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
学校教育的空间问题是一个极易被忽视的问题,然而空间对人的发展却有极大的作用,虽不是像“环境决定论”那般极端,但也不能忽视。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研究并不深入,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有利于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学校即社会”的理念。
从人类社会看,人类诞生以后,一直过着群居生活,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开始制造工具,征服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于是人类能够个别或几人一起完成生存需要。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的主体性逐步凸显。
从最初的群居到家庭的诞生,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转变,人类凸显了个体性,但仍离不开群体。
可见,从人类的最初就伴随着个体与群体的矛盾。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始终伴随着这一问题。
在中国,有积极入世的儒家,有消极遁世的道家,有人愿做济世者,有人甘当隐士真人;在西方,也有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争论。
在马克思看来,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需要个人,个人与社会相辅相成,贯穿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的这种状态反映在人的心理上就是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生存空间:社会的向心空间和社会的离心空间。
根据《易经》“天人合一”的思维,我们很容易想到地球的向心力与离心力,不仅自然界就是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
社会的向心空间是指人天然具有社会的属性,愿意跟许多人聚在一起,大家相互交往,有一种交往的倾向与欲望,希望获得丰富的环境刺激的空间,如公共场合、广场、休息室、咖啡?^等,以此获得对空间的公共性的满足。
社会的离心空间是指人们彼此
分开,减少相互交往的空间,希望获得一种独处的别样情趣,如办公室、宿舍、图书馆,以此来获得对空间的私密性的满足。
两种不同性质的空间是人们对不同空间的需求,从对待思维上看,两种空间相互转化、相互依存,处于变动不居之中,因人而异。
中国古人有家国同构的提法,国是大“家”,家是小“国”。
社会的向心和离心空间体现在学校上便是学校教育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
一、学校教育空间的公共性
范国睿在《教育生态学》中将“公共性”界定为“人们具有对公共活动、相互交往以及共同使用空间的需求特性”。
这一定义指出了公共性源于人类的社会性与交往的需求性。
马克思指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
这种社会性体现在人对空间的需求上就是公共性。
此外,当代学者哈贝马斯通过他的交往理论也向人们指明了人是需要交往的,以此来获得一种满足。
社会生态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的空间环境上,它可以促使人们沟通信息、思想和情感,从而满足人们的社会性心理发展的需要。
学校的空间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场所,理应发挥在这方面的优势。
要在建筑环境及其布局上体现出或发挥出教育的意义,当然首先是满足心理的需求,然后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的意义。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Freedman,J.R..)所说:“应在建筑物内外设计一些大家都能看到和共同使用的共享空间,以作为人们生活空间的一部分。
当这一计划实现时,共享空间就会变得更加安全,有更多的人在这些空间活动。
大
家都有一种社会感,城市生活也变得更加人道和愉快。
”[1]学校教育空间之所以特殊,应该在于他的一种教育作用与潜在影响,既要满足学生的交往需求,迅速社会化,又要考虑到如何将潜课程渗入到学校教育空间去,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青少年,他们天性活泼,喜欢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操场看起来似乎比课堂更具魅力,他们渴望一种活动,在活动中跟大家交往,得到锻炼和成长。
从这种意义上讲,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或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需要在一种教育空间中才可以成为可能。
学校的教育空间如何布局,如何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建筑环境及布局应考虑到儿童和青少年对公共空间的需求,配备相应的公共空间,如公共草地、体育场、运动场、文化活动中心等,为学生也为教师提供可以进行相互交往、进行相互交流的场所。
儿童和青少年在这种公共空间中有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性。
他们在共同的实验或读书活动中,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而且能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在这情况下差异学习才成为可能。
此外,还可以培养协作精神,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增强团队、集体意识。
教育只有在这些细节上下功夫,才能显出教育的真义,凸显教育的境界。
从学校教育空间的公共性这一角度来考虑我们的现实情况,我们看到,学校空间的公共性的魅力还是不够大,在全国掀起的“超女”现象,参加报名的大多是儿童和青少年,学校教育的空间对他们来说已经太熟悉了,每天都生活其中难免熟视无睹,以致生厌,于是他们选择了社会,过早地“社会化”了。
这可能也是对我们教育的一种讽刺吧。
或许我们该考
虑如何完善我们的教育空间,如何通过各式各样的交往活动来凸显空间的公共性魅力。
陶行知先生多少年以前提出的“学校即社会”,建设一个“小社会”,满足学生对公共性空间需求的愿望到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实现。
二、学校教育空间的私密性
关于私密性,斯蒂尔曾指出:“当人们抱怨没有足够的私密性时,他们通常是说,他们无法控制他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因为:(1)他们无法控制谁、在什么时候会与他们接触;(2)他们不能阻止偶然听到的谈话;(3)他们不能阻止别人看到自己。
因此,私密性是控制发出和接受视、听信号数量和质量的需要。
”[2]可见,私密性是指个人或人群有限制自身与他人交换一定质与量的信息的需求。
这种私密性体现在人对空间的需求上,就是希望获得一定的独享的空间。
根据人类生态学的研究,人的私密性的本质是独处性(solitude),对个体而言就是甘于孤独,独处,自我封闭,免受人干扰。
而独处的原因的表现形式多样,大体包括:亲密(intimate),即群体内成员彼此保持亲近感,以排斥外在于群体的人,免受其干扰,就是保持群体内的认同感;匿名(anonymity),即隐姓埋名,不愿别人知道自己的事情,免被别人窥探,不愿抛头露面,比如用自己的笔名等;保留(reserve),即对自己的事情避而不谈,加以隐瞒或保留。
个体之所以需要独处,是因为通过独处,人的这种私密性会发挥一定的功能,从而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这种私密性的功能有以下几种:主体功能,即个体自主自治,个体拥有自我安全感,有充分维护个人行为的自由,可以自主支配环境;宣泄功能,即个体可以将自己的感情释放,寻求放松,
避免出问题;反省功能,即个体可以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思考,反省自己的行为;自闭功能,即个体有权限制与他人的交流,隔绝外界的干扰。
独处需要有空间发挥这些功能,而当学校教育的空间无法满足这些需要时,他们只能另寻途径,这也就不难理解虚拟空间的大行于世,大量青少年沉溺其中。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2、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
3、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
——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