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方法1.毛泽东的读书法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
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
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
他的写作多表现在作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作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
2.鲁迅的读书法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
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
二是硬看。
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三是专精。
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
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四是活读。
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
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五是参读。
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3.苏步青的读书法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
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
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
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他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
苏步青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他总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后一遍,题目全部做完。
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得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4.华罗庚的读书法华罗庚是靠刻苦自学成长的数学家,他的读书方法有独到之处。
用慢功夫打基础。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自学高中内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础,再逐步加快进度,他用五六年的时间才自学完高中内容。
由于学得扎实,到清华大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生课程。
“厚薄”法。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
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推想法。
一本书拿到手后,华罗庚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开始闭目推想: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做,该怎么做。
待一切全部想好后,再开始阅读。
凡是已经知晓的内容,很快浏览而过,专门去读书中那些新的独到的观点,这样,华罗庚博采众长,得益很多。
5.王梓坤的读书法数学家王梓坤的读书方法也很有风格。
一是抄读法。
王梓坤上中学时,做完功课一有时间,便光顾图书馆。
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但买不到也买不起,他便下决心动手抄书。
抄,他认为总还是抄得起的。
他先后抄过林语堂写的《高级英文法》,抄过英文的《英文大全》,还抄过《孙子兵法》,这本书爱不释手,则一口气抄两份。
王梓坤认为,人们只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末俱见,一览无余,胜读十遍。
二是慢中求快法。
他认为,一本书的前一两章通常是全书的关键,因为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有专门的术语和符号,如平面几何研究三角形、圆及其他图形的性质,初等代数则主要研究代数运算。
因此,耐心地学好前一两章,初步掌握这门学科的思想方法,这样读下去才会有兴趣。
他拿到一本书后,开始总是读得很慢,边读边做笔记,做习题,想一想,算一算,细细阅读,认真理会,先慢后快,慢中求快。
6.田中角荣的“撕书”读书法曾任过日本总理大臣的田中角荣,早年由于家境贫寒,上完高小以后就失去了系统学习的机会。
在半工半读的学习中,他十分注意读书方法。
为了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他一页页地背诵《简明英和词典》、日文辞典《广辞林》,采用的办法就是一次撕下一页,记熟了就扔了。
这锻炼出他非凡的记忆力。
阅读策略小学时期是人生中求知的旺盛时期。
有人作过统计,每年学习40周,每周学习50小时,总计为1.2万小时,它等于一个人参加工作后的全部阅读时间(3.6万小时)的1/3,等于一个人毕生阅读时间(6.8万小时)的1/6。
在这弥足珍贵的阅读时间里,怎样才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阅读策略的选择十分重要。
1.策略之一:定向阅读“人生有涯知无涯”,如果把宝贵的人生阅读时间用于漫无目标的阅读,无疑也会收效甚微。
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中就有个名叫彼什伽秋的人物,他嗜书如命,什么书都读。
结果,由于他毫无选择、毫无目标地阅读,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中学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是重要的基础,常常对一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学者都是在中学时期就确立了终生从事的目标。
陈景润在中学时就决心献身数学,周仁在中学时就立志于研究中国的古陶瓷。
因此,对于中学生朋友而言,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之上,选择一二个“中心兴趣”进行大量的、较为深入的阅读,一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中学生的课余阅读潜力是很大的。
有人对中学生的课内阅读量和课余阅读量作过对比统计:初中一年级学生在一学期内所读的各类教科书约共70万字,高中一年级学生在一学期内所读的各类教科书共计130万字;而在同一时间内,他们在课余进行感兴趣的课外阅读,阅读量分别可达700万字和1000万字,课内和课外的平均比值为1:9。
如此浩大的阅读量,如果我们能确立自己的中心兴趣,按自己的兴趣、目标、能力进行定向阅读,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2.策略之二:选择阅读数学家王梓坤说过,读书要选择。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书:有的不值一看,有的只值看20分钟、有的可看5年,有的可保存一辈子,有的将永远不朽。
即使是不朽的超级名著,由于我们的精力与时间有限,也必须加以选择。
选择阅读策略有两层含义:第一层选择含义是,“读第一流的书”。
在浩如烟海的图书文章中,只要经过认真的筛选和比较,你就不难发现,属于某一学科的第一流的代表著作有哪些,只要熟读这些著作,你就可以领略学科的全貌,了解学科的前沿和发展。
第二层选择含义是,“读一流学者写的书”。
所谓的第一流的学者,是指在该学科领域里最知名、最有权威的科学家、学者。
他们站在该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最前沿,洞察该领域发展源流和发展趋势。
读他们写的书,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发展。
要了解“第一流的书”和“第一流作者写的书”,其方法是通过推荐书目了解,或是请老师、家长推荐介绍。
3.策略之三:时间巧安排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比较繁重的。
除进行课堂学习、课前课后的预习、复习和完成作业外,要抽出时间读自己有兴趣的课外读物,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还必须巧妙地安排阅读时间。
零星时间阅读法。
要善于利用课余之后点滴零星时间阅读,积少成多。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过:“我用的是零头布,做衣服有整料固然好,没有整段时间,就尽量把零星时间利用起来,加起来可观得很。
”写下煌煌巨著《物种起源》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
”整段时间阅读法。
寒暑假、节假日对于爱读书的中学生来说,是十分珍贵的。
同学们在适当娱乐、温习功课之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广泛涉猎,大量阅读,多读书,读好书。
曹禺读书法:曹禺,原名万家宝。
湖北潜江人。
剧作家。
自幼爱好文艺,上南开中学时即开始了他的话剧生涯。
后考入清华大学,专攻西方语言和文学。
1933年,即将大学毕业时写成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轰动一时。
毕业后为清华研究院研究生,专攻戏剧研究。
后应聘为天津女子师院教授。
1934年又完成剧本《日出》。
1949年后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和全国文联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
年青时即嗜好读书,上中学前已读过《红楼梦》,并贪婪地读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和查理·兰姆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而且特别喜爱《鲁滨逊漂流记》。
中学时,又读了大量“五四”以来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
大学期间“其实并没有认真上过课”,而是把全部时间用来读剧本和长篇小说,尤其“爱读希腊剧”,“最喜欢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在清华,他得到学校图书馆的特别许可,可以进入书库看书,乃从老子到佛教,从基督教一直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都广泛系统地涉猎。
他曾表示,《雷雨》就是根据他自己的经历和“读书以后”的想象写成的。
剧作及著作除《雷雨》、《日出》外,尚有《原野》、《北京人》等,另有散文集《迎春花》等。
(选自《中国读书大辞典》)康熙读书法:康熙(1654-1722)姓爱新觉罗,名玄烨,清朝皇帝。
1662-1722年在位,年号康熙。
作为皇帝,康熙嗜书好学、孜孜不倦之精神亦堪称道。
少时即手不释卷、书不离身。
亲政后,日理万机,依然读书不辍。
尝自谓:“听政之暇,即在宫中披阅典籍,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疲。
”又谓:“读一卷书即有一卷之益,读一日书即有一日之益。
”曾自述幼时起即喜读书,年事愈高后,愈手不释卷。
欲藉书籍文字,上友古人,以古圣先贤的智慧,为行政处事的借镜。
晚年自以为治理天下50余年,尚无大过,均为书籍之赐。
博览群书,凡词章、声韵、历算、律吕、自然科学等,无不涉猎。
以为最有用之学是“经学史乘”,儒学经典乃“记载帝王道法,关切治理”,而史乘则“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
设“经筵讲官”及“日讲官”以阐发义理旨趣。
虽出巡狩猎,严寒酷暑,依然“日讲”不辍。
读书持以不知为不知态度,重视实践,“总要讲求治道,见诸实行,不徒空谈。
”尝以所学数理知识运用于永定河、黄河的治理,颇见其绩。
设馆纂修有《明史》、《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
(选自《中国图书大辞典》)傅雷读书法:读书不仅仅增加知识--傅雷教子读书傅雷一生博览群书,他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极渊博的知识,他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培养也要求极高。
次子傅敏曾回忆说,刚进入初中,父亲就要求他读《古文观止》。
傅雷对儿子说:“这个古文选本,上起东周,下迄明末,共辑文章220篇,能照顾到各种文章体裁和多方面的艺术风格。
其中不少优秀文章反映了我国古代各家散文的不同风貌,如《战国策》记事的严谨简洁;纵横家说理的周到缜密;《庄子》想象的汪洋恣肆……无论它的说理、言情、写景、状物,均堪称典范,对你的古文学习和修养有帮助。
”他每星期天选择其中一篇详细讲解,孩子读懂后便要背诵。
一次,傅敏由于忙于球赛而未能背出《岳阳楼记》。
垂着头,心中忐忑不安,等着父亲批评。
平时对儿子要求极严的傅雷这回没有发脾气。
使劲吸着烟,半晌才缓缓地说:“过去,私塾先生要学生背书,子曰、诗云,即使不懂,也要鹦鹉学舌地跟着念和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