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王胜同志心得体会5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
以下是我整理的学习王胜同志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参考!学习王胜同志心得体会(1)20xx年6月16日我校组织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到我校的图书馆,共同收看了《燕赵楷模》发布会,学习了邢台市内丘县柳林镇西石河村党支部书记王胜同志的先进事迹。
在场各位无不为他“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的一切”的精神所感动。
第一个感动:他带领乡亲们干起了脱贫致富的第一件大事——治水。
正值寒冬腊月,王胜组织村民到北山出义务工,可有人怀疑:“一个毛头小伙儿能成事儿?”王胜毫不含糊,第一个扛起铺盖卷儿住进了工地窝棚。
3个月后,蓄水池建成,北山上300多亩旱地变成水浇地。
此后,王胜又带领群众在贫瘠的山沟先后建成2座水库、10眼大口井,使全村1000多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粮食亩产超千斤,群众的温饱问题很快解决了。
此外,西石河村还修通了出村路,通上了自来水,建起了全县第一座农村教学楼。
第二次感动:西石河村西南,有一眼常年喷涌的泉水,用此泉水做出的豆腐,非常好吃。
王胜认定这泉水不一般。
他采集泉水,跑省城,进北京,四处拜访科研院所、医疗单位、地矿部门,请他们对泉水进行化验、鉴定。
结果显示,泉水中含有30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特别是富含“硒”元素,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经过积极争取,王胜取得了全省第一家矿泉水开采证。
1992年,邢台长寿岗矿泉水厂正式建成投产,当年获利26万元。
经过滚动发展,该厂逐步发展成为固定资产1800万元、年产矿泉水6000吨、创经济效益100多万元的规模企业。
第三次感动:西石河村有荒山5000多亩。
新世纪之初,王胜提出新设想:在荒山上种植各类果树,建设百果庄园。
2000年6月,百果庄园建设拉开帷幕。
王胜坚持高起点对庄园建设整体布局进行规划,并与大专院校建立技术协作关系,聘请果树、农业、林业、水土保持、旅游等方面的专家教授参与指导。
截至目前,西石河村累计开发整理土地8000多亩,种植名、优、特、稀树种160多个、26万株,不同季节都有水果可供采摘。
百果庄园2007年对外开放,当年实现旅游收入150万元。
因为业绩突出,王胜三次被评为省劳动模范,200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第四次感动:说起王胜,很多熟悉的人都提到他的“抠门”,说他是“老抠”。
出门办事骑自行车,住的都是最便宜的旅馆,吃的都是小摊上的饭。
熟记每一项工程的细节,精算到每一块砖、每一方土、每一棵树。
但王胜不会拖欠一分工钱。
虽然“老抠”的名儿传得很远很响,但在对待老百姓上,王胜却一点也不“抠门”。
自己掏钱帮村里盲人王天德开起了盲人按摩门诊。
而且在村里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王胜就和村干部们商量决定:逢年过节时,按人口给各家各户发福利。
多年以前,王胜就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后来又患上冠心病,一度肾衰竭,做了换肾手术。
但他把医生的叮嘱抛在脑后,一年到头,除正月里歇上几天外,其它时间都在外奔波或盯在工地上。
所以有人说,他是为了村里的事儿给累倒的。
他走了,走得很匆忙,但他的心系人民,心系党,心系老百姓能够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的精神却留了下来,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群众去学习,去践行。
本文来源心得体会范文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习王胜同志心得体会(2)河北省委日前作出决定,追授齐庆三、王胜同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向齐庆三、王胜同志学习。
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有一个具体工作岗位,都担负着一定的职责。
学习齐庆三,就要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以先进人物为镜,每日三省吾身。
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而不能三心二意;认认真真地工作,而不能心猿意马。
立足岗位,追求卓越。
有了这样的人生态度和追求,就能永葆革齤命者的锐气和蓬勃朝气,就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出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优异成绩。
工作是快乐之源。
庆三同志艰苦朴素,对物质生活没有多高的要求。
他一生安于清贫,无力在县城买房,婚后一直借住在岳父家,家中也没有什么时髦的高档家具,上下班的交通工具是一辆老式28型“飞鸽”自行车。
但这么多年来,在我和他的接触中,从未见他愁眉苦脸发牢骚,是个笑口常开的乐天派。
那么,他的快乐之源在哪里?在工作中,在日复一日的采访、写作中。
庆三同志思想敏锐,注意学习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并和县里的实际结合起来,及时捕捉新闻点。
他眼睛向下,关注基层关注民生,能经常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
为了找到最佳的角度,最典型的事例,甚至写出最吸引人的导语,他都用心琢磨,反复推敲。
记得有几次,时值我作为石家庄日报编委值夜班,已是深夜了,为了使稿件更快地见报,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庆三和宣传部的同志还在与我交流商榷,一旦我们经过探讨达成了共识,双方都觉得十分惬意。
而当一篇稿件见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反响,受到领导的表扬和群众的称赞时,庆三他们的愉悦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这种快乐真是千金难买啊!关于王胜同志,我是在央视和人民日报等媒体的的报道中了解了他的事迹。
而齐庆三则是我多年的同志和朋友。
齐庆三1996年3月调入县委宣传部工作,历任宣传干事、副主任科员、外宣局副局长、主任科员、宣传部副部长。
2013年11月11日,齐庆三同志因昼夜加班,过度疲劳,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以身殉职,年仅44岁。
齐庆三同志从事新闻宣传工作17年,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努力践行新闻宣传干部的光荣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把生命的最后一刻留在了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不懈追求和为民情怀。
17年来,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每次重大新闻宣传活动都冲在最前面,亲手撰写发表新闻稿件1360多篇,多次被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
认识或熟悉齐庆三同志的人,都为他的英年早世而叹惋不已。
人们说:庆三是个敬业的人,是个好共事的人,是个朴实厚道的人,是个艰苦朴素的人,是个孝老敬亲热爱家庭的人。
这些评价都很中肯。
我在石家庄日报工作多年,因为工作的关系,这些年来经常去平山,自然和庆三同志十分熟悉。
回忆起来,我们在一起策划、采访、写作、改稿,一幕幕情景历历在目,如在昨日。
我想写一篇纪念他的文字,可以落笔的地方很多,但我觉得这是一个最耀眼的光点:庆三同志是一个忠诚事业的人,把事业看得重于山的人。
把握住这一点,我们便可以真正地理解他,深入地认识他,并学习他的精神实质。
有担当,讲责任,践行使命。
回忆起来,庆三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倒是经常说,干什么工作就要干好,干出点名堂。
宣传工作很重要,尤其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对于统一人们的思想,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升平山的美誉度,促进地方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想,这是庆三同志的不懈追求,也是他投身工作的不竭动力,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没有苦就没有甜。
”这话说得朴实至极。
宣传工作其实是一项十分艰辛劳累的工作,不能因循守旧,不能照本宣章,不能老是坐在办公室里,而要深入一线,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有时还会遇到风险。
但它的乐趣在于:跟踪时代大潮,观察新鲜的世界,广泛接触基层干部群众,把最新的变化、典型的人物和事件通过媒体告诉读者、听众,进而影响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我们常说,要干一行爱一行。
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是可以有多项选择的。
但既然干上了某一行,就要认真干好这一行。
从大者说,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从小者说,这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
一帆风顺,坦荡如砥,鲜花烂漫,那是诗意的存在。
现实中,任何一项工作,无论是科技研发,还是军事训练;无论是悬壶济世,还是教书育人;无论是新闻记者,还是企业管理,都意味着艰辛的探索,都得洒下辛勤的汗水。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吐清香”,确乎如此啊!马克思有句名言:“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艰险的人,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我想,快乐不仅在于“一览众山小”,更在于攀登的过程,路边的山花芬芳,百鸟鸣啭,瀑布垂帘……都会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
学习王胜同志心得体会(3)6月16日星期一在学校图书馆,全体党员集中收看了王胜同志的事迹。
学习王胜同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
王胜同志多年来为了村集体事业发展跑项目,为村民“一不怕苦、二不怕输、三不怕丢面子”,这是一种吃苦的精神,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大胆创新精神。
我们招商干部尤其要学习这种不怕苦、不怕输、不怕丢面子的“三不精神”,主动招商、外出招商、多方招商,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突破。
人民群众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根基,也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
作为基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一定要心系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才能获得群众的支持。
就是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法设法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群众最讲实惠,不需要干部对他们讲大道理,也不需要干部和他们不疼不痒地套近乎,而是希望干部能根据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合理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一个群众的事情,对于全局来说可能很小,而对群众自己来说,则事事牵动人心,件件都是大事,有的还是急事、难事。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牵动他们的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和生活。
这就要求干部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思考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并加以分析,找出问题的主要症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王胜同志是一面不褪色的旗帜。
学习王胜的先进事迹后作为一名党员,我要以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认真学习王胜同志兢兢业业为民、踏踏实实创业、清清廉廉做官的精神风范,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中更好改进作风、服务群众。
学习王胜同志心得体会(4)王胜,中国共产党党员。
他从1975年任西石河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召村民出义务工到北河修河整地,他第一个扛起铺盖卷儿住进了工地窝棚。
此后十年,王胜带领群众家家出义务工,不知流过多少汗,吃了多少苦,解决了温饱问题,王胜并没有满足,他清醒地认识到,农村要发展,经济是关键,只有村里的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腰包鼓了,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奔向小康。
多年以前,王胜就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后来又患上冠心病,一度肾衰竭,做了换肾手术。
但他把医生的叮嘱抛在脑后,一年到头,除正月里歇上几天外,其它时间都在外奔波或盯在工地上。
所以有人说,他是为了村里的事儿给累倒的。
他走了,没来得及告别卧病在床的88岁老母亲,没来得及为尚未成家的儿子修整自家1983年建起、至今已显寒酸的住房。
他走了,没给子女留下像样的财产。
老伴儿柳小芬红着眼圈说,他最后上北京看病,还是两个女儿带着自己的银行卡透支的。
王胜四十年如一日,带领当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一个人均收入仅有几十元的穷山村,建设成了一个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民生活逐步富裕、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