判引起;战争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品质:善于反思、勇于承担责任。

(2)方式:规范伦理道德;加强文化控制;加大法律惩戒;控制社会经济。

特点:德法并重。

(3)理由:康熙帝注重对内控制;强化封建统治;拒绝改革。

考向二孔子、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材料二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材料三“不知自己过失是病痛”;“求知识是人类的本性”;“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亚里士多德(1)根据史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地位的原因。

(2)根据史料三指出亚里士多德的人格品质。

他在伦理学方面与孔子有何相似的观点?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礼”“仁”“德”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从阶级矛盾、社会秩序、国家统一等方面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从求知精神、态度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中庸”。

答案(1)观点:主张维护周“礼”,即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国。

原因: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政治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国家统一。

(2)品质:强烈的求知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追求美德(中庸)。

观点:两人都提出以“中庸”为道德的最高标准。

5.(2012·江苏单科,24)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

……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

……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材料二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请回答:(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归纳社会秩序与个人品德的共同性;从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角度分析不同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第(2)问,迁移孔子与柏拉图所处的社会环境角度分析。

答案(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

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

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

(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

6.(2016·江苏南京学情测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可是,一个城邦之所以被名之为正义的,那是由于在它之中存在着三个本性上不同的属类,每一个属类从事于它自身的工作;并且,又由于某些其他的由这些属类而来的气质和风度。

——柏拉图《理想国》材料二由相同身份的人组成政治体系时,公民自然认为他们大家应该轮流执掌治理的职司(治理的职司主要是致力于被统治者的利益,所以这些义务应该由大众轮流分担,而统治者作为公民团体中的一员,也附带地获得共同的利益)。

这原来是一个合乎自然的制度。

所以,从一个方面,我们说公正就是给予和维护幸福。

……最良好的政体不是一般现存城邦所可实现的,优良的立法家和真实的政治家不应一心向往绝对至善的政体,他还须注意到本邦现实条件而寻求同它相适应的最良好政体。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三个属类的“气质和风度”的内涵分别是什么?指出柏拉图认为一个正义的城邦应该处于什么状态?(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具有哪些特征?从公民在城邦中所扮演的角色看,两则材料有何差异?(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城邦体制探索的共同点。

答案(1)内涵:智慧之德;勇敢之德;节制之德。

状态:三个阶级能够各具其德,各司其事或各守其位。

(2)特征:公民都应参与政治活动,轮流执政;必须以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为重;公正平等;适应本城邦现实条件。

差异:材料一主张公民之间有等级之分,材料二主张公民之间是平等关系。

(3)共同:反思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探索符合本城邦的政体。

赠送励志修身名言警句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不要询问世界需要什么。

问问什么事情可以使你活跃,然后付诸实践。

因为世界需要活跃的人。

----霍华德瑟曼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吕坤《呻吟语应务》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能保持我们的青春。

严文井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伟大的事业,需要决心,能力,组织和责任感。

——易卜生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

——黑格尔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

——马尔顿人们心神不宁是因为总是拿自己平淡不起眼的生活与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相比较。

----史蒂文弗蒂克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曹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