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技术学名著

教育技术学名著

10本美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名著1.《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2.《教学技术学:过去、现在和未来》3.《教学技术:定义、术语和范畴》即94定义4.《教学设计原理》5.《教育媒体与学习技术》Henich6.《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教学理论的新范式》Reigurth7.《教育技术学名著选读》8.《教学设计与技术的趋势与问题》9.《教育技术学基础》10.《教育媒体与技术年鉴2002》11.《教学技术经典文献》伊利12. AnglinCritical Issues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是由美国密苏里大学信息科学与学习技术学院终身教授大卫·詹纳森(David Jonassen)博士担纲主编,由来自以美国为主的世界10多个国家的近百位顶尖教育技术学家主笔的大型手册,它于1996年由迈克米兰出版公司(Macmillan Publishers)首次出版。

后来,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获得了电子版本的有限传播权,AECT的所有会员都可以在线浏览AECT网站上的电子版。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一版共分7篇、42章、1245页。

此书极具权威性、系统性。

本书作者队伍阵容整齐。

全部是世界一流的专家,权威人士独到地见解、宽广的视野、丰富地实践经验使得本书领先的地位得以奠定。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的钟爱就是明证,世界许多国家已经有了十多种文字的版本,这个对于年轻的教育技术学领域是并不多见的。

全书系统性强,基本含盖了教育技术学的最主要的领域,从基本理论,到各个分支,到不同应用领域。

研究手法独到,文笔深入浅出。

开卷第一章,你就会被作者关于教育技术学先驱人物和早期历史的分析评论所吸引,从字里行间,你能体会到作者的研究功力,特别是研究手法的独创性。

尽管是非常专业的书籍,但是作者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深奥的学术性,相反也照顾了读者面。

总体评价:美国教育技术学名著排行第一。

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生、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籍之第一本。

《教学技术学:过去、现在和未来》1996年出版发行,主编Anglin安格林教授是美国肯塔基Kentucky 大学教育学院的资深教授,1999-2000年担任教学开发系的系主任,曾担任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研究与理论部的主席。

他所主编的本书荣获James W. Brown 出版奖和AECT的DID 杰出著作奖。

该是美国大学最经常被采用的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材之一。

一直是亚马逊AMAZON网站教育技术学图书销售排行第一。

有52位世界顶级专家执笔撰写。

这里介绍的是该书的第二版,主要的目标读者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全书共分6个部分,38章。

第一部分领域:历史与回顾2章第二部分主要问题8章第三部分教学开发11章第四部分艺术状态、应用及未来展望7章第五部分研究与评价9章第六部分认证与专业发展3章基本评价:作为美国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教材,本书几乎涉及了领域内的各个分支。

《教学技术:定义、术语和范畴》《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一书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组织了全美上百位教育技术专家,历时五年之久,经过数次讨论,几次易稿,最后根据专家讨论的结果,由Richey和Seels持笔形成。

本书代表了美国教育技术学界对教育技术的最主流的理解,此书给出的教育技术的定义代表了绝大多数美国教育技术专家的观点,定义一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影响。

定义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被广为接受。

成为最权威的一个定义。

鉴于此书产生的影响,虽然发表没有几年,但是已经可以进入教育技术学经典名著的行列,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的必读书目。

《教学设计原理》本书由R.M.加涅L.J.布里格斯著;皮连生教授等人翻译成中文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共分4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接着第二章勾画出了始于教学目标识别到教学评价告终的教学设计9阶段轮廓。

第二部分描述了主要学习结果类型,包括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阐明了适用于习得这些技能的条件并指出了这些条件对教学设计的含义。

这一部分还论述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学生间的这些差异怎样影响教学计划。

第三部分包括七至十三章,直接和深入地论述了教学设计的步骤。

首先论述了教学目标、目标的分析和分类。

接着为了确定合乎需要的教学顺序,为了导出单节课的教学事件,为了将这些事件与适当的媒体的选择相联系,这一部分还鉴别出了教学步骤。

最后,第十三章描述了通过运用标准参照和常模参照测量评估学生的成绩的方法。

第四部分的总课题是教学的传输系统,其中包括设计的产品和原理在集体教学和各种个别化教学中的运用。

最后一章和第十六章论述评价教学计划的方法。

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从一开始的关于教学设计的几个基本假设出发,基于加涅的学习的条件学说和累计学习理论,提出了一整套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

在加涅之前,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就已经很多,但是只是一些教学设计的模型,没有任何人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做到了这一点。

加涅构建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至今尚没有人能够超越。

最近的教学设计的一些理论成果,比如Merrill和瑞格卢斯等人的工作都只是对加涅的学说的一种扩展,而不是完全的超越他。

《教育媒体与学习技术》本书完整地介绍了媒体格式,及其如何被整合到课堂教学之中。

正文展示媒体(传统媒体和计算机)如何应用于日常课堂活动。

为课程计划和材料评价定义特性化模板,使学生能够开发专业文档集。

文档集内容与ISTE和NETS-T标准关联,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各章内容。

本书目的是帮助教师把媒体和技术结合到教学工具中,并指引学生如何利用这些教学工具学习。

本书适用于教育技术专业中的计算机教学、教学媒体和技术课程。

配合本书有/heinich 教学站点,其内容扩充了书中正文并与之共同建立一种完整媒体包。

作者Robert Heinich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教授,Michael Molenda是该系副教授,James D. Russell 是美国普渡大学教育技术学教授,Sharon E. Smaldino是美国北艾奥瓦大学教育技术学教授。

但是本书虽然已经到了第七版,但是从目前来看,这本书的结构是典型的媒体菜单和技术手册形式的。

这可能和印地安娜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的学术传统有关。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目前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决不仅限于此。

这本书对教育技术的实践人员是很有用的,但是对教育技术学的专业研究人员来说,意义有多大是值得怀疑的。

因此在能不能作为经典名著的问题上存在着争论。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教学理论的新范式(第2卷)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内容简介《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第2卷):教学理论的新范式》由美国当代著名教学设计专家查尔斯·M.赖格卢斯(Charles M.Reigeluth)主编,收录了世界教育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于20世纪末创造的新教学理论和设计模型,展现了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技术学、文化研究、脑科学、哲学、系统科学以及管理学等在内的教学设计专业的广泛基础,深刻揭示了信息时代教学理论范式的转向和理据,并借助新颖可读和极富启发性的方式,引导读者理解和掌握促进学习者在认知、情感与心因运动等领域有效发展的理念、策略及方法。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第2卷):教学理论的新范式》是国际教学设计领域里程碑式的学术经典,对系统把握学习与教学研究的国际前沿,以及运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教育变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教学理论的新范式(第2卷)》出版Charles M. Reigeluth主编,裴新宁、郑太年、赵健主译Reigeluth教授在教学设计领域声名卓著,他1983、1999、2009年先后主编了三卷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在美国学界被称为教学设计的绿皮书。

我们翻译的1999年的这本的主题是面向信息时代的教学理论与设计。

该书汇集了世界教育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于20世纪末创造的新教学理论和设计模型,展现了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技术学、文化研究、脑科学、哲学、系统科学以及管理学等在内的教学设计专业的广泛基础,深刻揭示了信息时代教学理论范式的转向和理据,并借助新颖可读和极富启发性的方式,引导读者理解和掌握促进学习者在认知、情感与心因运动等领域有效发展的理念、策略及方法。

本书是国际教学设计领域里程碑式的学术经典,对系统把握学习与教学研究的国际前沿,以及运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教育变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书中所及教学理论与模型,在今天仍是教育实践领域最富生命力的主题。

此书体量浩大,中文版88.5万字,近千页,从翻译到出版历经六年时间。

此刻,手捧巨著,感慨万千。

惟愿有更多的同道中人一同分享书中的智慧、激情与爱!附:1. 译后记 2. Reigeluth中文版赠言 3.目录译后记这部书的翻译工作始于2005年秋季的博士生课程。

我们携翻译《21世纪人类学习革命》丛书的余勇和豪情,立志在成功引介有关学习的国际前沿研究成果和理念之后,再向国内学界推出教学设计领域的国际经典作品。

孰料一去数年,这部煌煌巨著的翻译工作至今方才完成,回头看看,几近要感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了。

乃至到了最后,在几经延迟、几经倦怠之后,我们依然抱着臻美的决心,努力不留缺憾,而后收手译事。

学术之发展,根基在于对学界已有成果——至少是经典作品——之研读与批判,唯此,方可知晓学术动态、体会研究方法,避免重复研究与无效辛劳,避免落入井底而观天。

研读过程本身也是同他人一起界定和探索问题的过程,以此为基础的知识探索,就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和学界同仁一道,形成学术共同体,推进学术的进步。

学术之发展,动力在于在学术中人孜孜以求、不断进步与创新,哪怕只是质疑观点,或增加一点点新的见解,或将研究本地化或刷新,或于有疑处进行证实或证伪,只要是基于证据的,就能有价值,只要持续地积跬步,也可成千里。

对于教育而言,实践问题之解决,实践方略之革新,有了这些扎实的研究作为基础,进步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我们希望本书的译介,能够为我国教学设计领域的研究发展与实践创新奠定更为坚实的根基,这也是本套丛书的主旨所在。

书中呈现了众多教学理论的理论主张与设计方案,这些多样化的、相互尊重的路径汇集到一起,构筑了编者赖格卢斯等人所界定的信息时代的教学范式和学校教育范式:一种基于目标达成的、注重定制的、注重学生探究与建构的范式。

此书之后,赖格卢斯再谱华章,编就《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第3册):构筑共同知识基础》作为教学设计领域由“多”而“一”的框架,写成《大胆的教育变革——信息时代的学校范式》作为学校教育范式变革的宣言。

他老而弥坚,堪为我们这些后辈的楷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