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幼儿教育

德国幼儿教育

德国幼儿教育简介德国提倡的口号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因为孩子是一个活泼的、完整的人。

德国幼儿教育的特色是把教育的责任归之于父母。

认为婴幼儿阶段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人。

德国宪法明文规定: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力和义务。

政府对幼儿教育站在辅助的立场。

真正担任教育责任的是父母。

幼儿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还未纳入学校教育系统'由少年军领导管理。

他们认为:1、孩子是一个人,但他需要时间去发展成为一个人;2、孩子是一个历史的人,他总是出生在某个空间,社会的某个阶层以及某个时代背景'他还面对未来不断变化的历史;3、孩子是生活在一个与他互动的社会空间,他需要与同伴、成人、社区以及乡土文化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非常重视幼儿的社会性);4、强调孩子生活在一个与他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中,海水、太阳、石子、树林、沙子等等都是他所要探索和利用的(所以很重视孩子发展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德国的幼儿教育突出的有两点:1、家长是教育的主人;2、孩子就是孩子,幼儿园是孩子发展的地方,要对孩子提供帮助,支持、鼓励、引导孩子用自已的方式来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看似“不近人情”的德国式育儿德国爸爸Dirk的首度“不近人情”是对待孩子的发烧。

宝宝Charles第一次发烧的时候,Dirk主张让宝宝靠自身的免疫力来战胜疾病。

他认为发烧是孩子身体内部的病菌在捣乱,如果用抗生素把病菌压下去,免疫力就会减弱,如果用自己的免疫力去压制病菌,免疫力就会提高……这个观点看上去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但Charles后来再也没有得过大病,只是长牙的时候发过烧,靠他自己的免疫力很快就好了。

现在他的身体状况很好。

中国妈妈Ginny如今也认同了不能滥用抗生素这个科学的观点了。

在德国人聚集的社区,每个周五,妈妈们会带上自制食物,聚会交流,孩子们则在一起游戏。

Charles第一次去时,大家一起唱着歌,欢迎新朋友。

那次聚会让Charles和快两岁的邻居Lily成了好朋友,Lily曾当过教师的德籍妈妈也和Ginny成了好朋友。

两国妈妈交流育儿经,Ginny说中国家庭添了宝宝,不只拴住了爸爸妈妈,同时被拴住的还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会有5、6个人围着宝宝团团转。

Lily妈妈很惊奇,她说,在德国,绝不会有这么多人围着孩子转,只有妈妈带孩子,即使是在职女性有了孩子后,也会有一段时间放弃职业,专心养育孩子,等孩子大些再出去找工作。

Lily经常找Charles玩沙。

一次,Lily居然抓了一把黄沙放进嘴里,当即呛得眼泪直流。

Ginny将这“重大事件”告诉Lily妈妈,没想到她只是随意耸耸肩:“这很正常,她知道沙子不好吃,以后就不会吃了。

”德国妈妈主张实验式的教育,鼓励孩子自己去认识事物。

当看到Ginny对Charles说“不许”,Lily妈妈就会提醒Ginny不要强制地对孩子说不许,哪怕是很小的孩子也应征求他自己的意见。

在德国的时候,因为环境相对比较干净,Ginny和Dirk让Charles随便爬。

到了国内,Dirk 还是让他到处爬,到了宾馆就把他往地上一扔。

Ginny觉得有的地方比较脏,就想把宝宝放在学步车里面,可是Dirk说:“干吗他还不想走的时候让他走?他要想走的话,站起来就会走的,你不要强行让他在一个东西里面走,这对他的发育不是特别好。

”一开始Ginny有点不接受老让孩子那么爬,结果有一天孩子突然就站起来了,咚咚咚咚连走了4步。

事实再次证明德国爸爸说对了。

Charles很有忍耐力,即使尿布已经很湿了,但是他见爸爸妈妈很忙,就会先忍着,等他们不忙了,他才会出声提醒该处理他的尿布了。

这也和Dirk的教育很有关系,小时候当他在那儿哭的时候,如果大人们正吃饭,Dirk会对Ginny说:“亲爱的,你也很重要,你不能因为有了孩子就把自己的时间都牺牲了,你把你的饭慢慢地享受完,让他知道他是我们集体中的一员,但不是中心。

”慢慢地,Charles就明白了,他可以等。

从小他就睡在另一个屋里,早上醒来一看爸爸妈妈那边很安静,他就自己坐在床上玩,听到有了动静,他才会出声和爸爸妈妈打招呼。

这个很能融入三口之家的小小人,让妈妈Ginny觉得他从来不是个负担。

Ginny也从来不和孩子撒谎,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告诉他,并且说到的事情一定做到,做不到的事情就会明说,烦的时候则会说:“现在妈妈心里很难过。

”这样Charles就会安静,不打扰妈妈啦。

德国父母育儿:让他做完整的人德国是原料缺乏的国家,今天它所取得的经济成就虽然主要依靠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力量,但家庭教育与职业引导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

德国提倡的口号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因为孩子是一个活泼的完整的人。

德国幼儿教育的特色是把教育的责任归之于父母,认为婴幼儿阶段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人。

德国宪法明文规定: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力和义务,政府对幼儿教育站在辅助的立场上,真正担任教育责任的是父母。

德国80%以上的孩子对自己的印象颇好,特别是他们感激父母在人格、修养方面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们欣赏的共同特征可概括为:勤奋、认真、按计划办事、言而有信并值得信赖。

尽管德国家庭普遍较富裕,但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相对独立的习惯。

与东方的孩子相比,他们较少有依赖他人的意识。

大部分孩子在中学阶段就有打工挣钱的经历,特别是在假期。

中学毕业或到一定的年龄后,孩子们会在父母的指导和自己的选择下离开家庭或家乡到外面去开创自己的生活道路。

父母们在家教中十分注意孩子成长关键时期的指导。

1、孩子出生后,父母便给孩子一个银行账户(在德国5马克即可开一账户)。

为的是让孩子从小就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财以便懂事后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和打工钱。

2、从蹒跚学步起就开始注重孩子坚强性格和参与意识的培养。

孩子跌倒后,父母不是赶紧去扶,而是不断地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

为陶冶情操,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特别是手工活动,如家庭布置、花园布局以及机器维修。

3、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遇到的个人问题和烦恼增多,父母注意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既说出自己的观点,又尽量去理解孩子。

4、在择业问题上,尊重孩子意愿并加以适当引导,确保孩子有一个自己喜爱的职业。

一个德国人成功育儿的八条经验德国人卡尔威特的一个孩子,在不满14岁时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他教育孩子的经验是:1.不浪费孩子的智力。

当孩子咿呀学语时,就教他正确的语言,而不要把小猫说成“喵呜”。

2.从小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经常提出问题,让孩子独立思考解答。

3.锻炼孩子的记忆力。

给孩子讲完故事后,要让孩子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复述。

4.培养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

有时父母故意做一些违反常规的小事,让孩子来纠正。

5.开阔孩子的视野。

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孩子接受新事物,增长见识。

6.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

7.激发鼓励孩子的学习热情。

父母应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决不敷衍。

8.从小对孩子严格要求,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中国妈妈和德国妈妈最大的区别我只生了1个乐乐,从她出生就有姥姥、姥爷、小姨、姨夫、姑姑、爷爷、奶奶甚至还有我的叔叔、姑姑、以及我84岁的奶奶——乐乐的太姥姥,轮班照顾。

对了,还有走马灯一样更换的11个保姆。

而我认识的第一个德国妈妈依丽莎白,生了凯瑞丝、哈娜和苏依三个女孩,她在柏林一个亲戚都没有,就是自己一个人快乐地带着3个孩子。

离开伟大的老人,我必须尽快转变成“德国妈妈”,独立而从容地养育孩子。

18个月的乐乐在适应新生活方面,远比我这个30多岁的中国妈妈出色得多。

突然离开那么多亲人的我,在德国最初的几个星期,简直如同跌入18层地狱。

我由衷地想念我的妈妈。

从乐乐出生的那一刻起,她就和我们住在一起,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爱,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和乐乐。

我们要离开北京时,妈妈瘦得只剩下45公斤了,这样的母亲在德国是不存在的!在西方国家,祖父母或亲戚最多只是临时帮忙照看一下孩子,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全职”照顾孙子,简直是天方夜谭。

我的“适应期”足足持续了3个星期。

我几乎每天都要给妈妈打电话,总希望她能来柏林和我们一起住一段时间。

怎么也想不到,在职场上能拼能杀的我,作为妈妈却是如此脆弱。

现在,每周四下午,我带着乐乐和依丽莎白的三个孩子一起聚会。

看她从容地带着3岁半的、2岁的和2个月的三个孩子,我发现我必须要彻底转变,变成“德国妈妈”,才有出路。

要想成为“德国妈妈”,必须扭转自己对孩子的那种无时无刻的紧张感……想成为“德国妈妈”,首先不能太关注自己的孩子。

中国独生子女的一大弊端,就是孩子从一出生就变成家庭的核心,父母对他的感受、需求、喜怒哀乐,甚至每个表情都要做出应答。

2岁的哈娜玩累了,自己躺在地板上就睡着了,她的妈妈继续干别的事情。

18个月的乐乐睡个觉就费劲了,要一边喝着奶,一边听我唱儿歌、讲故事,家里其他人还不能出半点声音。

现在上了幼儿园,中午12点,老师TINA把窗帘一拉,所有孩子自己上床睡觉,睡不着的自己坐在床上玩,不许出声。

乐乐在幼儿园只能睡不到半个小时的午觉,我担心这会影响她的大脑发育。

TINA听到后笑着对我说,“别担心,中午不睡觉,晚上能睡得更好!”另外,中国父母养孩子和养猪的标准差不多,一味地追求胖。

乐乐出生时5斤7两左右,其实完全正常,但所有亲戚都觉得她“先天不足”。

从此以后,我永远被“乐乐太瘦”这个问题所困扰。

到了德国我才惊讶地发现,乐乐在他们班上比2岁的孩子还要高和壮!中国家长要求孩子小胳膊小腿胖得都要象“藕节”一样,可以做米其林轮胎的“形象代言人”。

而我从1996年第一次到德国,10年以来还没发现一个德国“藕节婴儿”……入园第一天,我嘱咐TINA:“乐乐胃口不好,中午饭一定要让她多吃。

”TINA却笑着告诉我,孩子自己最清楚什么时候吃饱了,不用管。

这也是中国妈妈无法接受的事情。

德国孩子很规矩,真是“食不言,寝不语”,一声不吭地把土豆和面条往嘴里塞。

而乐乐一边吃,一边说话,一边玩,还总是拿小勺给旁边的孩子喂饭。

几分钟以后,TINA把小饭碗收走,乐乐几乎什么都没吃呢,午餐结束了!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我好像已经逐渐开始变成一个“德国妈妈”了。

有一天,乐乐爸爸和我一起数钱。

突然,他严肃地对我说:“以后你可得省着点儿花,我们得把钱攒起来将来全留给乐乐,要送她去美国留学,总得给她买一套房子吧……还有,将来乐乐有了孩子,我们当姥姥姥爷的,可得帮她带孩子啊。

”我听得目瞪口呆,这个地道的“中国爸爸”,急待改造……德国育儿重视科学实验一个硕大的肥皂泡,在夕阳下变幻着斑斓的色彩,比这色彩更绚丽的,是孩子们灿烂的笑脸。

这是我去年暑假在德国威兹勒小镇看到的一对年轻夫妇和孩子嬉戏的情景。

这对叫约克里的夫妇,正在自己家里和两个儿子做大肥皂泡的实验。

他们先将各种洗涤剂以一定比例混合倒在一个澡盆中,然后用金属丝弯成一个大圆圈,在肥皂水里蘸一下再抬起来,一个大大的肥皂泡便诞生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