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卢永根院士精神心得体会例文3篇
【篇一】
卢永根,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中科院院士。
卢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带领团队研究水稻的杂种不育性,并和助手张桂权一起提出了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概念,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业界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1983年起,卢永根开始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校长,一干就是12年。
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卢永根这样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党员,再校长,后教授。
在xx年3月,这位被病魔缠身的老教授将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夫妇两人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用于奖励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
卢老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
” 学习卢永根院士精神的爱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学习他胸怀坦荡,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大写的人;学习他一生勤俭甘愿奉献,燃烧自我的蜡烛精神;学习他的爱岗敬业精神,为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的爱国情怀;要结合我们的专业实际,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无数英模前辈为榜样,不懈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要用坚定的爱国信念武装自己,用严谨
的工作作风塑造自己,用朴实的生活态度修饰自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一生报效祖国,毕生积蓄回馈社会,这就是时代楷模,我们要向卢永根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铭记于心,并且以他们为榜样,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使命。
【篇二】
昨晚收看《新闻联播》,时代楷模、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院士的事迹,令人肃然起敬。
“举起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卢永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生于兵荒马乱之际的卢永根,对于国家的强盛、社会的发展有着更加殷切的期盼。
他无数次说,无论是一帆风顺的日子,还是身处逆境的时刻,他始终坚信,要把一生献给党和祖国!1949年,卢永根在香港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位自小接受英式教育的“香港仔”,成为了一名年轻的革命者。
作为一名有着70年党龄的老党员,卢永根心系祖国,无论是当院士,还是当校长,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永远高于一切。
卢永根一辈子都在用他的行动践行着当年的入党誓言。
他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水稻科研事业;87岁,将880万元积蓄捐赠给教育事业;89岁,他又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
人的生
命是有限的,人活在世上应该干什么,走后应该留什么?卢永根用他的一生作出了回答,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卢永根曾说,“中国人是守诺的,你向党、向人民作过许诺、宣誓,那自己要遵守。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党员能够牢记入党誓词,讲诚信、守纪律,为党和人民作了许多贡献。
但也有不少同志,虽然也在党旗下宣了誓,但却淡忘了入党誓词,不按党章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没有履行好党员的义务,做了许多违反党规民意的事。
一诺重千金。
我们每一名党员,都是在党旗前宣过誓的,都是向党和人民作出了承诺和保证的。
宣了誓,就要遵守,就要执行。
新时代的共产党员,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一定要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坚守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真正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无私奉献”,作为自己人生的境界与追求。
人虽千古,声留万世。
广大党员要认真学习“卢永根精神”,牢记党的宗旨,立足平凡岗位,做出经得起时间、经得起人民、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不平凡业绩,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永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
【篇三】
连日来,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
中央宣传部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有媒体
刊文指出,“布衣院士”卢永根走了,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他不留财产、不留遗体、不留墓碑,但是,他却留下了很多很多…… 一生可以很长,长到度日如年;一生也可能很短,短到白驹过隙。
雕琢生命的刻刀就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里,将刻画出怎样丰富精彩的人生,全凭自己的选择和把握。
这既是一种角度,更是一种态度;既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情怀;既是一种修为,更是一种修养。
不求无憾,但求无悔。
一个“一生家国情,桃李满天下”的“布衣院士”,入党70年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怀揣怎样的笃定追求,拥有怎样的洞明练达,才能够坦然无悔地留下这样一座闪光的“无字丰碑”。
“永根”有“根”,探寻卢院士一生令人敬仰的精神密码,我们找到了“根”之所在。
所以说爱国不只是一种口头上的言语更是一种承诺,许下承诺用一生来坚守这是我们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