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形成特色_以同济大学为例_叶明海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形成特色_以同济大学为例_叶明海

模式探索叶明海,翟庆华,段存广: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形成特色———以同济大学为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形成特色[收稿日期] 2010-08-25[作者简介] 叶明海(1961-),男,浙江宁波人,同济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创新创业管理.———以同济大学为例叶明海1,翟庆华1,段存广2(1.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2.同济大学产业管理办公室,上海,200092)[摘要]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抓手。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关键在于形成特色和体系。

同济大学在此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包括理论教育、实践基地、孵化平台、校园文化和三区联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特色格局和体系。

[关键词] 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人才培养体系[中图分类号] G 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 (2010)05-0047-03 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讨论,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话题之一。

经济全球化使创新成为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1]中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

大学从社会的外围、边缘走向中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2]。

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具有无可替代的奠基作用。

其中,人才培养是根本,是大学发展的根基,是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否具有能够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承担中华民族振兴重任的战略问题。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意义首先,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大学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建立大学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和基本内容,能有效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积极作用。

其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其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3]。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更高水平要求,是在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再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47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年第1卷第5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根本抓手。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在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出现了毕业生社会适应性不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要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使大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

最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推动创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创业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创业不仅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改变企业的命运,也可以改变国家的命运。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创业的前提和基础,是大学生发展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现实途径。

创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正确引导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有助于缓解就业矛盾、维护稳定大局、深化高校教育模式改革,而且对于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形成特色和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纳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特色格局和体系。

同济大学在长期办学中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

同济大学探索并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确立了“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它以国家创新战略和社会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

其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

同济大学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积极探索,努力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融入已有的教育体系中。

创新能力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培养创新能力首先是培养创新的思维,而课堂是创新思维培养的主战场。

目前,学校开设了面向不同学生群体的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由学科带头人领衔开设了各专业方向的创新前沿讲座;构建起了包括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能力、体系创新实践在内的全过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多种形式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其二,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既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切入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基地。

近年来,学校累积投入超过2000万元,实施“本科教学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程和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方案,建起包括国家工科物理基地、国家工科数学基地等在内的10个教学基地。

这些创新实践基地为同济大学的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软硬件支持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

创新创业孵化是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延伸环节。

同济大学科技园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形成了以中小企业培养、科技企业孵化、科技园区建设为主体的三大板块有机互动的发展格局。

同济大学创业园依托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高新技术服务中心等企业孵化平台,在同济科技园内专门批出2000平方米场地,设立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孵化器———“同济大学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专业孵化服务。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同济分基金会充分依托同济大学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大学生科技创业精神、营造创新创业校园环境,挖掘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

此外,学校制定科技、财务、人事等一系列制度,支持创新创业活动发展。

其四,形成氛围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学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创业系列活动和创业社团组织为大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实践机会,渲染了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创新创业过程的实质,模拟社会创新创业的实际,同48模式探索叶明海,翟庆华,段存广: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形成特色———以同济大学为例济大学连续多年开展了多种形式创新创业计划竞赛活动。

多个项目获得国家和上海市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金银铜奖。

同济大学汽车、土木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学生获得的国际、国内奖项数十项。

同时,同济大学还举办创业周、创业论坛等主题活动。

同济大学以“创业者协会”和“创业者俱乐部”等社团组织为载体和依托,传承和发展大学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启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其五,形成“官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特色模式。

同济大学在“三区联动”和“产学研结合”带动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官产学研”创新创业模式,使同济大学的科技成果向应用环节转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从2003年开始,同济与杨浦共同坚持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探索以大学的知识溢出推动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模式。

2009年9月上海国际设计中心的落成确立了三区联动的国际地位,而2010年1月,杨浦区入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也使三区联动的发展模式得到充分肯定。

在事关区、校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上,区、校之间已经基本形成了融合联动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了同济与杨浦的合力作用,在促进同济的科技成果向社会转化的同时,也提升了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建设水平。

这种特色模式,突出了大学作为创新高地的知识溢出和人才溢出效应,“集群”效应已经显现。

同济大学在以其为核心的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了学科链—技术链—产业链的知识型产业生态链,集聚了近1000家设计企业,已有超过120亿的设计产业年产值。

同济的科研创新成果和培养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支撑和推动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发展。

与此同时,同济大学利用汽车和轨道交通学科优势和研发人员优势,与嘉定区共同谋划科技产业和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形成了上海国际汽车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三、结语近年来,同济大学始终将科研创新与学生培养紧密地有机结合。

一方面,高水平的教师培养高素质学生。

教师通过承担国家和地方科研任务,不断跟踪国内外学科前沿,及时将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反映到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各类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一批优秀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参与到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中来,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同时,学生的创意性成果可申请创新学分。

同济大学的大学生创业活动发展良好。

早在2001年,经济与管理学院毕业生徐建选择去甘肃定西创业,成立“定西地区金芋马铃薯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为开发定西马铃薯产业做出了贡献。

土木工程专业的刘英俊放弃了已经签约的工作单位,作为志愿者第一个报名赴西藏,在拉萨市建设局志愿服务1年后,主动要求扎根西藏。

自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同济分基金成立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更加活跃。

至2009年底,同济分基金立项资助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累计达46个,其中37个项目已成立公司,入驻位于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内的大学生创业园。

这些大学生创业企业,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在转化同济大学的科研创新成果、带动大学生就业方面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育的关键,培育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承担起民族振兴大业的创新创业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大学应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校教改的核心任务,通过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构筑培养和造就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1] 中国法制出版社.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2] 亨利·埃茨科威兹,王平聚,李平.创业型大学与创新的三螺旋模型[J].科学学研究.2009,27(4):481-488.[3] 顾明远.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J].决策探索,2010(2):55-56.4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