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浪费提倡节约
咋一说这八个字显得太平常,甚至有点土的掉到地上找不到,每个人心中早早就有这种意识,但实际上浪费却不曾减少。
从上幼儿园、小学开始就说这句话,现在很多小朋友回家都用淘米水浇花,拍张照片交给老师,意在节约用水,但是就那么一会儿,过后就忘了。
企业提倡向管理要效益,开源节流,降低成本,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很多时候公司的人员就像照相的小朋友一样应付老师,应付老板了。
应付老板的最终后果就是企业垮了,人也散了,又得自寻出路了。
浪费与细节执行是有关联的,而且密不可分。
要想堵住浪费的漏洞,降低成本,创造更高的效益就得从细节抓起,而且要做到坚决执行。
那么从哪里入手呢?
减少浪费,提倡节约要多方面入手。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说一下。
首先,是工艺技术控制。
工艺技术我把它分为绝对工艺与工艺过程控制。
我这所说的绝对工艺就是工艺配方,是用是否能够生产出更好质量的产品来衡量的,工艺过程控制是靠产品的稳定性来衡量的。
一匹或几批产品中有些产品质量过硬,就证明工艺没问题,只是过程的控制出现偏差才造成产品质量的不稳定。
人员素质不够高,技术不过硬,或者夹杂违章,或者带着情绪,一味地追求数量,设备设施技术参数不能够保证,温度湿度过高或过低,操作规程存在缺陷等都会使过程控制出现问题,过程有问题,质量就有问题,相应的麻烦也就来了,废品如何处理,往哪里存放,安排哪些人处理,这些人产生的费用怎么办,是报废还是回加,回加上之后会不会又造成了产品质量问题,客户使用时出现质量问题后的处理,其他相关费用的增加等等,而且极易造成浪费的恶性循环。
永盛橡胶厂,以前在大王延集的时候工艺落后,设备落后,挤出车间内,在胶车上加热的胶,或者在挤出机挤出时容易熟胶,尤其是给钢丝圈车间生产的胶条,更容易熟胶,没加工成轮胎之前胶熟了就是废品了,很难再掺进去利用,即使加工了掺进去了,它也不会跟好胶有机的结合到一块去,做成轮胎后当这点熟胶不能够承受气压时就会漏气或者爆胎。
刘占一就为了挤出车间这一点,从生产飞机轮胎的长城轮胎厂聘请技师,一个月内解决问题。
从原来的人工割卷手工填胶,改成了用传送带从胶车直接送往挤出机,避免了存放过程较长,胶自身放热变熟或进入挤出机加热变熟,缩短了加工时间,减少了设备用量,避免了人工割卷、填胶带来的安全隐患。
有一家食品厂,做一种极小的酥糖,糖果小了,要想酥,就得馅子多皮薄,但是皮薄了就会裂开,外观很难保证,卖相不好,一直困扰老板很长时间,有位车间主任把糖浆跟白砂糖的配比稍微做了一下调整,增加了塑性却不失原来的酥脆感,卖相好了,质量好了,买的就多了,利润也就来了。
再举滨源化工这个例子,不考虑其他造成事故的因素,单单在试机过程中,违章操作温度超出安全范围继续操作,也无人制止,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很说明人的因素跟管理缺陷也是造成浪费的主要原因。
所以要从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漏洞这几个方面找出问题所在,解决问题,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提高了,质量过硬了,过程中废品少了,客户也高兴了,投诉问题少了,处理费用也少了,成本降低了,利润提高了,良性循环开始了。
其次,人员分配机制要合理一个企业,最常见的沉没成本是什么?答案就是一群没有用尽全力的员工!有人说人多力量大,我说要分干什么,狼多肉少,只会让狼自相残杀,工作量少人多,只会养成一部分人投机取巧的偷懒和莫名其妙的装忙。
偷懒是人的一种本性,有空就偷懒,装忙是遮盖偷懒的一种手段,有领导就忙。
忙啥哩?忙着浪费呢。
以前广饶有个一棉,当年也是响当当的企业,工人都有保险,想进去干个活还得托关系,但后期的人员机制臃肿,还都养成了懒的习惯。
曾经有个张涛在里边整天游手好闲,一次上边领导安排种棵树,张涛就在那里刨坑,为防止张涛偷懒耍滑,派了三个人来监督,张涛本身就懒,干活也慢点,又总跟三个监督的东扯葫芦西扯瓢,结果到半天都没刨完坑,没种上一棵树。
后来一棉就消失了,总共有五六十个人,光不干活的人员占了一半,就如同一家四口人,一个老婆
看着两个孩子,丈夫一个人出去打工,一人赚钱四人甚至四人以上消费,一般家庭就是相当困难。
青岛赛轮公司不算大,现在并购了开发区金宇轮胎、大连、越南的金宇轮胎,他们来了之后辞掉了许多他们认为的多余的人员,精简机构,恨不得一个人管着全部干活的,一个人顶多个人使用,以前在越南的一百多个金宇管理者仅仅留下两三个。
有人说他们换人是为了好管理,但是据他们这几个月来核算的金宇闲杂人员开支不是个小数目。
记得很久以前一个公司要求职工每天要写日报,但有些人为了体现自己特别忙,缺了自己工作就没法开展,于是在日报表上开始造文章,说自己接电话,填报表,干什么干什么,其实这些工作多为几分钟就完成的,那么剩余的时间呢?好吧,带上耳机看电影啊。
报日报的这个手段并不高明,报日报本身就需要时间,报上干了很多事,甚至却没有一件正经事,如果日报上都是些琐碎,那么写日报的就应该第一个被裁掉。
再一个就是管理机制是否合理到位,机制内的团队是否有战斗力。
这一方面包含的问题很多,无论从物品的采购到上面提到的生产过程,还是从产品销售出厂到客户维护,都牵扯到浪费,都是需要想办法解决的。
采购牵扯价格跟质量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技巧方法采购质优价廉的物品,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掌控市场行情,从价格的潮起潮落做到预先降低成本,可不是单单像到市场上买菜,一定要做市场行情评估;到手的钱才是钱,销售卖出货物,只是摆在货架上,消费者不买账,业务员只会想方设法的搞一点差旅费,到时候过期退回来,那也不是销售,广饶的信义啤酒厂,就是这么倒闭的。
我单单说一下沟通协调、团队统一、目标一致。
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物体受力,同一方向的力最大,不同方向的力就开始相互抵消,例如自由落体,只有重力作用下,很快就会落到地上,当我们给它施加一个向上的力,它会降低速度,比前者要慢,如果这个力够大,反而向上走;或者给它一个向一侧的力,它会脱离前者降落的落地点。
有句话叫“买卖好做,和气难噶”(广饶谚语),它不仅能够说明,合伙的买卖难做,我们在坐的也有些人体验很深,而且也能够体现在一个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为了一己之私上演各种勾心斗角、明争暗斗。
有些人就喜欢踩着别人往上爬,干倒别人自己就胜利了。
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一个企业的孙总与张总的故事。
孙总机缘巧合来到现在的企业当总经理,但是他只是业务上的高手,所以他找到张总,这时张总正好在深圳,发展的也不错,孙总的邀请张总二话没说就来了,之后二人合作愉快,在一次酒会上,孙总举起酒杯,另一只手搭在张总肩膀上:这杯酒我要敬我老大哥,是他在我背后默默无闻的支撑着我,我才有今天。
眼里几乎含着泪水。
二人合唱了一曲《沧海一声笑》,恰恰印证了知音难求的兄弟情义。
如果是背后捅了刀子,何来曲洋与刘正风的沧海一声笑傲江湖。
合作共赢可以建立在感情上,也可以建立在利益上,只要能共赢,就可以合作,至于利益分配可以约法三章。
合作共赢是建立在团队基础上的,没有团队就没有合作,有合作就有团队,至于共不共赢,要看合作是否愉快,不要一味占便宜,考虑大局吃点亏是一种福气,是一种大格局,转变一味索取的思想,只有合作才能走更远的路。
要发展节约也应当首当其冲,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节约的就是纯利润,放着不要不是可惜,是可恨。
我们不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企业就是员工的家,一个员工在企业工作的时间甚至大于在自己家里跟老婆孩子的时间,企业发展好了,员工待遇肯定好,滨州就有一家企业,员工除了固定工资外,还有提成分红,各种福利,包括员工的双亲都不用员工来操心。
提出的几点也是我们的方向,就要踏踏实实、实实在在的干,为公司节约尽一份力。
程晓鹏
2018.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