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

1.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就是指矛盾双方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

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一就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就就是矛盾双方中都包含着对方的因素。

二就是矛盾双方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与差异。

正确理解矛盾的斗争性,第一,不要把哲学上讲的“斗争”仅仅归结为社会领域的斗争,甚至只瞧成敌我之间的对抗与冲突。

第二,有矛盾就有斗争。

第三,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一个从差异、对立到矛盾解决的过程。

差异就就是矛盾,就包含着斗争。

同一性就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斗争性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对立双方既同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与发展。

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只讲同一性不讲斗争性,都不符合事物矛盾的本性。

我们必须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好矛盾转化工作。

2、、1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人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理论体系;从阶级属性讲,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与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

(也称基本原理)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2谈谈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理解。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基本原理同中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就是在实践中学习与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就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理论对实践的认识并丰富与发展理论的过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际问题。

就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实践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从而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经验与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在人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从而不断的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也就就是毛泽东强调的要使马克思主义“与民族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就是对中国文化的复制,而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进而达到融合。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中生长与繁荣起来。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就是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马克思中国化的总要意义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与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提供了凝聚全党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与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与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瞧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与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就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就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与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

马克思从“劳动就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与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就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剥削剩余价值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要搞清剩余价值的来源,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1)劳动力成为商品就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基本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有两个条件。

第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才能把她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第二,劳动者必须丧失生产资料,如她有生产资料,她就会生产,出卖自己的劳动产品,而不就是出卖劳动力。

劳动力作为商品,也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就是由生产与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就是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资本家购买的,正就是劳动者的这种劳动能力。

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在它的消费过程,也就就是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中,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创造出较劳动力价值本身更大的价值来。

这超过的那一部分价值就就是剩余价值。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就是一个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还必须同时就是一个使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家所雇佣的工人的工作日,即工人所从事劳动的时间,一部分劳动时间就是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这部分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在这时间支出的劳动叫必要劳动,工作日中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那部分时间,不就是为劳动者自己,而就是为资本家劳动的,这一部分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

在这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就就是剩余劳动的凝结,它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3)资本的本质资本就就是一种能带来剩余的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就是劳动力转化为商品与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结果。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由于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能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新价值,能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所以称之为可变资本。

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只就是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它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不会变动它的价值量,所以称之为不变资本,它就是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

(4)剩余价值生产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家为了生产剩余价值,她们追逐剩余价值的欲望就是无止境的,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一就是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二就是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量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主要依靠延长工作日或加大劳动强度等手段来实现。

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主要依靠革新技术装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等手段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与实质就就是获取剩余价值。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属性的描述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一直就是与资本主义这一经济社会形态联系在一起的。

资本的出身不好。

资本的名声不好。

资本的本质不好。

资本的本质就是剥削,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种生产关系。

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理解资本主要从资本主义这种经济社会形态的角度着眼,把它瞧作就是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范畴,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资本。

然而,资本虽然出身不好,名声不好,本质不好,生命力却非常顽强。

它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就伴随简单商品经济产生,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统治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

在不同经济社会形态存在的资本的一般属性,就就是资本在经济活动中将本求利的性质,就是指资本在运动中保存自己并实现自我增殖的性质。

资本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在于它就是自行增殖的价值,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一般属性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成熟而产生,它与成熟的商品货币关系如影随形。

货币在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在逐渐具备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五种职能的同时,也逐步具备了资本的一般属性。

当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形成后,从简单商品流通中产生了“债权人或债务人的角色”,在商品的买者与卖者身上打上了这两个新的烙印。

债务人使用债权人的货币要支付一定的报酬,这就使得债权债务关系中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开始具备资本的一般属性。

“在商品生产达到一定水平与规模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就会越出商品流通领域。

货币变成契约上的一般商品。

”当借贷越出商品流通过程的时候,货币所有者将本求利的借贷行为就使货币变成了资本。

货币通过离开商品流通领域的运动,带着它的增殖物回到它的所有者手中。

G—G′,就是成熟的商品货币关系存在时资本运动的通行公式。

只要有成熟的商品货币关系,只要存在将本求利这样一种经济活动,货币就会通过运动变成资本,产生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属性。

资本总就是一定经济社会形态中的资本,必然体现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产生资本的特殊属性。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资本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不同,剩余价值的来源不同,反映的经济关系的性质也不同。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生活中,资本处于统治地位,剩余价值来源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反映的就是资产阶级对雇佣劳动者阶级的剥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