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物传记——张国荣政治法律系社会本091班孙志鹏 2009719128《禁色的蝴蝶》洛枫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不疯魔不成活——张国荣(1959.9.12-2003.4.1)大家好,相信各位都很熟悉这首歌曲吧,没错,这是《霸王别姬》电影的片尾曲。
如果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大多都会对主人公程蝶衣有这样的评价:风华绝代、命运悲惨、欲爱不能、人戏不分与雌性同在。
今天,我就带来这样一个真性情的人,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人,《霸王别姬》影片中的程蝶衣,下面请与我一同走进他,从多角度了解这个神一般的男人。
张国荣不是横空出世、一夜成名的泡沫明星,他是踩着荆棘丛生的坎坷道路,一步一个脚印走到后来的巨星宝座上的。
从1977年出道,到2003年去世,在这漫长的26年中,他推出了数十张唱片,赢得了无数音乐奖项,演绎了多部经典电影作品,他是那个年代才有可能产生的当之无愧的绝世巨星与艺术家。
关键词索引:同(双)性恋、抑郁症、社会性别混乱、人戏不分、性别易装、传奇人生、自杀。
一、亲情冷漠是孤独人生的开始张国荣1956年9月12日出生于香港,家中排行第十,也是最小的孩子,故有小名“十仔”。
父亲为香港著名洋服店的裁缝兼老板张活海,曾为好莱坞影星马龙-白兰度、加利格兰特等定做衣服。
少年时赴英国留学,考入英国里兹大学就读纺织专业,后因父亲病重辍学返港。
他小的时候由于在家中最小,所以自己常常被父母忽略,同时父母的感情不佳关系不和,他随母亲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但是母亲终日忙于协助父亲做服装生意并且母亲与父亲关系僵硬,家中孩子众多,对于张国荣的关爱少之又少。
他没有与父母一起活动的经历,他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玩儿芭比娃娃。
他的父亲非常的限制他与其他同龄群体一起做游戏,因为他们家的社会地位非常高,父亲不希望他结交一些下层的朋友,这又阻碍了与同伴们亲密友谊的形成。
张国荣对于他家的佣人“六姐”的感情与评价地位要远远高于他的母亲,因为在他成长的过程当中只有“六姐”真正的照顾他关心她,听他说一些心里话。
这种因为母爱却缺失,导致了日后在长大后他极度的渴望被父母关爱被溺爱,同时也形成了孤独孤傲与自恋的人格。
他回忆说自己的童年没有什么值得去回忆去纪念。
他日后不断的说明自己很孤独寂寞,甚至人们能够从他的眼神与动作中感受到这种真实的寂寞。
幼儿期与儿童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幼儿期,有这样几个至关重要的发展任务:一是自我评价的建立,包括生理上的安全感、情感上的安全感、自我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性别的认同等等。
幼儿早期自我评价的确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人的影响。
但不幸的是,在这个阶段由于没有与父母进行良性的情感互动,导致了张国荣没有形成安全感、归属感以及性别认同等。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说,在3-6岁是生殖器期。
这个阶段是产生依恋父母感情的阶段,显然,对于一个不经常与父母接触的孩子来说是不可能产生这种初级的依恋感情的。
并且,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可以了解到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与克服内疚感。
应该说张国荣的成年世界当中的性格沉闷内向以及有较强的内疚感是与这个阶段的任务没有处理好密切相关的。
此外,性的觉醒,社会性别的产生与发展、游戏的影响都是其他很重要的发展任务。
在这里我重点强调的是社会性别的产生与发展和游戏理论。
游戏的意义在于可以使人获得快乐的经验、使认知能力得到提高、社会性的发展以及性别的社会分化。
在张国荣的这个阶段,缺少父母的爱,缺少父母的陪伴,也就丧失了这部分对于生命发展的促进机会。
刚才多次提到了“社会性别”,社会性别即一般所说的性别。
主要是指自身所在的生存环境对其性别的认定,包括家人、朋友、周围人群、社会机构和法律机关的认定等,是人基本的社会属性之一。
从生理或心理上,性别可划分为基因性别、染色体性别、性腺性别、生殖器性别和心理性别,加上这里的社会属性就是“人类的六种性别”。
一般人认为性别只有男女两性,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张国荣的性别进行界定?他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
根据社会性别理论我们可以得知性别并非男女两性,应该对性行为与性取向给予充分的同情和理解,让人们能够有尊严的生活着,这也是对于我们社会工作者的要求。
张国荣是男性,但是他有阴柔的一面,他骨子里面有种女性的气质。
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性取向——双性恋。
有人对他评价是雌雄同体,的确,他所塑造的很多影片都是充满了女性的气质,例如《霸王别姬》、《春光乍泄》等等。
有关在儿童期的社会性别产生与发展有这样几个理论:精神分析学说、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与性别图示论。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社会学习理论。
强调强化与模仿两个重要的手段。
无论哪个手段,对于儿童期的张国荣都没有很好的施行。
不否认遗传对于性别因素的影响,但是在后天如果父母能够采取正确的手段对孩子进行强化与使其模仿,进行性别社会化,那么他会更加的接近对于性别符合人们社会期望的标准。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又有所反思:我们应该了解那些不符合传统性别角色期待的行为不是越轨行为,这是正常的。
男女两性有社会差别,但是我们不能单纯的根据社会性别的期待而带着这种所谓的标准来看待两性。
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对于那些有些女子气的男孩子以及具有男子气的女孩子以充分的理解,应为他们也有权利去有尊严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能说他们是第三性,但是姑且可以称作是性别特质。
在儿童期,有一项重要的发展任务——同龄群体的形成,并且同辈群体对于儿童期个体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同辈群体可以促进儿童的个体的自我评价,形成特殊的儿童亚文化,随着同伴交往的增加产生友谊,促进儿童的社会化。
张国荣的父亲盲目的带有歧视的限制了他与其他同龄孩子的交往,让幼小的他没有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影响,没有建立起儿童阶段的友谊,这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这个阶段对应的是获得勤奋感与克服自卑感。
同时由于父母的影响形成自居作用。
成年后的张国荣总是感到自卑,感觉到自己是弱小的是不被人认可的,所以这可以充分说明他没有在家人的引导下正确的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
同时他的心智并不成熟,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差距较大。
二、成年后的事业、爱情的坎坷历程在出道前期,他是一个无名小卒,迫于生活他从英国回到了香港。
1977-1982年先后参加了丽都电视台举办的歌唱大赛获得香港区亚军,随后加入丽都电视,在多部连续剧中担任过主角与配角。
由于丽都电视当年在香港处于弱势(次于无线电视),张国荣虽以青春偶像之姿小有名气,却沉寂多年,难以走红。
张国荣在初期的演唱之路走的也很艰难,时常受到台下观众的羞辱,因为张国荣初期的歌唱形象较为前卫不羁,带有占士甸那种反叛和浪漫,并不为当年的大众接受。
正是早年这段艰辛时期的磨练造就了日后风华绝代的一代传奇。
香港人有感于哥哥艰苦奋斗终于成功的经历而造了一句谚语——“张国荣也要十年才有今天”来勉励那些奋斗中的年轻人。
随后,他终于离开丽都遇见他生命中的伯乐——陈淑芬和黎小田。
开始了他辉煌灿烂的演艺生涯。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歌手变成了耀眼夺目的巨星。
张国荣曾经在青年期阶段有过一次青涩酸楚的爱情。
他是一个专一的人,他把毛舜筠带回家给他的父母看,尽管张国荣很爱毛舜筠,但是由于她年龄小张国荣,所以她拒绝了张国荣,给了他很大的打击。
因为这是他唯一的初恋,这是他唯一的感受到来自女性的关怀。
这件事情对张的影响极大,因为他过于专一投入,有些不能自拔,他孤独的感觉再次袭来。
可以说毛是改变张一生的女人,假设毛接受了张那么他的同性性向也许就不会表露的那么明显甚至可以掩藏起来。
这种包含了爱情的生的本能被剥夺了造成了存在于他潜意识中的“力比多”失衡导致了他后期过强的自我防御机制压抑自己的情感是走向抑郁的一个根源。
在他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与谭咏麟的竞争也越加激烈。
谭张争霸导致了双方歌迷的互相谩骂与人生攻击。
多次的劲歌竞选也影响了他的人生观。
即使事业如日中天也感觉不到快乐。
1989年在他33岁的生日上他宣布了“退出歌坛”这一震惊消息。
“最灿烂的时候最寂寞,最繁华的时候最悲凉,活出真性情”。
在经历了羞辱与考验,经历了最黑暗的时代,所以他选择了隐退,也是想有一天可以带着新的姿态付出。
同时,在这个阶段他也遇到了影响他生命的男人——唐鹤德(唐唐)。
他们共度了20余年,直到1997年张国荣才向世人公布了他们的惊世爱情,开始成双入对公开进入人们的视线。
他说唐先生是除了妈妈以外最挚爱的人。
唐先生的出现或多或少的改变了哥哥的孤独生活。
给他的生命注入了温暖。
但是在这个阶段,他已经出现了轻度的抑郁症,但是随着事业的向前推进,各方面的压力增大,他的抑郁症不断的加重。
90年代,在退隐歌坛的阶段拍摄了较多成功的电影,《霸王别姬》是他一生中最爱的电影。
程蝶衣这个“不疯魔不成活”的角色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
我想借用这部影片来分析一下张国荣的现实生活。
古希腊神话有关于“水仙子”的故事,寓意自恋。
弗洛伊德在1914年发表《论自恋:一个导论》中阐述了水仙子的心理形态。
他认为自恋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特质,只是我们长大后会有所转移。
人格分裂、抑郁症、精神分裂等患者以及曾受感情创伤的人,却无法将爱转移,爱欲的原始欲望只好倾注于自己的身上,形成自恋的情结。
但是张国荣的自恋更多的体现在了他追求完美,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对身边的人好,对家人对朋友对唐唐好。
《霸王别姬》所体现的是人戏不分与雌雄同体。
因为张国荣的身上或多或少的有了些程蝶衣的影子:柔情似水、阴柔美、执着、钟情、专一、自信、自恋、追求完美以及性别特质。
同时,程蝶衣的幼年孤苦也是张国荣幼年的写照。
程蝶衣与张国荣都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大红大紫。
由于张国荣在青春期阶段离开父母去去英国留学,所以这个阶段他就继续忍受了孤苦。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感克服同一混乱感。
这个阶段可以弥补前阶段的不足,对以后的人格发展有重大影响。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需要。
对于张国荣来说,他最缺乏的是爱与归属的需要。
因为它渴望得到爱,但是他的爱却是不被大多数人承认的。
这又涉及到一个敏感的话题:同性恋。
同性恋是成年早期异常的婚姻现象。
对于同性恋者,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更加应该尊重与理解,因为大多数是基于遗传所决定的,与性别特质有联系,是不能被后天改变的。
对于张国荣与唐鹤德的爱情,也备受媒体大众的关注。
这也是他成年期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他不希望因为他们的爱情而影响唐先生的事业与生活。
他不想埃及的爱人受到不公正待遇,担心他会受伤。
1995年,张国荣复出乐坛。
但是这一次,他却令所有人震惊:妖气冲天,异装打扮,雌雄莫辩。
此时的他,带有病态的演出,足以见他抑郁症的加重。
他对现实生活不满,对于真性情的追求,导致了他不断的给予自己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