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7年高考遗传学试题的研究
高考作为学业水平评价手段之一,是为高等院校选拔和输送人才的主要途径。
生物学作为考试科目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考的选拔性作用。
新一轮的课改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在制度层面上,对高考的充分肯定和高度关注。
遗传学是生物学基础核心课程之一,提高现代人遗传学素养,是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是社会发
展的迫切需求。
本研究选择了 2013-2017年的高考遗传学题,对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高三
年级的200个学生样本进行真题检测抽样调查,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分析高考遗传学试题,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与生物学核心素养内涵比较对接,挖掘遗传学试题内隐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发现其中考察最多的素养是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其次是生命观念,社会责
任的涉及在试题中的体现相对薄弱一些。
遗传学是中学生物学个模块中对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要求最高的模块,因此对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考察居多。
(2)往年高考遗传学试题与新课改提出的生物学核心素养高度契合,说明高
考试题命制的方向与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水平评价方向具有一致性。
(3)高考越来越重视对学生遗传学课程方面的基础素养的考察,且考查方式多样。
2013-2017年高考遗传题出现的频次为100%,试题结构逐步趋于稳定,难度
有增大趋势。
整体特点是出现频次高,分值占比多,考查知识范围广,题目难度大。
试题考点知识贴近教材,综合性强,信息量大,命题素材范围广,呈现方式多样,有较高新颖度。
(4)中学生物学教师应明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下遗传学知识的讲解提升学生的生物与学素养: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内容、遗传类型及特点、实
验设计、遗传规律的延伸应用、生物的基因组成、常见人类遗传病及遗传及特点、概率计算、交配类型选择问题、可遗传变异类型及应用、假说—演绎法、伴性遗传、减数分裂、致死效应原理、育种方式及选择依据、科学史实验、性状与基因型和环境的关系。
且不同知识考试出现的频次不同,遗传规律相关知识考察频次最高,其次是伴性遗传等内容,考察频率较低的有减数分裂、育种和致死效应等。
不同知识的背后都隐含着生物学的相关素养。
(5)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
遗传题分选择题和填空题两大类,选择题有判断正误型和答案选择型。
其核心特点是试题考察内容广泛,考题形式灵活,对学生综合能力区分度高。
另一类是填空题。
设问类型有考察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题、基因型推断题、遗传方式判断题、概率计算题、实验设计题5种。
每一种设问类型都会涉及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考察,随变化万千,但落脚点还是生物学核心素养。
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类较容易,其次是遗传方式判断类、基因型推断类较难,最难的是基因型推断类和实验设计类。
遗传填空题难度系数的大小多数情况取决于这五类设问的比例。
问题设计的特点主要有问题类型比较固定但考查形式多样、知识内容明确但又千变万化、在知识考查基础上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量化。
(5)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在解决遗传学问题时出现错误的四大主观原因:读题不清、审题不明、计算失误、知识有盲点,针对性的提醒学生应注意尽量避免出现上述容易出现的错误。
新一轮课改强调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这是对各级评价考试包括高考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立意,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发挥高考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评价功能。
遗传学作为生物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之一,在促进学生生物学科各方面素养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不断挖掘学业测评试题中生物学素养,可以加强学科教学育人和人才选拔措施的实际联系。
实现素质教育必须要真正做到将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