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培训
(2)铜管
–主要优点在于其具有很强的抗锈蚀能力, 强度高,可塑性强,坚固耐用 • 能抵受较高的外力负荷,热胀冷缩系数小, 能抗高温环境,防火性能也较好 • 使用寿命长,可完全被回收利用,不污染 环境。 • 其主要缺点是价格较高。
(3)铸铁管
• 与钢管相比具有耐腐蚀性强、造价低、耐 久性好等优点,适合于埋地敷设。 • 缺点是质脆、重量大、单管长度小等
联合给水方式
室内给水系统的给水方式
• 3、分区供水给水方式:这种给水方式将
建筑物分成上下两个供水区,下区直接在 城市管网压力下工作,上区由水箱—水泵 联合供水。 • 4 .气压罐给水方式:这种给水方式用于室 外给水管网水压不足,或建筑物不宜设置 高位水箱以及设置水箱确有困难的情况。
4、水池恒压变频供水系统
• 最大1小时给水量公式: • Q=n*p*k/24000(m3/h) • 其中:n为小区设计人数;p为单位用水 定额(L/人,d;);k为时变系数;Q为最 大小时用水量。如取:n=17000*3.5r人、 p=250升/d、k =2 • 则Q=n*P*k/24000=344.33升/s
给水管径计算
复习题二
• • • • • • • 1、给水系统按用途分几类? 2、室内给水系统一般有哪几部分组成? 3、室内给水系统的给水方式有几种? 4、高层建筑的室内给水方式? 5、竖向分区给水的目的是什么? 6、高层给水竖向分区有几种方式? 7、室内给水系统所需压力有哪几方面组成?
第三节 室内给水系统常用材料和设 备 • 一、给水常用管材、管件及其连接
• 1.给水常用管材 • 常用给水管材一般有钢管、铜管、铸铁管 和塑料管等。但必须注意:生活用水的给 水管必须是无毒的。
(1)钢管
• 钢管有焊接钢管(常用)、无缝钢管两种。 • 室内给水管道通常用普通和加厚焊接钢管。 用于生活给水管道要专门镀锌。 • 规格以公称直径(也称公称口径、公称通 径)表示,即用字母DN其后附加公称直径 数值(内径)。例如DN40,则表示公称直 径为40mm 。 • 无缝钢管则以外径乘以壁厚来表示规格。
何增压设备,水的上行完全是在室外给水管网的 压力下工作。特点是构造简单、经济、维修方便, 水质不易被二次污染。
2、设置升压设备的给水方式:当室外给水管网的
水压低于建筑物内部给水管网所需水压,而建筑物内部用 水量又很不均匀时,宜采用设置升压设备的给水方式: 1)、水池-水泵给水方式 2)、水池-水泵-水箱
保证供水安全和满足消防要求。
给水管道的布置与敷设
⑤ 给水管道与其他管道平行或交叉敷设时的净距,应根据 管道的类型、埋深、施工检修的相互影响管道上附属构筑 物的大小和当地有关规定等条件确定。 ⑥ 生活给水管道与污水管道交叉时,给水管应敷设在污水 管上面,且不应有接口重叠;当给水管道敷设在污水管下 面时,给水管的接口离污水管的水平净距不宜小于1m。 ⑦ 在北方冰冻地区需考虑土层的冰冻影响,小区内给水管 道管径不大于300mm时,管底埋深应在冰冻线以下 (d+200mm)。 ⑧ 给水支管和接户管布置时,应注意和其他管线综合协调 的问题。
无负压供水设备图
四、高层建筑的室内给水方式
• 由于自重的作用,低层的静水压要比高处 楼层的静水压大。对于高层建筑,底层的 静水压就会很大,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同 时也是一种压力浪费,对供水管道自身的 安全也不利。由于高层建筑层数多,因此 其给水系统必系统管道及设备竖 向分区的目的在于:承受过大的压力而 损坏; • ② 避免建筑物下层压力过高,管道内流速 过大而引起的流水噪声、震动噪声、水锤 及水锤噪声; • ③ 避免下层给水系统中水龙头流出水头过 大而引起的水流喷溅。
室内给水系统的给水方式
• 6、无负压给水方式: 无负压给水设备
采用水泵与自来水管网直接相连,用压力 调节罐作为水泵进水储水装置,采用真空 消除器消除管网内所产生的负压,在充分 利用自来水管网的原有压力的基础上实现 了供水的二次增压,无负压给水设备既实 现了增压的目的(且丝毫不会影响管网其 它用户水),又节省建水池,水箱的投 资.
五、室内给水系统所需压力
H=H1+H2+H3+H4 (kPa) 式中:H——室内给水系统所需的水压,kPa; H1——引入管起点至管网最不利点位置高 度所要求的静水压,kPa; H2——计算管路的水头损失(水在流动过 程中损失的能量),kPa; H3——水表的水头损失(水经过水表时损 失的能量),kPa; H4——最不利配水点的流出水头,kPa。
3.小区给水方式的选择方法
①根据城市(镇)供水条件、小区规模和用水要 求、技术经济比较、社会和环境效益等综合评价 确定。 ②对在小区给水方式进行选择时,应该充分利用 城市(镇)给水管网的水压,优先采用直接给水 方式。在采用加压给水方式时,对给水管网水压 能满足的楼层一般也可采用直接给水。
四、小区给水量计算
室内给水系统的组成
4.给水附件 给水附件是指管路上的闸阀、止回阀及各种类型的水 龙头等。 5.升压和储水设备 升压设备是指用于增大管内水压,使管内水流能到达 相应位置,并保证有足够的流出水量、水压的设备,如水 泵。 储水设备是指用于储存水,有时也有储存压力的作用, 如水池、水箱及水塔等。 6.室内消防设备 室内消防设备是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 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在建筑物内设置的各种 消防设备。在设置消防给水时,一般应设消火栓消防设备、 自动喷淋消防设备等。
三、室内给水系统的给水方式
• 室内给水系统的给水方式 必须根据用户
对水质、水压和水量的要求,室外管网所 能提供的水质、水量和水压情况,卫生器 具及消防设备等用水点在建筑物内的分布 以及用户对供水安全要求等条件来确定。 室内给水系统给水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室内给水系统的给水方式:
1、直接给水方式:直接给水方式中间无任
2.管材的选择
.
不少发达国家早已规定在建筑中不准使用镀 锌钢管。我国也开始逐渐用塑料或复合管取代钢 管。 ① 新建、改建及扩建城市供水管道 (φ 400mm以下)和住宅小区室外给水管道应使用 硬质聚氯乙烯、聚乙烯塑料管;大口径城市供水 管道可选用钢塑复合管。 ② 新建、改建住宅室内给水管道、热水管道 和供暖管道优先选用铝塑复合管、交联聚乙烯管 等新型管材,淘汰镀锌钢管。
1.配水附件
2.控制附件
三、水表
• 水表是一种计量用户累计用水量的仪表。 • 目前室内给水系统中广泛采用流速式水表。 管径一定时,通过水表的水流速度与流量 成正比的原理来测量 . • 流速式水表按翼轮构造不同分为旋翼式和 螺翼式,DN大于50mm时,应采用螺翼式 水表。
第二节 建筑物业给水系统概述
建筑给水系统是将城镇给水管网
(或自备水源,如蓄水池)中的水引 入一幢建筑或一个建筑群体供人们生 活、生产和消防之用,并满足各类用 水对水质、水量和水压要求的冷水供 应系统。
一、室内给水系统的分类
自建筑物的给水引入管至室内各用水 及配水设施段,称为室内给水部分。 按用途可分三类: 1.生活给水系统 2.生产给水系统 3.消防给水系统
高层给水竖向分区的方式
• 分区减压给水方式:分区减压给水方式又分区水箱
减压和分区减压阀减压两种形式,分区水箱减压是整幢建 筑物内的用水量全部由设置在底层的水泵提升至屋顶总水 箱,然后再分送至各分区水箱,分区水箱起减压作用。 分区减压阀减压是用减压阀来代替减压水箱。最大优 点是减压阀不占楼层面积,使建筑面积发挥最大的经济效 益。其缺点是水泵运行费用较高
二、室内给水系统的组成
1.引入管(进户管) 由室外供水管引至室内的供水接入管道称为给水引入 管。通常采用埋地暗敷方式引入。对于一个建筑群体,引 入管是总进水管,从供水的可靠性和配水平衡等方面考虑, 引入管应从建筑物用水量最大处和不允许断水处引入。 2.水表节点 在引入管室外部分离开建筑物适当位置处,设置水表 井或阀门井,在引入管上装设的水表、阀门等计量及控制 附件的总称为水表节点。它用于对整支管道的用水进行总 计量或总控制。 3.给水管道 给水管道是指室内给水水平或垂直干管、立管及横支 管等。
• 根据公式:Q=F*V=3.14*D*V /4; • Q为最大秒用水量(m3/s),取 1239.58/3600/s; F为管道截面积 (m2); V=为水的流速(m/s)取 1,6m/s • 则:D=0.5236m • 所以该小区最高峰用水时给水管径为DN 550
复习题一
• 1、小区有几种给水方式? • 2、如何选择小区给水方式? • 3、供水管道的布置和敷设应满足那些要求?
给排水
培训
第一章、给水
第一节 、给水系统
• 一、给水水源
• 应以市政供水管网为给水水源,若同 时备有其他水源(自备井、矿井水等) 对其应严格管理,未经市政供水管理 部门批准,不得与市政供水管网并网。
二、给水管道的布置与敷设
为了保证供水,供水管道的布置和敷设应满足下述 要求: ① 干管应布置成环状网. ② 支管和接户管的布置,通常采用枝状管网。 ③ 支管的总长度应尽量短。 ④ 高层建筑及用水要求高的地方,宜采用环状布置, 从不同侧的两条干管上接入支管及接户管,以
室内给水系统所需压力
• 流出水头是指各种配水龙头或用水设备,为获得规定的出 水量(额定流量)而必须的最小压力。它是为供水时克服 水龙头内的摩擦、冲击及流速(大小、方向)变化等阻力 所需的静水压力,一般取15~20kPa。(注: 1kPa=1kN/m2) 室内给水系统所需的压力应在系统设计时由水力计算确定。 对于住宅的生活给水,在未进行精确的计算之前,为了选 择给水方式,可按建筑物的层数粗略估计自室外地面算起 所需的最小保证压力值。 一般地,单层建筑物为100 kPa;:二层建筑物为 120kPa;三层或三层以上建筑物,每增加一层增加约40 kPa。对于引入管或室内管道较长或层高超过3.5m时,上 述数值还应适当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