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专题整理

中国法制史专题整理

中国法制史专题整理刑罚夏商五刑:墨、劓、膑、宫、大辟周初《九刑》: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西周中后期赎刑是《吕刑》的核心内容秦“具五刑”:秦朝最残酷的死刑“赀别”:秦朝经济刑之一,经济制裁惩罚官吏一般失职和百姓一般违法行为汉“亲亲得相守匿”原则废除肉刑魏晋《北齐律》标志着初步形成封建五刑制,分为:死、流、徒、杖、笞唐以五刑为主:死、流、徒、杖、笞《贞观律》中出现“加役流”五代“刺配”(杖刑、流刑、刺面三刑合一);凌迟宋宋真宗时期刺配刑上升为法定刑罚之一;南宋时以国家大法肯定凌迟明《大诰》规定许多律外适用的酷刑;充军有终身(本人)和永远(子孙)定罪量刑“轻其所轻,重其所重”清“发遣为奴”即将犯罪者发往边疆某地为八旗官兵或贵族私家之奴隶五礼与六礼五礼周礼名目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吉礼:祭祀;凶礼:悼念;宾礼:天子诸侯;军礼:征伐;嘉礼:节庆六礼西周婚姻仪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求婚;问名:姓氏出生;纳吉:祭祀;纳征:聘礼;请期:婚期;亲迎:迎亲八议魏晋八议制度《曹魏律》: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功、议宾隋《开皇律》进一步完善八议制度唐确定八议制度: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功、议宾)十恶南北朝《北齐律》确定重罪十条: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隋《开皇律》改“重罪十条”为“十恶”唐《名例律》规定“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和内乱。

谋反:图谋、参加推翻封建政权;谋大逆:图谋、毁坏皇帝宗庙、陵墓和宫殿;谋叛:图谋、背叛国家;恶逆:一种殴打、谋杀尊亲属;不道:杀人、邪术诅咒;大不敬:危害皇帝人身安全和尊严;不睦:亲族互相侵害;不义:侵犯长官和夫权;内乱:亲族之间犯奸五听与六赃五听西周审问方式: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六赃唐朝定罪量刑原则,指六种以非法手段获得钱财的犯罪:强盗、窃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财物、坐赃《九刑》与《吕刑》《九刑》周初刑书(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吕刑》西周中后期重要刑书,规定刑法种类及适用刑法的原则。

赎刑是《吕刑》核心内容。

总原则是“明德慎刑”,要求做到“惟敬五刑,以成三德”《法经》与《九章律》《法经》战国魏国李悝所写,具有一定规模和体系的第一部封建法典,整个封建社会法典制定蓝本。

分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

特点:以镇压盗、贼为首要任务;反对奴隶主贵族固有的等级特权;体现重刑主义精神(轻罪重罚);体例上诸法合体,具法列后。

《九章律》萧何制定,汉代最重要的一部法典,分别为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

《九章律》《傍章》《越宫律》《朝律》合为汉律六十篇,是汉朝比较稳定的法规各朝主要法典春秋《刑书》郑国子产公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

并将它铸在鼎上(邢鼎)。

晋国大夫叔向是反对战国《法经》魏国李悝颁布,具有一定规模和体系的第一部封建法典汉《九章律》萧何制定,汉代最重要的一部法典魏晋《魏律》在体例上“集罪例以为刑名,冠于律首”,以形名列于篇首《晋律》将律和令明确分开。

解决自汉以来律令混杂,互相矛盾的问题《张杜律》西晋,张斐、杜预对《晋律》先后加以注释,经武帝批准,诏颁天下,与律文具有同等效力。

南北《麟趾格》东魏《大统式》西魏,西魏以“式”作为法典形式对隋唐有直接影响《北齐律》将刑名、法例两篇合为名例律,冠于律首;将法典的篇目定为12篇,完成了汉以来封建法典由繁到简的改革过程;确定“重罪十条”;初步形成封建五刑隋《大业律》《开皇律》体例上:隋律共12篇,500条。

内容上:(1)在刑罚制度方面,正式确立了“封建五刑”(2)隋律改《北齐律》的“重罪十条”为十恶(3)进一步完善八议和官当制度唐《武德律》《贞观律》奠定唐律基础《永徽律》及其《律疏》,后人称为《唐律疏议》。

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法典《开元律》及其《律疏》《名例律》规定重点打击的十类犯罪;确定同居相为隐原则五代十国《大周刑统》五代十国时期最重要、最完善的一部法典。

它是一部以律为主,附以相关式、令、格、敕的综合性刑事法规。

对《宋刑统》、产生直接影响宋《宋刑统》宋代最基本的一部法典,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刑版印行的法典内容:(1)以刑律为主,律敕合编(2)篇下设门(3)立“起请”条《洗冤集录》南宋宋慈编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法医学专著元《大扎撒》蒙古部落时期成文法。

《大元通志》共2539条,记有诏条94条,条格1151条,断例711条,另类577条。

《元典章》元朝中期以前法令文书的分类汇编。

按六部分编明《大明律》在编制体例上仿《元典章》,篇目以中央行政六部分类,开创中国古代刑事法典编制体例上的一大变化《大诰》朱元璋为贯彻“刑乱国用重典”的方针所特设的法律形式。

《大诰》由典型案例、重刑法令和明太祖对臣民的“训诫”三部分组成特点:(1) 规定了许多律外适用的酷刑(2)设置许多新的罪名和禁令。

(3)同一犯罪,《大诰》之量刑较《大明律》为重(4) “重典治吏”的色彩鲜明清《大清律集解附例》清朝入关后的第一部法典,几乎全盘照搬明朝律例,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缺乏因时制宜灵活性的弊端《大清律例》乾隆五年(1740年)完成,为30门,436条。

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部行用时间较长的传统法典。

“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的原则。

乾隆四十七年例文扩张到1508条《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8月27日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特点:[重军权、轻民权](1)内容上,以日本的《日本帝国宪法》为蓝本,删除清廷不利内容(2)编制形式上,正文和附录的划分,反民主《十九信条》1911年11月资政院起草并公布的宪法性文件,与《宪法大纲》比较:(1)所处时代不同,立法宗旨不同(2)采用的整体模式不同,制宪原则不同(3)制定程序不同,法律效力不同《大清现行刑律》1910年5月公布,一部过渡性法典特点:(1)删除六律总目(2)初步区分刑、民(3)改革刑罚制度。

以死、遣、流、徒、罚金取代旧律五刑(4)删除过时条款(5)增设新罪名《大清新刑律》1911年1月25日,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刑法典特点:(1)分总则与分则两编总则,规定了适用范围、犯罪、刑法的一般原则和原理分则,各章完全以罪名为章名。

(2)采用西方近代刑法体系,将刑法分为主刑和从刑主刑定为死刑(绞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罚金从刑有褫夺公权、没收两种。

(3)引进西方近代刑法原则、制度与术语。

(4)废除、新增、调整一系列罪名。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1年11月,各独立省份在联合会上,由临时政府通过的政府组织法。

具有临时宪法的特殊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公布《中华民国宪法草集》1913年10月31日,北洋政府时期第一部宪法草案《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5月1日袁世凯公布《中华民国宪法》1923年10月10日曹锟公布,中国近代史第一部正式宪法《六法全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基本法典。

“六法”指:宪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及行政法(或商法或法院组织法)《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5月国民会议制定,于同年6月1日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11月中华工农兵苏维埃一大通过《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36年5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又称《五五草案》《中华民国宪法》1947年1月1日由国民政府公布,定同年12月25日施行《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通过法律格式(形式)战国商鞅改法为律。

以律为名,强调法律规范在使用上的普遍性和必要性秦法律答问:秦代的主要法律形式之一,是国家公布的由专门司法官吏对国家律典所作出的权威性解释,它们与法律条文一样具有普遍约束力廷行事:秦代的主要法律形式之一。

是国家中央以及司法机构的“行事”成例,具有“判例”之意,相当于汉代的“决事比”封诊式:秦朝法律形式之一,关于审判原则以及对案件进行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的规定和文书程式,它由国家颁布,公司法官员审理案件是遵照执行汉律:是两汉最基本的立法形式(汉代立法形式之一)令:一种数量多、范围广、针对性强而又灵活的法律形式科:对犯罪者科刑之意,也是律令以外的刑事法规,具有与律令同等功能比:指司法类推的行为,即在律无正条的情况下,司法官吏比附律令,援引判例定罪量刑唐律:规定犯罪与刑法的刑事法律,是定罪量刑的主要依据令:国家规章制度的汇编格:皇帝发布的各种敕令的汇编式:国家机关的办事细则和公文程式。

律令格式之间的关系首先,律与令、格、式有明确的分工和明显的区别。

律更偏重于消极的惩治犯罪,令、格和式则侧重于积极的规范人们的行为。

其次,违反了令、格和式要依律科刑审判制度夏商“神判”和“天罚”。

“神判”假借神意判刑罚罪;“天罚”奉天罚罪,代天行罚周起诉:以罪名相告称狱,即刑事诉讼;以财货相告称讼,即民事诉讼“钧金”刑事诉讼中交纳三十斤铜的诉讼费“束矢”民事诉讼中交纳一百支箭的诉讼费五听:西周的审问方式: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秦读鞫,宣读判决书乞鞫是指判决书宣读后,若当事人不服,可以要求原审机关重审汉读鞫和乞鞫(见秦朝)汉代乞鞫有三个月限制秋冬行刑: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以示所谓的“顺天行诛”,起源于先秦录囚:西汉开始的审判制度,慎刑原则之一,指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通过对在押的犯人进行讯问和核实,监督和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决狱情况,予以屏藩或纠正案件的一项制度春秋决狱:西汉的审判制度之一,是指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作为判案的指导思想,直接引用《春秋》等书的经义分析案件,认定犯罪,并按经义的精神解释和适用法律的一种审判方式。

原则:原心定罪魏晋南北朝南梁测囚之法,又称测罚。

对犯人采用饥饿的方法议避取口供。

南陈发展为立测法。

死刑奏报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诉讼审判制度,开始于北魏。

指对已判定死刑的案件,最后决定权应属于皇帝,行刑前必须奏请皇帝再次批准,待核准后,再下达死刑执行的命令直诉形成制度:即直接向中央控告唐“三司推事”:唐朝的会审制度,指遇有大案、疑案,通常由大理寺、刑部和御史的长官一起会同审理直诉方式:登闻鼓、邀车驾、上表和立肺石等宋鞫谳分司制:宋朝的诉讼审判制度之一,即将审与判分离,分别由不同的官员担当的诉讼审判制度。

负责审问的机关叫“狱司”或“鞫司”,负责判决的机关为“法司”或“谳司”翻异别推制:宋朝的诉讼审判制度之一,指犯人推翻原口供时应该改换审判官重新审理的制度务限制度:宋朝的诉讼审判制度之一,关于农忙停止民事诉讼的制度理学制度:宋朝有关申诉的法律制度。

相关主题