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全一册知识点目标1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历程与现代世界的发展中,认清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1-3 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
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两极与冷战”1、雅尔塔会议时间:1945年2月4日;参加国和领导人: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这次会议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会议讨论了关于击败法西斯德国,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等问题。
并决定德国的赔偿总额为200亿美元,其中50%归苏联。
2、阅读:P6页图1-2①上图是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由此看出:东西方对峙格局(两极格局)形成②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美苏推行霸权主义政策③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两极对立格局的出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④掌握两大阵营的国家:北约:1949年,以美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华约: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苏联、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没有参加两个组织的国家有:芬兰、瑞典、爱尔兰、瑞士、奥地利、南斯拉夫3、冷战: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如政治干涉、经济援助、文化渗透等等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铁幕演说与杜鲁门主义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四十年)表现:①成立对抗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②柏林墙修建(东、西德问题由来)、③军备竞赛、④古巴导弹危机、⑤爆发局部战争(侵越战争、朝鲜战争) 、⑥政治宣传、⑦停止各种形式的交流(如互不参加对方国家的举行的奥运会)等4、冷战时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原因有: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实力相当,谁都不敢轻易动武;②美苏两国都储存了大量核弹头,彼此相互威慑;③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1、二战后,最具世界意义的变化包括有: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各国对现代化的追求(其中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最为突出).2、亚洲:越南北部、朝鲜、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印度独立(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印度尼西亚独立非洲:五六十年代独立浪潮(如埃及独立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1960年17个国家独立,叫做非洲独立年。
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殖民体系崩溃的标志)3、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经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4、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香港地区5、二战后亚非拉许多国家独立,但政治上不平等,经济上没有完全独立,为此他们做出的努力有: 政治上:民族解放运动(见第2点)、亚非会议经济上:成立”七十七国集团”,发表联合宣言; 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目的是亚非人民要求掌握自己命运.这次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主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争取公正、平等的国际政治秩序)②、成立77国集团,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表达了其现代化的追求;③、中东产油国以石油为武器,打击美国等西方国家,并利用石油发展经济。
第四课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 P32页1-4 从历史和地域两方面,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1-5 认识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国际比较中感受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冷战”后的和平主题(世界政治)1、冷战结束的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991.12.25)2、欧洲和中亚政治版图变化有:①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政权②东西德合并③南斯拉夫一分为五④捷克和斯洛伐克分立⑤苏联分解为15个独立国家3、世界格局的变化:两极(美、苏)向多极化发展美: 惟一的超级大国日本: 强大的经济力量俄罗斯: 庞大的军事力量欧盟: 正迈向一体化进程中国: 和平崛起4、冷战结束后,北约两次东扩:1999年,波兰、捷克、匈牙利入盟; 2004年,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加入5、读P33页1-44苏联解体和 1-45北约东扩图分析世界格局的新特点。
①苏联解体导致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世界正处在向新格局过渡的重要时期。
②原来被美苏争霸所掩盖的各种矛盾、争端凸显出来,甚至形成对抗冲突:如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些民族冲突、南北对立、贫富差距和宗教争端等。
③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美甚至越过联合国发动战争,在全球推行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争霸战略。
6、当今和平的面临的主要威胁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其他如:恐怖主义、地区矛盾、民族矛盾等7、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和平主题)。
8、分析二战以来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朝鲜战争(东亚)(1950-1953)、越南战争(东南亚)(20世纪60年代):美推行霸权主义;美国轰炸南联盟(欧洲):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9·11事件:恐怖主义;巴以冲突(西亚/中东):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宗教矛盾等。
(巴:巴勒斯坦;以:以色列);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西亚/中东):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卢旺达大屠杀(非洲):种族冲突 P39页。
“南北”关系与“发展”主题1、当今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2、发展问题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南北问题(贫富悬殊)。
3、南北问题原因:①根源: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殖民侵略②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改变③其他:根据材料来分析如:P39页独立后长期的不稳定和战乱等4、解决南北问题的的对策: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不断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南北对话:成立77国集团P8页;南南合作:亚非会议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1、国情:已经达到总体小康,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目标:2020年,全面小康3、对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机遇:①总体和平的国际环境②第三次科技革命突飞猛进挑战:①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②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即我国国情):社会生产力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不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不完善等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1-1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巩固新生政权1、主要措施:①抗美援朝②肃清国民党旧政权的残余武装和土匪,实现西藏的和平解放③建立各地各级人民政府④基本完成土地改革2、抗美援朝:1950-1953;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背景:新中国刚刚诞生;美推行霸权主义中国出兵的目的:为了保家卫国,为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结果:美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胜利。
意义:①实现了保家卫国的愿望②赢得了国际威望③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3、土地改革完成时间:1952年底;意义: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4、巩固政权的意义:证明了新中国的强大生命力,为进入社会主义创造条件。
进入社会主义1、三大改造是: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2、三大改造完成时间:1956年底。
3、意义:表明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4、一五计划①时间:1953-1957②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激发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创造新生活的热情。
③P16页图1-19熟悉我国“一五”时期的建设成就(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长春:第一辆国产汽车沈阳:第一批喷气式飞机武汉: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武汉长江大桥鞍山:鞍山钢铁公司恢复和扩建三大公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失误与挫折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1、(两弹一星精神: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的精神;铁人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1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1-2列举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的年代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1978年),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它是中国伟大转折原因:①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②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形成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3、社会主义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4、A对内改革:①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意义: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②城市: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对外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开始经济特区(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逐渐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5、改革开放的意义: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6、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①“深圳速度”和“浦东巨变”(它们获得发展的共同原因有:a、都位于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 b、国家给这两个地区都给予优惠的政策c、有丰厚的资金支持d、两地都是从相对落后的地区一跃成为南部和东部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发展快,变化大等)②生活用品的变化:P25页A、正在逐渐被取代或改变用途的用品:缝纫机、搓衣板、半导体收音机 B、以前没有现在习以为常的物品:VCD、DVD、可乐、摄像机等③休闲方式的变化: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回归历程:香港: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1997.7.1回归澳门: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1999.12.20回归台湾:从1987年开始,海峡两岸的坚冰被打破,两岸往来不断增多:如春节包机;连战、宋楚儒访问大陆。
3、港澳回归的意义:港澳的回归是洗雪百年国耻的盛事,也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按“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1、我国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2、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提出了三条外交原则:⒈“另起炉灶”;⒉“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⒊“一边倒”3、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①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外交事业的基础;②1955年,周恩来总理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了会议圆满成功;③建国初期与苏联等26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粉碎了美国孤立中国的图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