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摘要:革命与改良就好像历史的两大车轮,推动着近代中国的不断前进。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改良与革命只是近代中国人改造中国的不同道路的选择,尽管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不尽相同,但它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进步作用都是不容抹煞的。
革命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时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
”改良则是以渐进的、较为缓和的斗争方式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
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二者交叉的出现。
关键词:关键词: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中国现代化、孙中山革命1895年4月,甲午战争战败,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这样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叙述严峻的形势,同时提出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但还是对清政府触动并不大,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上海、天津各地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设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变法维新运动在全国逐渐高涨起来。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时局更加危急。
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颁发了一系列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方面推行新政的谕旨。
维新派企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逐步在中国推行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统治的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
宣传转到政治实践。
戊戌维新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变革社会制度的运动,而且是近百年来一系列改造和变革社会的伟大开端。
戊戌维新同以往自发的农民运动不同,它是奠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之上,适应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代表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政治、经济要求的改革运动。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的紧迫感、责任感,催促着一切爱国的中国人、社会集团、社会阶级和阶层,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做出自己的抉择,投入改造中国的运动。
尽管在19世纪末中国民族新工业尚很薄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处于形成的过程中,刻不容缓的时代紧迫感却敦促着这个阶级的代表人物尽早地袍笏登场,演出维新、变革、图存的壮烈场面。
戊戌维新运动虽带有早熟、不够完满等等特点,它作为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代替帝国主义及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来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确是破天荒的事,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上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戊戌变法不久便从顶峰跌入谷底,作为变法的主持人光绪帝被黜,变法策划人康有为流亡,沦为保皇派。
尽管康有为为中国选择了维新之路,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没有选择康有为。
改良派用自己的失败为革命准备了基础和前提。
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内反清情绪日益剧增,革命声势高涨,革命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时代的中心。
如果说19世纪最后几年的象征是康有为,那么20世纪初则是孙中山的时代。
20世纪初,民族矛盾的激化促使大批知识分子由爱国走向革命,其中包括原来参加维新运动的章太炎、杨笃生等人也都投身到革命的旗帜下。
在这个潮流的影响下,相继产生了一批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如华兴会、光复会等,并造就了一批有影响的领袖人物。
1905年8月成立的同盟会汇集了新团体和新人物的精华,形成了成熟的具有全国规模的领导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政党,其理论体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正式公之于众,并扩大武装起义和开展思想战线上的斗争,标志着革命的成熟而有了胜利的希望。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
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
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也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唱了挽歌。
袁世凯攫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逐渐把辛亥革命的成果抛到脑后,形成了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局面。
军阀混战,政治失序,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中国近代历史自鸦片战争以来向下沉沦的局面,这时候到了谷底。
辛亥革命的最后的失败有其深刻的原因:.首先,革命党人没有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同盟会反满、反君主政体,却放过了主要敌人,因此在清帝退位后,就失去前进的目标。
他们不敢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正面斗争,幻想以妥协和退让来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同情与支持,结果革命却被外国资本主义所绞杀。
他们只关注建立“共和”政权,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结果让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其次,革命派没有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
中国同盟会,从成立时起,思想上就缺乏统一信仰,组织上也不够巩固。
这样的政党,不可能领导革命走向胜利。
第三,辛亥革命没有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
他们利用会党、新军,却不发动广大农民,在革命的高潮时期,甚至镇压农民的反封建斗争。
因此,说到底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土地问题。
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帮助贫苦农民解决土地问题,才能调动起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
党成立之后不久,就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列入党的行动纲领。
1927年8月党的“八七会议”,不仅决定武装斗争,而且决定同时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并对土地革命的若干政策作了规定。
然而,要彻底解决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必须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和农村实际的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在这方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对党的土地革命路线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改良派与革命派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两对基本矛盾中派生出来的两个不同的政治派别。
他们之间的分歧反映了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在改革方式和道路上的不同,但双方都在为沉沦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都要求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建立近化的制度、国家和社会,因而又具有一致性。
(1)改良派与革命派是在统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他们的主张和要求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要求。
(2)改良派与革命派同时以“救亡图存”为出发点,反帝是他们共同的旗帜,但对帝国主义都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3)改良派与革命派都取法与西方,向西方学习。
(4)改良派与革命派都希望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反封建是二者的奋斗目标。
但是,历史的潮流不容逆转,最终由于清政府的倒行逆施将改良派派推上了革命道路,使两大运动走向合流,并因此完成了结束清王朝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