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其对策思考摘要:大学生的信仰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是在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形成的,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
冷静分析大学生的信仰现状、特点及其信仰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才能使大学生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危机;构建途径马克思指出,“信仰的本质,在于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的把握。
”[1]信仰就是人们对其认定的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渝的信赖和执著的追求,是一种对人生有限性的超越和对不朽精神的追求。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指对马克思的理论及其奋斗方向坚信不移,并且愿意身体力行。
青年,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目光的关注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2] 现在“信仰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比较重要和流行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说的信仰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教育,即我国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教育。
一、关于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文献分析(1)调查文献资料的引入为了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我们先来对已有的文献进行一些分析。
中国社科院青年人文社科中心撰写的“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研”的调查报告表明,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有78.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有4.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没有说服力、完全过时了”;而16.4%的学生感到“说不清楚”。
一些青年学生反映,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以经济杠杆为手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金钱关系。
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否趋同的问题,有19%的学生认为趋同论正确,有13.5%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
这说明,青年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认识还是较为复杂、模糊的,甚至可以说是混乱的[3]。
根据对江苏省某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不那么感兴趣,甚至产生怀疑和动摇。
如对“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持“不同意”和“说不清”态度的占41.72%;在问及对“多党制不适合中国”的态度时,38.13%的人“不同意”和“说不清”;对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观点持“不同意”和“说不清”观点的占20.04%;回答“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把自身建设好”这一问题时持“不同意”和“说不清”观点的占14.6%;而在问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态度时,9.6%的学生“不同意”和“说不清”[4]。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最近的一项关于后现代语境下大学校园亚文化的调查发现,90%以上的大学生在信仰方面表现出了令人担忧的“超然物外”的游离状态。
调查显示,在对于入党动机的调查中,“积极争取”的占到38%,“无所谓”的超过50%。
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了一种中庸态度。
在被访者中,30%的人相信“信仰”,47.7%的人在乎“前途”[5]。
从以上材料可知,当代大学生信仰的主流仍然值得肯定,但也存在信仰危机。
所谓信仰危机,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人们完全没有了信仰或不再需要信仰,而是由于某种原因对原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了、削弱了,发生了困惑或迷失。
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转型总是伴随着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机。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的转型期。
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更和转换,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危机。
在各种危机中,信仰危机是一种带有总体性、具有深刻影响的思想文化危机。
就个人而言,信仰危机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危机,是人的存在方式变迁及由此引发的人的存在意义系统的危机,是人的一种根本的精神危机,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
(2)部分大学生信仰危机的表现信仰在不同文化群体中各有其特点。
部分大学生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仰的非理性化。
如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有16.4%的学生感到“说不清楚”。
现实表明,信仰一旦处于不坚定状态,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就会颠倒,崇尚非理性就会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这对于少数涉世不深、人生体验欠缺的大学生来说,尤为突出。
二是信仰的多样化。
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主流信仰有被模糊化、边缘化、复杂化的趋向,诸如社会主义的理念(包括奉献精神、利他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人的高度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在部分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失落。
而西方盛行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思想则甚嚣尘上。
这些大学生个体意识明显增强,价值主体向个人本位倾斜,崇尚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
同时一种虚幻的、超验的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有复苏的迹象。
三是信仰的功利化与世俗化并存。
如一些青年学生反映,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主要以经济杠杆为手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关系、金钱关系。
信仰功利化的实质是以市场价值取向取代人生信念取向,市场经济的繁荣,激活了人们感性的物质需求。
在很多人看来,信仰只有“获利”,只有“有所得”,只有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才值得去信仰。
许多大学生只信物质价值,不信精神价值,只信个人价值,不信社会价值,只信当下价值,不信远大价值。
他们没有远大的精神追求,缺乏远大理想,满脑子只关心一些具体而实在的现实问题,放弃精神上的信仰和追求,把某种有限的物质神圣化,作为自己生活追求的目标。
四是信仰的主导不明、偏执狭隘。
相当多的大学生没有认真思考过人生价值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活着;他们也有自己的信仰,但这些信仰都是零散的,有的还是相互排斥的,缺乏一个统率全局的主导信仰。
二、大学生信仰危机的成因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势必使人们在思想观念上有一个调适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出现理想信念迷失或信仰动摇是难免的社会现象。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理性认识不够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其身体和生理机能处于成熟高峰,心理发展迅速,处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
同时,他们的人生实践经验匮乏,对外界的认识经验不足,因而对一些错误思潮识别能力不强,往往容易上当受骗、迷失方向而做出错误判断,常常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心理。
(2)转型期的社会变化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信仰危机,从本质上来讲是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价值体系断层的现象,即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说的“现代化所带来的传统社会和文化特质的一种断裂”的一种表现。
这种断裂主要表现为:伴随着社会的变迁,由传统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日渐衰落所带来的旧的信仰体系(父辈一代的主流信仰体系)的逐渐解体。
这一过程又由于现代社会特质向各个领域的渗透而得以加速。
而新的适应现代性社会特质的信仰体系又由于缺乏支持的基础而尚未建立,这就出现了价值体系转型时期的断层现象。
(3)西方多元文化的侵蚀和苏东剧变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一些学者大肆鼓吹“文化趋同化”和“文化同质化”,试图用资本主义文化来主导世界文化。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除了利用其经济、政治、军事优势来控制世界各国外,还试图利用其多元文化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促使社会主义国家抛弃马克思主义信仰。
20世纪后期的苏东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了低谷,一时间国际上反对共产主义的思潮一浪高过一浪,这种情况自然会使部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
(4)现实社会生活的消极影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吸收和借鉴了世界上大量优秀的东西,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了人们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种意识,如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等。
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过程,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也乘机而入,造成人们思想观念的混乱,影响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同时,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等原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日渐暴露,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先富与后富、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以及腐败问题、社会信用下降等问题,都严重困扰着人们的实际生活,也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思考转型时期出现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上看,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
但是,这种信仰危机,正孕育着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反思和对危机自身的否定,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更高层次上的复苏。
这也是必然的,是历史经验的深刻启示。
(1)信仰教育的理论基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任何信仰都有其思想基础并赖以发展。
科学的信仰的形成和发展,一般是建立在人们“知”的基础之上。
人们“知”之越全面、越深刻、越肯定,其理想、信念、信仰的确立就越真实、越坚定,反之亦然[6]。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只有到了理性阶段,才会做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仅仅是人们信奉的“主义”的判断。
如果只知道它是“主义”,而没有认识到它是“科学”,那么这种信仰是不成熟的、缺乏根基的。
社会主义诞生至今,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其中怀疑、非议、否定的态度不断。
只有努力学习,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质,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由感性升华到理性,才能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7]。
同时,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关系,既要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连续性”,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一以贯之”的,又要认识它在发展中的阶段性,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阶段性的特点,这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发展。
因此,高校的信仰教育必须在帮助大学生真正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同时,促进大学生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
(2)科学认识当今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在新科技革命的巨大推动下,当代资本主义一方面通过种种手段调节和改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另一方面又利用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在世界市场上谋取巨大利润,使其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表现出相当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相当大的容纳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潜能。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危机,使其获得了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社会富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一些人对资本主义改良措施只能缓解内部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缺乏正确认识,从而认为“资本主义垂而不死”,对社会主义经过曲折发展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产生怀疑和动摇[8]。
江泽民深入思考国际国内发生的深刻变化时,注意到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些新的重要的现象:第一,资本主义可以对自身的生产关系和某些环节、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作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