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应该分为两方面来说首先是降水时间上我国处在季风地区夏秋时节降水多冬春时节降水少所以时间上旧分布不均空间上来自太平洋上的潮湿气流可以增加我国的降水但是我国的山川较多阻碍了暖湿气流的北上以致于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降水的分布不均其次是与各个河流的汛期有关我国一般春夏时各个流域的水量会增大还有就是相对与北方来说南方流域的水资源较为丰富所以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一、水资源现状河北自古就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地区。
据史料记载,在1949解放以前的580年中平均每3年就要遭受4次洪灾或旱灾;平均每20年发生淹没100个州县以上的大水;平均每30年发生一次受灾面积占耕地一半左右的大旱。
1946年以后,河北灾害转为主要以旱灾为主。
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基本上年年有旱灾,农作物受灾面积也由最初的1000万亩增加到现在2000的多万亩。
河北省七大水系多发源于境外,由于发源地内蒙古、山西、河南、北京等均为缺水地区,其在上游修建水库以及蓄水工程,造成我省入境水量减少,年入境量由20世纪50年代的99.8亿立方米减少到90年代的30亿立方米,而如今地表河流除拒马河以外其它的是“有河皆枯,有水皆污”的危机局面。
于是人们把眼光瞄向了地下水。
大规模的开凿机井取水从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
但是我们的开采是“入不敷出”的盲目开采,从而使地下水位由最初的几米、十几米、几十米下降到现在的100多米。
在过去的20多年河北累计超采地下水超过1000亿立方米,为全国之最,而且其中有很难补给的深层后备水源。
沿海的沧州、唐山因地下水位的下降已被海水侵入。
针对目前的情况,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我省中东部平原深层地下水有可能在20年后被采光。
如今的燕赵大地因为缺乏水分的滋润而变的“满目疮痍”,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河北省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二、相关因素分析(一)、自然因素第一,气候方面的影响。
河北大部分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大约有530毫米。
但是关键在于其时间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七月份左右即所谓的“汛期”,而其它时间的降水量却是微乎其微的,河北境内虽然河渠众多,但却是用水时枯,而夏季雨水充沛的时候大量的雨水则顺着通畅的河道白白流入海洋。
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原因我省的降水量日益减少,特别是从1997年开始,我省已经连续6年干旱。
今年入冬以来,我省基本上没有降水,去年12月至今年2月底,全省平均降水只有10.2毫米,形势越来越严重。
第二,地理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河北中东部基本为平坦的大平原,而西部却是高耸的太行山脉,河流从2000余米高度陡然而下,巨大的落差使得水流湍急,每年的七月份左右汛期时,水流强度更是令人望而却步,极大的增加了蓄水的难度;另一方面,河北环绕京津,境内又有京九、京广、京沪等重要干线及华北油田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在防洪上以大局为重。
两方面的因素使得每年大量的水资源白白流入海洋,而我们的水库蓄水量却严重不足,还要随时准备向京津供水。
(二)、社会因素第一,客观因素(人口增多、经济发展所导致)。
河北人口数量已达6744万,位居全国第六。
大量的人口直接或间接的加大了用水的压力,人口多直接的生活用水必然增加,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庞大的人口自然增加对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压力,使得人们千方百计的高强度使用耕地,农业用水急剧增加,而且在此过程中又有围湖造田、填渠造田的行为,进一步破坏土表水资源,使得形势“雪上加霜”。
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位居上游,经济增长率也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
但是,工农业多是传统的生产方式,耗水量大,从而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来支持经济的发展,且需求量日益增多。
第二,主观因素。
首先,人们缺乏节水意识,无节制、无计划的用水造成了水的大量浪费:作为用水大户的农业每年的用水量占河北总用水量的75%,据相关资料及笔者的观察,河北农业如今基本上是大水漫灌型用水,此种方式用水使水大部分蒸发、下渗浪费掉,而地方各政府部门只是一味的鼓励支持打井抗旱,仅考虑“开源”,忽视了“节流”。
工业用水我省主要是以黑色金属铸造、制药、纺织等高耗水的生产部门为主,对水的利用率低且容易污染,总而言之人们缺乏节水意识。
在人们意识中一直对水资源就像空气、土地一等自然资源一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以及无偿使用的认识是造成此种后果的根本原因,从而出现“共有地的悲剧”〔1〕。
人们对水资源主体认识不清楚和对水权概念的模糊是人们出现这种心理的原因。
现实中人们习惯于谁先抢到就是谁的“先占”原则,打比方说,一个人自己出资打了一口井,在他的概念中这井里的水理所应当“是我的,别人如果使用那是用的我的水”。
实际上这也体现了水资源具有分离性的特点,即所有权和使用权属于不同的主体。
实际中所有权属于国家,而那个人只是享有使用权。
对于这种分离性,如果有完善的法制规范约束则能良性发展,反之,则极易产生其外部不经济。
其次,水资源的大量污染。
水资源的大量污染其实就是另样的浪费。
不仅原直接污染的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被污染,而且其在被排入湖泊、河流或下渗地下时,又污染了其它大量水源。
我过南方城市因水污染导致缺少量占这些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三、相关法制措施及法理思考法的作用亦即法的职能泛指法对人们的行为及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影响。
鉴于河北目前状况,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水环境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作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要发挥法的指引、教育、强制等作用,即要实现“依法治水”。
一、针对自然因素法制思考及建议(一)、气候因素分析及建议可以说,当今以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类的科学技术是不能够解决降水量少和时空分布不均这个气候问题的,而像人工降水这种在短时间内影响天气从而引起降水的方式并不能大范围的实行,且又受众多条件、因素的制约,并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计。
那么有什么行之有效的办法呢?河北省以前的降水量是可以基本满足同时期社会需要的,而如今造成这种局面除了受全球气候影响外,主要还有人们对环境的破坏特别是对森林的过度砍伐的因素。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和保护水土的作用。
森林能调节所在地区的小气候,使所在地区的降水、湿度适宜人类生活。
其发达的根系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广大的叶面积通过蒸腾作用使其排入大气,从而增加所在地降水量。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西亚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的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因此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
〔2〕专家认为如果河北森林覆盖率达到60—70%,基本上可实现年年风调雨顺。
因而,如今河北省必须遏止耕地的日益扩大,而是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考虑到现实可操作的困难性,则必须提供相关法律支持。
但笔者认为问题真正关节所在却是在执法上。
众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已于1984年通过实施,还有1986年林业部发布的《中华人们共和国森林法事实细则》,河北省也有具体的法规例如刚实施的《河北省木材经营加工和运输管理办法》等,立法可谓基本完善。
但具体落实到地方却大打折扣了。
有些地方只是麻木的植树,树只要栽到坑里就行,以后就“生死由命”了,任务却还是“圆满”的完成了!树年年种却不见多甚至是年年少。
对此,要训练出高素质的植树队伍,省市政府必须派专员对下属地方进行长期监督,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此外,基于人们特别是农村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够,地方各政府要大力进行宣传,采用电视播放、放电影、演讲、文艺表演等方式结合现实灵活的进行。
(二)、关于水权分配及补偿机制(同周边省市之间)浅析京冀争水的“拒马河”事件〔3〕以及唐山同天津因地下水引起的纠纷等问题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解决跨行政区域河流上下游间用水矛盾问题。
“拒马河”事件虽然北京做法不对,但两地间相关法律机制的不健全可以说是造成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地处京畿的河北一直以来在自身缺水的情况下还要承担京津用水的义务,为其发展做出了太慷慨的贡献。
众所周知的专供北京用水的宫厅、密云水库又有多少人知道是当年京冀两地人民合手建成的呢?而且两水库的水源均来自河北境内,为了保证供水以及水资源的质量河北牺牲很多的利益,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用水吃紧,河北完全放弃了对其每年9亿立方米的取水权,自身却花钱向黄河花钱买水喝。
1983年的引滦入津工程河北每年要向天津供水10亿立方米。
2008年奥运会举办在即,而南水北调现在是远水不解近渴,因而用水的负担又落在河北身上。
当然从大局着想是我们应该做的,但是决不是无偿的,依“利之所生,损之所归”原则,受益方或者国家必须给予补偿。
对此,必须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依据市场经济的规则建立健全水权分配和补偿机制。
水权是指水的所有权和各种利用水的权利的总称。
〔4〕姜文来先生在《水权基本理论研究》一文中提出:“水权是指在水资源席缺的条件下人们有关水权利的总和(包括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其最终可以归结为水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
”〔5〕可以说新《水法》为水权独立提供了坚实基础,为实施水权分配及补偿制度提供了法律保证。
《水法》第三条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的水库中的水,归各该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
”这取代了原《水法》水资源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的规定,因而水权的分配及补偿是不包括所有权在内的其它权利的分配。
因此可以明确争端的引起只是对其利用水的权利的一种争取,孰败孰赢所有权自始至终是归国家所有。
“水权作为一种流动的自然资源,由于具有重复使用性和多功能性,因此在水权的设置和水权的取得、行使等方面,不是强调权利的排他性和垄断性,而是强调公共性,强调水权的所有者应水利共享,水害共当。
”〔6〕《水法》第二十条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有关地区的利益,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并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
”在水权分配上,首先应该考虑公民的基本生活用水,相互协调发展;其次要遵循水源地优先、用水现状优先、用水效率优先的优先权原则;而且“必须为生态保护所需的水资源留下适量的份额,关于这点过去我们做的很不够,也由此引发更严重的生态问题。
”〔7〕《水法》第十九条规定在跨省的江河上建设水工程,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请批准前,有关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对水工程的建设是否符合流域综合规划进行审查并签署意见。
笔者认为,此种跨行政区之间的矛盾首先由各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应该报当地流域管理部门(我省基本属海河水利委员会管理)裁决,该法第二十条规定流域管理部门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
笔者认为水流域管理机构在这里发挥类似“法院—检察院”双重职能的作用,行使审查、裁判、监督的权利其应该结合全流域以及各地实际情况统筹兼顾、合理分配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