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危机及其防范讲义

货币危机及其防范讲义


第三节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奥斯特菲尔德模型
一、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框架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奥波斯特菲尔德(M. Obstfeld)是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 因此我们又把该模型称之为奥波斯特菲尔德模型。该 理论认为:投机者之所以对货币发起攻击,并不是由 于经济基础的恶化,而是由贬值预期的自我实现所导 致的。因此,这种模型又被称为“预期自我实现型模 型”。
表示固定的汇率水平,AC线表示影子浮动汇率的变动。如果 不考虑投机因素,在国内信贷不断扩张的情况下,储备不断 流失,当储备降至最低限时,固定汇率制崩溃,汇率由图 12—2中的B点跳跃至C点。在投机者完全预期的情况下,当影 子汇率小于固定汇率时,投机攻击的利润为负,因此此时不 会发动攻击;当影子汇率大于固定汇率时,投机者按照固定 汇率向货币当局买入外汇并按照本币贬值后的影子汇率抛出 ,可以获得投机利润,由于投机者的完全预期,为了争夺利 润,投机者会提前发动攻击。当影子汇率与固定汇率相等时 (图中为A点,tc时刻)投机者就会发动攻击,导致储备突然 降低至最低限,固定汇率制提前崩溃。
第一节 国际货币危机与国际金融危机
一、货币危机及金融危机概念
货币危机(currency crisis)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 广义的货币危机,也可称为汇率危机,指一国货币的外汇价 格在短期内发生大幅度变动。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该国货币短 期内大幅度贬值。
狭义的货币危机,指实行某种形式的固定汇率制的国家,由 于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外汇市场参与者对其维持固定汇率的 能力丧失信心,从而进行大规模的本外币资产置换(资本转 出或货币投机),导致该国货币大幅度贬值、固定汇率制度 崩溃、外汇市场持续动荡的事件。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该国原 来的某种形式的固定汇率制发生崩溃。
一般来说,货币危机如果不能及时克服就会诱发金 融危机。
二、货币危机的发生机制
追根求源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实体经济的衰败, 二是国际货币投机活动。
无论是货币危机与实体经济衰败有无关系,国际货 币投机都是一个激发因素。
(1)同业市场大量拆入B→投机攻击→现汇市场投 机性抛售B买A→B汇率下跌→现汇市场低价收→购B→ 偿还同业拆入B。
(2)投机攻击汇市(同时股市抛空)→利率上升 →股市下跌→股市购入→投机退却→利率下调→股市 回升→股市抛售。
(3)投机攻击(股市抛空股指期货合约)→利率 上升→股市和股指期货合约下跌→平仓股指期货合约 。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货币危机及其特点
(一)20世纪90年代墨西哥的货币危机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危机的特点 1.货币危机具有广泛的传染性 2.货币危机的生成具有潜伏性 3.货币危机爆发的内源性 4.货币危机具有频发性 5.货币危机后果的严重性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克鲁格曼模型)
由于居民对货币供给存量的自发调整,在货币需求不变时货币 市场处于均衡的情况,经济中的货币供给存量始终保持不变,这 在图上体现为一条水平线。D0,R0分别表示期初的国内信贷存量 与外汇储备。代表国内信贷的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表示 该国国内信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加。图中代表外汇储备的 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原因在于在货币供给存量不变的情 况下,外汇储备必然随着国内信贷的增长而下降。在图中的t1点 ,外汇储备下降为零,此时政府无力维持原有的固定汇率,汇率 大幅度贬值后自由浮动。
从理论上讲,当投机攻击爆发后,政府可以通过提 高利率吸引外资获得储备,抵消市场的贬值预期,以 维持固定汇率制度。但是,提高利率需要付出成本与 代价,如果提高利率维持平价的成本大大高于维持平 价所能获得的收益,政府就会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 反之,投机者是否继续攻击也视攻击对投机者带来的 成本收益而定。所以,固定汇率制是否能够维持是政 府和投机者各自权衡成本收益比较—克鲁格曼模型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克鲁格曼模型)
1979年由克鲁格曼提出。
核心内容:固定汇率制下政府主要经济目标之间存 在的冲突和矛盾将最终导致固定汇率制度无法维持 而崩溃,特别是政府追求过度的扩张性财政货币政 策而导致的经济基本面恶化,是引发对固定汇率发 动投机性冲击、从而发生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
所谓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指—国货币 短期内大幅度贬值、金融市场上价格猛烈波动、大批 的银行经营困难乃至破产、整个金融体系急剧动荡的 事件。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整个金融体系急剧变动, 具体表现为:一是外汇汇率、利率大幅度上升;二是 股市急剧下挫;三是大批银行经营困难甚至走向破产 。
货币危机及其防范讲义
2020年4月18日星期六
本章提要
第一节 国际货币危机与国际金融危机
第二节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克鲁格曼模型 第三节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奥斯特菲尔德模 型
第四节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五节 投机性冲击的立体投机策略 第六节 货币危机的防范
一、货币危机及金融危机概念 二、货币危机的发生机制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货币危机及其特点
CC曲线表示政府维持固定汇率制成本的变化,它随着利率的 变动而变动。假定经济中存在着最佳利率水平î,此时维持固 定汇率制的成本为零。当利率水平在î基础上逐渐提高时,维 持固定汇率制的成本也不断增加,因此 CC曲线表现为向上倾 斜。BB曲线表示维持固定汇率制的收益,它与利率水平无关 ,因此在图上是一条水平线。当利率水平为i* 时,维持固定 汇率制的成本与收益相等。因此,从图上可以看出,当维持 固定汇率制所需要的利率水平低于i* 时,维持固定汇率制的 成本低于收益,因此该国政府会继续维持固定汇率制;当维 持固定汇率制所需要的利率水平高于i* 时,维持固定汇率制 的成本高于收益,因此该国政府将会被放弃固定汇率制,任 由汇率自由浮动,货币危机将爆发。
第二,在危机的发生机制上,强调投机攻击导致储 备下降至最低限是货币危机发生的一般过程。
第三,在政策含义上,认为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是 防止货币危机发生的关键。
三、对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的扩展
理论界在此模型的基础上,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扩展 :
(1)究竟有哪些具体因素可能导致危机的发生?
(2)什么因素决定了危机的具体爆发时间?这些研究为经 济学的发展和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克鲁格曼模型特点
➢结论: ➢外汇储备随着国内信贷的增长而持续流失,流失速 度与信贷扩张速度间保持一定比例。
➢起因:政府不合理的宏观政策 ➢发生机制:储备急剧下降为零 ➢防范机制:紧缩的财政政策
二、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对货币危机分析的特点 第一,在货币危机的成因上,认为货币危机的发生 是由于政府宏观政策与固定汇率的维持这两种政策目 标之间发生冲突引起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