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集体备课记录表

集体备课记录表

2.利用自制的投影片、课件等引导学生针对讨论题进行充分的讨论,通过对比、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备注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本课题分析
本课题开始带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这个过程分为两步走,首先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进一步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的引入还是从简单的宏观物理变化现象着手,首先就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水的蒸发、凝结和挥发)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由此引起的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略做勾勒,在点出前述问题答案的同时,引出一段对前述现象的具体解释,这段解释既有将古人的物质由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具体化的作用,又有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运动规律解释宏观现象的示范作用。
集体备课记录表
参课组:广州市荔湾中学化学科初三级组长:杨素玉
参加人员:谢月洁、杨素玉、许瑞琼备课时间:201教学策略探究
主讲人
杨素玉
一、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接着利用前面所学知识设计了两个讨论题,将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建议如下:
1.补充一些能用分子或分子运动解释的日常现象,启发学生发挥想像力,引导他们在观察某一物体及其变化现象时,联想到组成它们的分子(或粒子)的存在状态及其运动和变化情况。如一定体积的乙醇和水混合后,其总体积小于二者原体积之和。对此应联想到乙醇和水的分子大小不同,分子间有空隙,当两者混合时,分子运动使有些空隙被挤占了,如同1 L黄豆与1 L小米混合,其总体积必然小于2 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