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培训需求分析
• 二、现代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
(一)胜任力素质模型
⒈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的内涵 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指承担某一 特定的职位角色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要素的总和,即 针对该职位表现优异者要求结合起来的胜任特征结 构。
可以在短时间内调查大量人员,节省时间,成本低 优点: 在信息搜集过程中可以使得被访者回答问题更自然 信息搜集者容易对数据资料进行归纳、汇总、整理、分析
问卷制作者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去仔细研究和编制问卷 回答问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被调查者表达意见的自由,使得 缺点: 员工的培训需求信息不够具体 问卷的回收率可能很低,有些答案不符合要求,或者前后矛盾, 不利于对培训需求的分析
优化主要工作内 容、执行标准和绩效 考核 对岗位的工作进 行优化和整理,然后 确定每项工作应达到 的标准和员工的绩效 考核,最后根据优化 后的结果和现状的差 距,寻找出差距出现 的原因,整理需要培 训的方面及内容。
明确胜任任 务所需要的知识、 技术和能力 获取有关工 作所必备的基本 技能和认知能力 的信息,这对决 定参与培训事前 应具备的知识、 技术和能力及潜 能等前提条件是 至关重要的。
•
二、面谈法
由分析人员分别访问员工本人或其主管人员,以 了解工作说明中原来填写的各项目的正确性,或对原 填写事项有所疑问,以面谈方式加以澄清的方法。
面谈法的工作灵活,所需要的信息可以直接得到 优点: 容易得到员工的支持和配合 有利于观察当事人的感受,发现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方法
(二)面谈的实施
⒈ 与面谈对象建立融洽关系,营造良好氛围; ⒉ 设计合适的开场白,主要由面谈者介绍面谈的目 的、程序并对受访者表示欢迎; ⒊ 提问受访者并对受访者的回答予以回应; ⒋ 使用亲切的结束语,主要包括:感谢受访者花了 宝贵的时间进行面谈;概括一下面谈的要点;可视 情况请受访者做最后的评论;握手告别。
• 二、培训需求分析的作用
(一)作为企业培训的首要环节 (二)决定培训价值与成本 (三)明确员工与岗位、部门、组织要求的差距 (四)建立基本的培训分析体系 (五)有利于促进企业各方达成共识,获得企业各方 的协助
• 三、培训需求分析的流程
采用关键事件分析法,应注意:
⒈ 关键事件应具有岗位代表性; ⒉ 关键事件的数量应足以说明问题,事件数目不能 太少; ⒊ 关键事件的表述言简意赅,清晰、准确; ⒋ 对关键事件的调查次数不宜太少; ⒌ 调查的期限不宜过短; ⒍ 正反两方面的事件要兼顾,不得偏颇。
⒉引入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必要性
该模型与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相比较,弥补 Goldstein 模型在任务分析方面的缺点,使培训更 加具有操作性。它更详细地描述了员工工作所需的 行为,分析员工现有素质特征,同时发现员工在工 作中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部分,增强了培训需 求分析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关键事件分析法的操作步骤:
⒈ 识别岗位关键事件。运用关键事件分析法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其重点 是对岗位关键事 件的识别,这对调查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⒉ 识别关键事件后,调查者应记录以下信息和资料: (1)导致该关键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导致该事件发生的直接和间接原因是什么? (3)关键事件的发生过程和背景是什么? (4)员工在关键事件中的行为表现是什么? (5)关键事件发生后的结果如何? (6)员工控制和把握关键事件的能力如何? ⒊ 将上述各项信息资料详细记录后,可以对这些信息资料作出分类,并 归纳总结出该岗位的主要特征、具体控制要求和员工的工作表现情况。
(三)面谈的结束
⒈ 面谈结束后,要及时对面谈记录作出整理,没 有面谈记录的,要及时补录; ⒉ 撰写面谈报告; ⒊ 要总结自己在此次面谈中的得失,发扬优势, 改正不足,以期下次面谈做得更好。
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来测量 被试有关的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 优点:
⒈ 对测验人员进行训练,使其熟悉测验手册的内容, 对指导语和施测程序有详细的了解; ⒉ 准备好所有测验用的材料,选择适当的环境,严 格按照测验手册的规定包括指导语、时间限制等进 行施测。 ⒊ 测验的形式应符合研究对象的特点,如对年幼儿 童采用个别施测较为恰当; ⒋ 为保证测验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不得随意泄露测 验内容及结果。
培训需求沟通 培训需求的收集与汇总 培训需求分类 确定培训需求的结果 设计培训内容、形式和方法
第二节 培训需求信息的搜集方法
• 一、观察法 • 二、面谈法 • 三、测验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五、关键事件法
• 一、观察法
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 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 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通过观察直接获得资料,比较真实 优点: 具有及时性,能捕捉到正在发生的现象 能获得生动的资料 ,并搜集到一些无法言表的材料 观察员需要具备熟练的观察技巧 缺点: 观察员只能在观察到的环境中搜集资料 被观察的员工的行为方式或因被观察而受到影响
• 五、关键事件法
关键事件法是由上级主管者纪录员工平时工作中的关键事件, 在预定的时间,通常是半年或一年之后,利用积累的纪录,由主 管者与被测评者讨论相关事件,为测评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
优点: 易于分析和总结,可以分清楚是培训需求还是管理需求 缺点: 时间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容易导致以偏概全
第三节
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 一、传统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
(一)三要素分析模型
1.组织分析 组织目标分析 组织的资源分析 组织的战略变动
2.员工分析
评估员工个人绩效 寻找差距 寻找差距的原因 整合来自组织、任务 和个人分析的信息 内部原因(动机 不足、知识、技 能和能力不足) 外部原因 (设备问题、 条件差) 选择干预措施
量表编制十分严谨,测验结果准确可靠 定量化程度很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测容易控制,结果处理方便 可以根据需要,在已标准化或修订过的测验量表中加以选 择,而不用自己编制,方便省力 量表一般建有常模,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 一、测验法
缺点:
难以进行定性分析 难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难以排除非人为因素的影响
(二)观察法的实施阶段
1.在部门主管的协助下,对观察对象的工作进行观察; 2.严格执行既定观察计划的内容,检查最初的任务或问题清单, 确保每一项都已经被回答或确认; 3.在观察中,要适时准确地做记录。特别要注意的是,记录要 客观,不能掺入记录者的个人情绪、意愿等感情色彩。 4.进行面谈 (1)根据观察情况,最好再选择一个主管或有经验的员工进 行面谈,因为他们了解工作的整体情况以及各项工作任务是 如何配合起来的; (2)确保所选择的面谈对象具有代表性。
• 四、问卷调查法
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 访问者将所要研究的问题编制成问题表格,以当面作答 或者追踪访问方式由访问者代为填答,从而了解被访员 工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所以又称问题表格 法。
(二)绩效分析模型
⒈绩效分析模型的优缺点: 较好地弥补了Goldstein的三要素分析模型在 人员分析方面操作性不强的缺陷,但仍未充分地 关注企业战略对培训需求的影响。
⒉基于绩效分析模型的员工培训需求分析步骤 ⒈ 评价员工或组织的当前 绩效水平 ⒉ 明确实际工作结果与期 望工作目标的差距 ⒊ 具体分产生问题(差距) 的原因,通过培训解决此问 题
(一)问卷制作
⒈ ⒉ ⒊ ⒋ ⒌ ⒍
问卷的设计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根据调研目的,确定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确定问题的内容,即问题的设计和选择; 决定措辞; 确定问题的顺序; 问卷的测试与检查; 审批、定稿。
(二)培训调查人员
按照统计要求,培训调查人员,把一些调查要 求、具体操作方式,告诉每一个调查人员。
L/O/G/O
第二章
培训需求分析
明德尚行,学贯中西
学习重点
了解培训需求分析概述
学习培训需求信息的搜集方法
掌握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了解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果及其应用
第一节 培训需求分析概述 • 一、培训需求分析的概念
企业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企业规划与设计培训活动 之前,根据企业战略发展和组织绩效的需要,由培 训部门、直线经理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对员工的 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的差距进行鉴别和分析,以确 定是否需要培训,从而确定培训内容和方式的活动 过程。
在行为和特质上将员工与 其某种理想状态进行比较
图2-2 员工分析绩效评估模型
3.任务分析
实务指南2-8 任务分析的流程
确定需要并 分析工作岗位 工作分析是 对一项工作进行 系统的分析,了 解主要的工作内 容、工作人员的 要求及工作岗位 在工作架构中所 处的位臵。
表2-1 培训需求信息搜集方法比较
信息搜集 方法 受训者的 管理层的 所需时间 所需成本 可用数量 参与程度 参与程度 指标衡量
观察法 面谈法
测验法 问卷调查法
中 高
高 高
低 低
低 高
高 高
高 中
高 高
高 中
中 中
高 高
关键事件法
高
低
中
低
高
最大缺点是费时 缺点: 搜集到的资料不易于进行量化,分析起来难度大 对信息搜集员的访谈技术要求比较高
(一)面谈的准备
⒈ 安排面谈的时间、地点、布臵环境,力求让受访 者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把真实的想法表达清楚; ⒉ 明确面谈的目的和收集信息的类型; ⒊ 提前通知相关人员,包括面谈者以及受访者; ⒋ 了解受访者的相关情况和背景资料; ⒌ 提前准备面谈中将提出的问题并确定开场白、提 问方式。
(一)测验法的实施步骤
⒈ 按实施测验手册要求进行测验; ⒉ 适当选择实施测验的时间与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