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及治理方式

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及治理方式

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及治理方式王某某 11化工 1111100xxxx摘要:食品区别于食物,成为人类社会的必需品和特有物,主要在于“品”上,食之于口,品之于心。

但目前中国的食品问题层出不穷,让人无法以品尝的姿态对待食物。

照理说,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带来物质享受的提升,但中国的食品并没能彰显出本国的生活水平。

本文重点针对“三鹿奶粉”事件来探讨中国的食品安全,以期寻找到食品安全背后的黑手以及更多的治理应对措施。

关键词:食品安全;三鹿事件;治理措施1. 三鹿奶粉事件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或称2008年中国奶粉污染事件、2008年中国毒奶制品事件、2008年中国毒奶粉事件)是中国的一起食品安全事件。

事件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被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

根据公布数字,截至2008年9月21日,因使用婴幼儿奶粉而接受门诊治疗咨询且已康复的婴幼儿累计39,965人,正在住院的有12,892人,此前已治愈出院1,579人,死亡4人,另截至到9月25日,香港有5个人、澳门有1人确诊患病。

事件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和对乳制品安全的担忧。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对国内的乳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检验报告后,事件迅速恶化,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多个厂家的奶粉都检出三聚氰胺。

该事件亦重创中国制造商品信誉,多个国家禁止了中国乳制品进口。

9月24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表示,牛奶事件已得到控制,9月14日以后新生产的酸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主要品种的液态奶样本的三聚氰胺抽样检测中均未检出三聚氰胺。

2010年9月,中国多地政府下达最后通牒:若在2010年9月30日前上缴2008年的问题奶粉,不处罚。

2011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调查发现,仍有7成中国民众不敢买国产奶。

以上是对该事件的整体概述,这只是这一事件的简单报道,并未对该事件进行深入探讨。

以下将从市场、政府、消费者三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1.1市场这一奶制品污染事件,并不仅仅只有三鹿一家公司出现,之后的调查发现,一些知名乳制品企业,包括蒙牛、伊利、光明等在内,都出现了三聚氰胺超标的现象。

所以,这一食品安全问题就不单单是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乃至整个市场存在的问题了。

对三鹿集团来说,产品出了问题,追究一把手的责任固然应该,然而只追究一把手却显得有些笼统而含糊。

田文华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高级专家,对三鹿的成长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财政收入有着不可抹杀的贡献。

在三鹿集团内部,应当详细而彻底地调查每个环节当事人的责任,包括鲜奶的采购人员、质检人员、化验人员、工程技术人员。

如果说这些人明知是含有三聚氰胺的牛奶,因为贪图利益而内外勾结,那么他们也是三鹿事件的直接责任人;如果他们只是限于检测手段发现不了三聚氰胺,不知情归咎于技术上的失误,那么田文华更是仅仅负领导责任,其性质又该另当别论了。

问题在于,8月2日三鹿公司就向市政府呈报了情况,这份文件的具体内容如何,是否当时已经查清了食用奶粉的儿童患病的原因,是否知道鲜奶就是致病的根源,我们不得而知。

假如田文华早在事发前已经明白奶粉中的问题和风险,为什么不主动采取措施控制进货渠道、增加检测项目呢?通过观察三鹿在市场上的反应,我们不难看出,市场对于产品的包容,是建立在市场的盲点上的。

可能在事发之前,已有孩童出现了毒奶粉的症状,但由于信息扩散力度不够,或是某些原因,信息被封锁,导致这一事件并未提前曝光。

直到大量的出事婴儿出现,这一张纸才包不住市场的火。

市场有一定的滞后性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我们不能抓住市场的软肋不放,须知如果企业自身行得正,那么市场的这一缺陷也不会给消费者带来伤害。

另外,市场对这一类“假冒伪劣”似乎有一定的包容性。

清水里养不了鱼,但浑水里出鳄鱼。

这一事件也充分反应了市场亟需净化。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下中国的市场经济,中国的经济一向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为主,市场的调控为辅。

这样一来,似乎问题的矛头就指向了政府。

1.2政府政府的监管力度以及政府对此的反应值得我们深思。

①政府对产品质量监管松紧不一。

随免检制度的生效,各种品质的产品横行无忌地充斥着城市和农村,一些企业的良知丧失殆尽。

例如这次由三鹿奶粉引起的食品安全危机,与以往历次食品安全问题有很大的不同,出问题的不单是人们习惯意识上的作坊小厂、不单是打擦边球的杂牌,这次中箭落马的却是大名鼎鼎的“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免检产品”。

这不得不让人们扩充了疑虑,这些耀眼称号的背后真正的含金量有多高,可信度有多大,这样的评价标准和程序究竟有多少合理性。

更让人们引申遐想,中国的各级质检机构是否真实存在,其存在的价值如何?②监管部门内部存在误区,监管程序滞后,监管力度不大。

从我国社会现状看,政府监管部门对企业运营的监管,条文规定很严格,但执行起来就有各种变通。

多是事后监管,很少事前、事中监督。

总是以少出或不出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为监管标准,甚至出了一些较小的事故也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以致日积月累酿成大祸。

如食品安全领域以“吃不死人”为标准,只要不死人,一切都好办。

以经济惩罚代替教育与监管。

③政府保护主义的存在。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而对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一些不健康的因素任其泛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加治理和打击,使不合格商品遍地滋生,视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人民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于不顾。

④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一些执法人员自身素质不高,自律意识不强,顾及个人经济利益,对不合格产品的打击不力,假公济私,谋求私利。

再加上法制不完善、执法程序不严密、执法监督不到位、惩治力度不大等诸多因素,都是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1.3消费者消费者作为该事件的直接受害者,表面上看来是最应该值得同情的一方。

他们间接承担着市场的不规范,他们为政府监管不到位买单,他们的一举一动似乎都是整个事件中最受委屈的。

但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为何如此众多的商家会同时生产三聚氰胺超标的毒奶粉?是因为集体牟利?未必如此。

这一切多少有些消费者的导向作用。

是消费者为此提供了市场,市场再利用消费者的盲区把不合格的产品卖到消费者手中,从中牟利。

可以说,消费者存在集体的弱点,他们最终为自己的弱点买了单。

①商品知识的匮乏。

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其实对商品本身了解很少,很多人都会因为他人的好评而去购买同一款商品,而这样的从众心理又会不断扩散。

另外,有些消费者会听信销售人员、广告的一面之词,丧失自我判断能力。

其实这些心理层面的弱点都是来源于知识的匮乏,若他们知道奶粉中含氮量的常规范围,就会在购买毒奶粉前产生质疑,就不会轻易购买。

②人性的弱点。

相关报道中提及有消费者此前已经买到三鹿的毒奶粉并出现了症状,但在金钱的诱导下,对此保持息事宁人的态度,从而使这一事件的爆发向后延迟,最终导致更多的消费者受害。

另一个弱点就是商家充分利用国人爱贪小便宜的特点,毒奶粉的事发地多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事发前,三鹿公司的奶粉价格要明显低于同行业的奶粉价格。

廉价的奶粉自然吸引了广大的消费者,而一些经济实力不强的家庭自然会把三鹿作为首选。

③维权意识的薄弱。

这似乎是从很早就埋在中国人心里的祸根。

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导致了国人对于自身利益的淡漠。

自古以来,如果不是等到饿殍遍野了,农民都不会起来反抗统治。

到了现在,虽然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注重自身利益,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或是很大一部分地区都没有觉醒。

对于自身利益的淡漠,自然也就不会有维权的意识。

2.食品安全治理措施上面已经针对“三鹿事件”对中国的食品安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要治理食品安全问题,首先得解决以上出现的市场、政府、消费者这三大难题。

综合这三大因素,其实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政府,市场的形式其实也是根据政府而异。

至于消费者,他们其实是夹在市场与政府之间的一大群体,只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消费者自然会自动转型。

故本文主要从政府层面提出几点治理措施。

2.1构建并逐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世界各国都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实现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目标。

具体到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现状,应该从发达国家借鉴丰富的经验,尽快构建、完善高效的法律、法规,以帮助我国构建高水平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首先,建立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法律体系,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

第二,加大推行食品安全体系的控制力度。

第三,改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规范的局面,加快建立与国际食品法典原则一致的安全标准体系。

第四,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等相关制度。

我们可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做法,针对我国国情来建立农业管理部门与食品工业管理部门合一,对农业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机构。

第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和召回制度,提高应急指挥决策体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2加大对食品检测检验研究和应用的投入检测工作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及市场销售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食品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

应提升现有检验能力,完善和充实现有的检测机构,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切实的加强和投入。

2.3建立健全我国食品安全信息系统、监测和安全预警系统要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传导机制,作为食品安全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

定期发布食品生产、流通全过程中市场检测等信息,为消费者和生产者服务,使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性的真实情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食品生产者、经营者和社会管理部门应认真对待食品安全动态的信息反馈,及时改进生产和管理,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应变能力。

加强对大众媒体的管理,食品报道、食品广告和食品标签要纳入严格的法制管理轨道。

另外,应开展食品和农产品监测工作,建立食品安全风险快速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开展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风险监测工作。

有关部门应通过动态收集、监测和分析食品安全信息,实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和早处理。

2.4全面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第一,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普及安全知识教育,提高食品不安全的风险意识。

第二,加强食品源不安全会对健康所造成的危害的宣传。

第三,由相关机构定期对食品的安全状况进行公布,及时提醒消费者应该注意的食品不安全风险源。

总之,要加强全民食品安全意识,坚决杜绝高风险食品的消费,严厉打击食品不安全的恶性事件。

2.5依法行政, 接受监督各执法主体要做到依法行政,就必须注重对执法人员的法律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制定严密的工作纪律和内部审批程序、强化行政执法权力的制约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人员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大案要案领导集体决定制度, 不断强化执法和执法监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