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管理研究

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管理研究

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管理研究
一、引言
随着世界多元化和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刻影响,大学生信教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对于这一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及时的关注和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往往过于重视实效,急于总结出管理层面的政策手段,往往忽视了宗教问题的某些复杂和敏感的成分。

因此,笔者试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我国文化和当前时代的特殊性,找出一些易被忽视的问题,以便可以形成某些新的观念。

二、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经典论述,重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与合理性
(一)马克思宗教鸦片论与20世纪的幻灭
我们关于宗教的基本认识是根据马克思的论述所得的。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马克思的名言被列宁称为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但是我们对它的理解则未必确切。

我国因为历史原因一听到鸦片就深恶痛绝,实际上,鸦片在19世纪时是一种精神安慰剂,马克思在指出宗教虚幻性的同时,也指出了宗教慰藉人心的社会功能。

而且在鸦片之前,尚有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一句,更明确指出了宗教在充满矛盾的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必然性。

可以说,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并不把问题集中在宗教的毒害作用上,而是在它的虚幻性上。

马克思写道:宗教批判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但并不是要人们依旧带上这些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们,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

在19世纪的理性主义语境中,马克思着重强调了通过现实的改造,完全可以实现普遍的幸福,因此人们摆脱虚幻的花朵之后,通过改造世界必然可以获得真正的幸福。

但在20世纪的语境中,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人们对于理性主义许诺的理想世界产生了怀疑,通过改造世界进入大同世界、获得普遍的终极的幸福,也如同宗教的许诺一样遥不可及。

我们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不能阻挡一个时代的幻灭情绪。

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总体性革命道路创造理想世界,又比宗教倡导的通过个人修养和行善创造理想世界的路径,在实现难度上大得多。

所以,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思想阵地的领导权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宗教的合理性与长期性。

正如江泽民指出的那样: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漫长的历史,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将长期存在。

宗教走向最终消亡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能比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可以说,只要现实世界的深刻矛盾一天不消除,作为虚幻的安慰剂的宗教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二)宗教的长期性根植于集体心理,在大学生身上体现更为明显
宗教生活是一种和世俗有所区别的生活,这不仅体现在信徒对某些典章仪轨的遵守,还体现在诸多信徒之间缔结了崭新的关系。

以基督教为例,它宣称信徒绝对平等,信徒之间以兄弟姐妹相称,这就给大学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在三口之家中无法与同龄人交流,而这种交流的渴望,往往转化为组建团契的行为。

与一般的学生社团相比,具有宗教性质的团契更具有神圣性,成员之间联系更紧密,更注重对个人修养与气质的督促,这些特征既满足了大学生的交流渴望,又对那些要求进步的大学生具有促进作用。

可以说,宗教团体在一部分意义上,是神圣性的家庭,它的存在让信徒拥有了安定感、归属感,大学生对这方面的需求,并不小于他们对神圣性和自我进步的需求。

这种心理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当下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期,城乡之间流动日益频繁,现代人的孤独感与不安定感正逐渐形成中国人的焦虑主因,而对于负笈求学的大学生来说,出门在外的这种体验必定更加强烈。

只要这种集体心理得不到适当的平抚,宗教就会对大学生展示出应有的功效与吸引力。

(三)宗教的长期性核心在于提供终极关怀,且不是科学教育所能完全取代的
传统上认为,通过加强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有助于他们淡化宗教情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种看法的基础,实际上是基于一种科学宗教相互对立的观念。

的确,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学者们都认为科学与宗教拥有水火不容的两种世界观,他们也乐于构建科学与宗教
对立的历史。

但在20世纪随着对宗教研究的深入,现在的学者基本倾向于建立二者的对话关系,这其中涉及较多的科学哲学问题,在此不详述。

但一个简单的现象是,信教的科学家并不在少数。

毕竟,自然科学不过只是某一种描述自然现象的语言形式,对于人生与世界的根本问题无能为力。

因此,知识本身不足以解决信仰问题,大学生在信仰方面的需求并不因为拥有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或者说加强了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就能得到满足。

科学素质的培养的积极意义只是免于让人的信仰更少地出自愚昧。

在某些宗教的古老传统中,往往将某些当时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或普通人使用的魔术手法归结为超自然力量的支配,这在现代邪教中也常会出现,而这种低级的骗术,对受过科学教育的人没有感召力。

但是,不以被魅惑的形式信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以其他动机信教。

我们在提到宗教的积极作用时,总强调其整合社会、安慰人心的社会功能,但实际上,宗教如同任何文化形态一样,都不可以某种功能局限而否认它存在的合理性。

在现代社会,宗教中包含的典章、训诫、知识等,都已经被法律、伦理以及各门自然社会科学所取代,但唯有终极关怀无法取代。

所谓终极关怀,是指人生于世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

无论什么民族、国家、性别、出身的人,都要面对一些根本的问题:人生、价值、痛苦、死亡、他人&&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众多思想体系,其中,宗教的解答是人们最常期望的,也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得最为完备的。

我们可以说宗教不科学、逻辑不严密,但又必须承认它其中所包藏着的人类几千年来对于终极关怀问题的思考,这是一种通过非科学世界观体现出的智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