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方案二O一二年三月十八日目录一、学校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工作思路 (2)二、“十二五”期间的工作目标 (3)三、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工作基础 (4)四、主要工作任务 (7)(一)、机构与管理体系 (7)(二)、计划组织与实施 (8)(三)、校内外的保障条件 (14)(四)、配套政策 (16)五、项目管理办法的简要介绍 (17)附件1:渤海大学关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暂行规定 (23)附件2:渤海大学关于创新学分课程设置及成绩认定的规定 (25)附件3:关于公布2009年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评选结果的通知 (30)附件4:关于公布2010年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评选结果的通知 (33)附件5:关于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41)附件6:关于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指导委员会的通知 (43)附件7:关于开展201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工作的通知 (45)渤海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方案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文件要求,完善并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结合我校已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渤海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方案。
一、学校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工作思路(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要求,深入推进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二)基本原则1、兴趣驱动。
参与项目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创业实践有浓厚兴趣;以兴趣驱动,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项目。
2、自主创新创业。
参与项目的学生要自主设计方案、自主管理项目、自主完成项目。
3、重在过程。
注重项目的实施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基本工作思路1、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的作用,通过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载体和途径。
2、将创新创业训练融入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来,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利用现有的创新创业中心的训练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各类实验室、各实践训练中心的作用,搭建科学有效、资源丰富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
4、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管理制度,鼓励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训练中来,同时加大项目投入,每年不少于100万的经费,为学生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二、“十二五”期间的工作目标(一)总体目标1、以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为依托,充分发挥各学院、各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开展“三创”训练,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2、促进学校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得到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和就业创业的训练,形成优良的创新创业氛围和文化,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项目实施,以课题的形式资助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实地考察调研、创新性实验、创业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就业能力,探索建立大学生尽早参与创新创业的制度。
(二)具体目标1、在“十二五”期间,要搭建好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训练的制度和条件保障,更好地将创新创业训练与本科生培养方案有机融合,形成一整套的完善的培养机制。
2、“十二五”期间,每年投入不少于100万元用于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每年直接参与学生数不少于2000人。
3、每年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0-50项左右,每年组织评选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0-150项左右。
三、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工作基础渤海大学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领导多次组织教务处、科技处、团委、就业办等部门一起,就如何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工作进行了讨论和征求意见,明确了基本思路,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
(一)制订了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方案学校一直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养成,规定实践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理工类不少于25%,人文类不少于15%。
同时,将创新创业训练课程纳入到了新的培养方案中,学校先后出台了《渤海大学关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暂行规定》(附件1)、《渤海大学关于创新学分课程设置及成绩认定的规定》(附件2)等文件规定,创新创业教育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二)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学校于2011年专门腾出一座五层近3000平米的大楼,成立了创新创业训练中心,由主管校长担任中心主任,教务处、科技处、团委、实习就业处、学生处、财务处、资产处等部门领导为中心成员,下设一个办公室,具体负责创新创业训练、科技竞赛项目的孵化、科技创新项目的建立、创业项目的设立等具体沟通和协调工作,以及中心的规划、活动的开展、资金筹集等工作。
中心的成立,为学生提供了训练场所和有效的指导交流平台。
(三)搭建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1、建立了创新创业课程训练平台。
以开设系列创新综合实践课(选修课形式)、各类创新项目兴趣班以及专家讲座的形式,来进行专业课程的深化和非专业课程的多元化基础训练。
此类课程有的纳入到了教学方案中,有的以项目训练的成果来获得相应学分。
2、建立创业训练平台。
通过聘请校内和校外专家、企业负责人、毕业生自主创业先锋等到学校进行讲座和开设课程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解答政策上和实际上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创业理论指导和技能指导。
同时创业训练面向本科生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进行一定程度的验证试验,撰写创业报告等。
3、建立创业实践平台。
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和特点,经过创业培训,通过承接社会项目、自主选择项目或与其他公司合作等方式进行实战训练,通过实际项目成立“准公司”和公司,培养团队创业能力。
现有部分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已经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
(四)“十一五”期间开展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并取得了初步成效1、学校自2008年以来,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每年都组织评选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其中2008年、2009年评选了50项,2010年评选了82项,2011年评选了83项创新实验项目。
学生经过自主设计实验过程,自我团队管理等锻炼,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
(见附件3、附件4)2、学校自2007年以来,为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连续举办了五届“渤海大学大学生创业大赛”,每年评选20个项目,学校对每个项目给予5000元的经费支持,部分项目入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学校安排房间和提供基本的创业条件。
3、学校自2006年以来,学校每年拿出20万元,用于创新项目的孵化,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创新性研究项目、自主完成研究报告等工作,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学校每年年底组织开展一次创新项目成果总结交流会,为各项目负责人提供在一起交流学习的机会。
四、主要工作任务(一)机构与管理体系1、成立了渤海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长任组长,成员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科技处、实习就业处等单位的负责人共同组成。
领导小组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经费保障、管理和决策。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教务处,具体负责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项目的设立、检查、验收等具体工作。
(文件见附件5)2、成立了渤海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由有关校领导、职能部门和各类学科专家组成。
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及实施方案提出论证意见;参与项目的中期检查与结题验收;督促和帮助学校开设与创新训练有关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业训练、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类课程;提出其他咨询性意见和建议。
(文件见附件6)3、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组织形式通过组建各类团队和参加各级各类(国家级、省市级、校级)项目评比,完成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运作,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和潜能,通过完成项目得到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获得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的培养;建立学生工作室、“准公司”和公司运作机制,创建学生创业实战基地,锻炼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并鼓励、培育和支持有能力的学生进行创业。
推行学生工作室与企业合作培养的模式,加强学生工作室与企业的紧密结合。
在创新创业训练中心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在企业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增强和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文理结合、高低年级结合、在校学生与毕业生结合、竞赛与素质教育结合的教学模式,组建学生创新团队高效完成各类活动和社会项目;提升创新创业训练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
形成创新创业训练中心对各学生社团和协会的广泛渗透、辐射关系,输送创新创业训练中心培养的骨干到学生社团和协会组织开展活动,将创新创业的教育与实践渗透到全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的受益面。
(二)计划组织与实施1、训练计划组织过程从大一新生开始,就着手进行训练,而且在整个大学期间,分层次、分目标、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
训练内容,要体现实验技能的系统训练与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①创新素质教育。
面向一年级学生,目的是“认知”,即主要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产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
重点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积极探索的精神和发现问题、搜集资料、查阅文献、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